第240章 改造三觀的計劃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歷史是必然性與偶然性的結合造就的,就如同大秦能統一六國,始皇帝是這個歷史必然性的代表,而劉邦建立漢朝,朱元璋建立明朝更多的是必然性中的偶然。
宋傑出現在這個時代也只能歸結為偶然性在作祟。
虞允文是這個時代文人的代表,在看到宋傑送給他的《天演論》時心中充滿了驚訝,宋代的文人從來都是具有思辨特質的,否則也不會成就華夏文明的巔峰。
相比購買槍枝彈藥,虞允文更渴望得到華國編撰的天演論的全卷文本,當然宋傑說的其中就有製作槍炮的方法是一個動力,但天演論中提到的觀點著實吸引了虞允文。
天演論並不是宋傑杜撰的,而是宋傑提出一個觀點,讓翰林院的編撰官在各個時期的典籍中去尋找論點和論據,從編撰的形式來說有些類似於戰國時代的《呂氏春秋》這種雜家之說,但卻能成為一套整體和獨立的系統,而且天演論的基礎是來源於易學,這是華夏的讀書人能夠接受的切入點。
當今諸多學者已經受到了張載和二程的新儒學的思想影響,充分吸取了釋道,融合三家思想,他們認為「天理」是脫離物質載體的純理念其表現是「氣」,「氣」又派生出萬物,這樣,萬物之中皆含有「理」,即「理一分殊」。
因此,新儒學者認為要認識世界,找回「天理」,就可從分析萬物下手,識其「氣」性,最終得其「理」,這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
天演論同樣推崇格物致知的理念,天演論認為的「道」與新儒學說表達的「天理」是同一個意思,「道」與「天理」是先於自然現象和社會現象的形而上者,都是指的客觀規律,只不過天演論把其細分,宋傑因為有後世的科學思維,因此在表述道的時注重定量的分析,而理學注重的是定性的分析。
而因此衍生出來的認識論就與新儒學大相逕庭,天演論的核心是研究客觀世界,新儒學注重研究倫理道德的基本準則和人性。
其實二者從根本上並沒有矛盾和衝突的地方,只是二者研究的重點不同。
無論是新儒學還是天演論都與易學相關,所以虞允文在讀天演論的時候才不會排斥。
華夏文化中有許多矛盾,既要講人定勝天,也要順應天命,究其原因來說並不是華夏先民的思想有問題,相反,這是理論和實踐最好的結合,也是實用主義最好的體現。
天演論的核心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陳述的是事實和結果,在不否認儒釋道構建的道德體系基礎上,重點推崇研究人之外的物性,同時也說明了人性從屬於物性。
即人也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並不是超脫與客觀物質世界的,包括人的意識、思想和行為都受到客觀物質世界的影響和限制,有著比較明確的唯物論的輕響。
天演論的本質是用宋代人能夠聽懂的語言和詞彙去描述二十一世紀的世界觀和方法論,至少宋傑是如此認為的。
但此時的天演論也是不完善的,因為此時的人類活動並不能涵蓋後世的觀念和行為,天演論只是對現有的現象做出解釋。
這種解釋的角度與傳統的儒釋道不同,因此才會引起虞允文的興趣。
特別是把格物論中關於宇宙和天地的新假設,藉助天文望遠鏡和熱氣球觀察的佐證,宋傑在天演論中提出了大地是圓形的推論,同時也提出了日心說的假設,並用日心說中地球的自傳和公轉解釋了晝夜交替以及四季變化。
儘管虞允文現在並不接受這樣的說法,但天演論中還對其他許多自然現象做出了解答,比如潮汐與月球的關係,比如化石產生的原因和大地漂移假說等等,天演論對這些現象都是採用假設的說法,並未下定論,並提出可能證明的方法。
虞允文認為這些新奇的觀點能夠開啟大宋文人對格物的興趣,而他通過天演論也明白了,華國火器犀利,並非偶然,而是華國在格物方面已經超過了大宋,他認為這是大宋應該向華國學習的地方。
按照宋傑的估計,虞允文定然會把天演論帶到大宋,而大宋的朝廷也必然會派人研究天演論中提到的各種成果,當然其目的首先是找到華國製作槍炮彈藥的秘密。
這就像科學與技術的關係,科學理論要轉化為技術需要多年的實踐,天演論各分卷中提到的是科學理論更多的是假設,但槍炮和彈藥的製作屬於應用技術的層面,即便是大宋要研究,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研究出來的,這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包括教育的投入等等。
這需要一個漫長的過程,而當大宋對自然科學研究形成了風氣後,此時的華國恐怕早就有了統一的實力。
在統一後,華國政府便不用花費太多的精力去民間推行天演論的思想。
宋傑就是看中這一點,才在接見虞允文時拋出天演論,他覺得通過虞允文把天演論和大同論的思想帶到大宋,比向大宋要更多的賠償更划算。
這就是宋傑所謂改造「古人」三觀的計劃,現在他已經在華國開始實踐,而在大宋的實踐需要藉助大宋朝廷的力量先行一步才行。
……
梁彥祖和趙廉得到宋傑的授意後,把賠償的金額降到三百萬兩,把步槍的價格定為每把三百兩白銀,子彈一華元一發,並同意大宋用絲綢、茶葉和木材等貨物沖抵三百萬兩白銀的賠款。
同時華國提出,大宋要向華國派遣一千名造船工人,還要在未來三年內向大宋提供用於製造海船的大方木材,當然華國會用市場的價格向大宋支付木材銀錢和船工的工錢,結算用華元。
一下子免去了三百萬兩的賠償讓虞允文有些意外,不過他看不出華國在這裡有什麼陰謀,但讓造船工人到華國的事情他推說需要回去向大宋官家趙昚請示才行。
虞允文也知道華國現在的造船能力薄弱,如果向華國派遣造船工人,恐怕要不了多久華國便有了度過長江天塹的實力,進而再次向長江以南進軍。
在離開顏神城前,虞允文去求見了宋傑,目的當然是向宋傑求取天演論的所有卷本。
宋傑十分大方的讓人準備了數套交給虞允文,送了他五副華國製作的最新的天文望遠鏡和顯微鏡。
宋傑告訴虞允文,派遣造船工人之事對大宋利大於弊,即便大宋不派遣造船工人到華國,宋傑還可以去金國尋找,金國的造船水平並不比大宋低多少,在靖康之難時,金國把大宋北方的工匠幾乎全部擄走,其中就有不少工匠是懂得造船的,而金國也有一支規模不小的水軍。
而且華國要跨過長江打到江南並不一定需要多大的海船,現在華國的並不是不能造船,大宋如果要在這方面防著華國完全不可能,還不如兩國加強合作才是正途。
虞允文只是點頭應是,並不答應,口中只是重申,需要向趙昚匯報才行。
宋傑也未再多言,便放他離去。
但是宋傑知道,大宋沒那麼容易答應這件事情,不過如何逼迫大宋答應他已經想好了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