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我在大宋搞山寨 > 第185章 大同世界之論

第185章 大同世界之論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乾元四年四月,華國的科舉考試並沒有因為宋金對其大舉進攻而停止,相反,府試如期舉行,殿試在府試結束五日後在議政殿舉行。

  最初,今年參加科舉的人員有數千人,通過層層篩選,進入府試的有一千餘人,府試結束後,最終參加殿試的人只有一百餘人,比預期的少了將近一半。

  留下參加殿試的學子大部分是原籍華國十一州的人士,只有二十多人是新附各州府來的學子,其中又以寒門居多,那些地主家出身的子弟即便通過了府試,聽聞宋金大軍壓境,很多人都放棄了參加殿試,回了原籍,這也在宋傑的預期中。

  今年殿試就只有一道題,何為天下大同,如何實現天下大同。

  幾乎所有的考生都能答出這道題,而且都是引用的禮運大同篇之言,宋傑和華國的高層只是粗粗的掃過各考生的試卷,發現沒有特別不同的解釋。

  於是宋傑在殿試結束後,發了一條名為大同論的制書,並把這次所有參加了殿試的人員全部錄取為進士,不區分等級。

  這條名為大同論的制書被張布在與進士錄取所在榜單的貢院和王府外,以及顏神城的官衙之外,這也是宋傑作為華國國王發布的第一條沒有任何行政和法律內容的制書。

  該令通篇都是在論述,關於大同世界之事。

  「鴻蒙初,天地生,四方為宇,往來為宙,萬物之衍,是為易,易之道即為天演,天地之道,分而合之,合而分之,循環往復。」

  「天演有萬物,而有人,人為物之靈,又以群居,故有社稷,社稷之道從天演之道。」

  「社稷之道在於公與私也,貨寡而不均,為公,貨多而不均,為私,貨之多寡,在於開物與成務,是為生產之力,生產之力在于格物,格物有術,進而為道。」

  ……

  宋傑通過這篇大同論描述了關於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看法,他引用了馬聖人對社會發展的論斷,人類社會將是從底到高的發展,這個發展將經歷公有制社會私有制社會,再到公有制社會的發展階段。

  這文中宋傑沒有一成不變的引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等複雜概念,因為處於封建社會的人們是根本無法理解沒有出現的資本主義社會以及後的社會形態。

  如果在這裡說這些,無異於夏蟲語冰。

  宋傑只是簡單的把社會形態表述為公有,私有兩種概念,並提到遠古之時人類群居生產力不發達,食物和生產資料是公有的形式,這是社會產生最初的形態,後來出現了私有制,這是社會的發展,也是生產力的發展。

  再到生產力極大的發展,物產足夠豐富,又變成公有的形態,這就是傳說中的大同世界。

  在文中宋傑提到,在三皇五帝時期,天下為公是因為「貨」不足,這個貨既指食物、商品、土地等有形生產資料,同時也指經驗、語言、信仰和文化等無形的人類智慧產物。當「貨」少的時候,大家只能共同分享「貨」才能生存和繁衍下去,後來「貨」多了,大家可以分了,便出現了私有,但有人分得多,有人分得少。

  最初是因為每個人的能力、智力、努力程度以及所處環境等條件不同,而導致分得的「貨」的多少而不同,但隨著時間演變,私有制的建立,「貨」會越來越集中在少數人手裡,而沒有「貨」的人便只能依附有「貨」的人生存,這就出現了社會階級的分化,與之想關的社會的制度也會隨之變化,社會制度就是如何分配「貨」的方式。

  而國家的產生從根本上來說,是因為「貨」的聚集而出現的,國家實行什麼樣的治國方略便是如何生產「貨」和如何分配「貨」,而以往對於如何治理好國家的一切理論都是圍繞這兩個方面來進行的。

