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1章 立言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王上的見識老臣是越來越佩服了,今日殿議之時便有金石之言,現在王上所言格物致知,知行合一更是讓老臣覺得振聾發聵,請受老臣一拜!」梁尚君說完站起來對著宋傑恭恭敬敬的施了一禮。
看老梁的做派,一點都不似在拍馬屁,而是真的對宋傑提出的看法表示欽佩。
在場的進士們也跟著行禮,弄得宋傑還有些不太好意思,畢竟這些想法在後世看來並不稀奇,自己不過是仗著穿越者的優勢罷了。
不過畢竟宋傑也是當了國王的人,為君之儀已經逐漸適應,儘管心裡有些發虛,面上還是要端起來。
「老師言重了,還是老師教導的好,老師請坐。」宋傑擺擺手,讓梁尚君坐下,然後說道。
「王上,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王上之言若能成典,必能教化萬民,其功當與一統神州相當,若是老臣有生之年能見之,便是死也能瞑目了。」梁尚君又是一統彩虹屁拍來,讓宋傑舒坦不已。
一統神州的功德自不必說,但能留下傳世之言,也是能彪炳史冊的功績。
「不知王上可有具體的想法,天演論當包含哪些內容?」梁尚君問道。
「嗯,此事還需斟酌,不知各位可有和想法,張元素,你是今科狀元,說說你的看法。」宋傑直接點了張元素的將。
「回稟王上,學生方才聽您與太師所言,作天演論之目的是為格物,而格物是為求道,而大道三千,皆出於易,然後有道,再有宇宙天地萬物。」
「往古來今謂之宙,四方上下謂之宇,人、社稷、物、法等等,便皆在這宇宙萬物之中,故學生覺得若是一切皆為天演之結果,不妨從宇宙說起,說清楚這宇宙是何物,如何運轉,便能逐一證三千大道之法。」張元素站出來對宋傑躬身說道。
宋傑聽完張元素的意見後,頓時覺得眼前一亮,看著點他為狀元還真沒錯。
一直糾結於宋傑心中的一個點也由此解開。
正如張元素所言,宇宙就是物質與時空,物質是討論哲學的根本,引出的是唯物與唯心的概念是世界觀的基礎,時空是歷史觀、社會觀、人生觀以及方法論的載體和研