  宋傑在大同論里提出了土地國有的合法性和必要性,同時也指出,因為土地國有才讓國家在對「貨」的分配上有了主動權,而不需要看一家一姓,一族一民之意。

  因此大同論里提到,華國是華國人之華國,天下土地是天下人之土地,君主應當受天命和歷史的選擇,這裡的天命是天演的結果。

  君主是代萬民保管和分配「貨」的代表,君主在分配「貨」時便應當做到公平公正,同時還應讓「貨」越來越多,這才是君主存在的意義和奮鬥的目標。

  當然這裡必須要提到宋氏王室是經過了歷史的檢驗的,其合法性、合理性和必然性不容置疑,不然宋傑搞這麼一處便是多餘。

  最後大同論提出華國和宋氏王室以及華國國民的使命便是要建立大同世界,這個大同世界是一個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壯有所用,幼有所長,老有所終,鰥寡孤獨病皆有所養的社會,這裡每一個人都能有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思想,所有人生而平等,不分貴賤,勞而不殆,學而無惰,每個人都各盡所能,各取所需,安居樂業,對於大道,人們應當奉行求真務實的態度,只要接受這個大同世界的人們便可以成為華夏之民。

  而一切反對和破壞這個大同世界實現的人都是華國和華夏民族的敵人。

  大同論中宋傑第一次明確的提出了要建立華夏民族為主導的大同國度,把民族國家的概念引入了其中。

  這與其說是一篇制書,不如說是一份宣言,更是一篇開宗立教的綱領。

  最後宋傑在大同論中呼籲華國國民,要為大同社會而結社,要為大同世界的實現而戰,要為實現大同而奉獻。

  緊接著,剛成立沒多久的王府印書館,便出版了由翰林劉完素等人編撰的《天演論》,而大同論便是其開篇。

  接下來,宋傑發布軍令,將在殿試結束後的十日後舉行閱兵,閱兵之後他將以華國國王和大元帥的身份親征登萊和寧海,誓要將宋金大軍趕出華國。

  一時間,顏神城和華國境內輿論沸騰了。

  宋傑的這一些列操作直接繞過了文武百官,甚至是華國的高層,就連身為中丞的梁尚君事先也不知道,宋傑的這些舉動讓他們都有些懵,他們也更加看不懂宋傑這位王上的心思。

  最讓百官看不懂的是,宋傑的大同論發出來沒多久,以劉完素為首的翰林編撰官便成立了大同社,其結社之宗旨便是以天演論和大同論為指導,實現天下大同。

  而且劉完素更是招攬了今科的進士入社,最後還推舉宋傑為大同社的魁首。

  這下文武百官和華國高層總算回過味兒來了,宋傑此舉的深意,便不言而喻,王上這是在進一步集權啊!

  其實宋傑的真實想法並非如此。

  不過很快文武百官都反應過來了,紛紛找到劉完素要求加入大同社。

  這個問題成了閱兵前殿議的焦點,甚至一度超過了眾人對戰爭的關注。

  宋傑見自己的目的差不多實現了,於是在朝會殿議中明確了大同社的合法地位,指出大同社是所有華國國民都可加入的社團,重申了其目的是實現大同社會,所有加入大同社的社員大家互相稱為志同道合的同道。

  而治國,當然需要同道中人才行,同時宋傑宣布把他名下的部分資產捐獻給大同社,作為社產。

  當然宋傑也讓劉完素擬出大同社的各項章程和入社要求,原則上所有認同大同世界終會實現,願為華夏之統一而奮鬥的華夏之民皆可入社。

  每一名入社的社員必須要熟讀天演論,並向天地起誓。

  讓宋傑沒有想到的是,閱兵前兩天,辛棄疾派人送來一份書信,是他和他率領的宋家軍的將領的入社申請,特別是辛棄疾,他在讀了天演論和大同論後,對宋傑提出的大同世界充滿了信心,他認為大同世界本就是社稷最為完美的模樣,有志之人皆應以實現大同而奮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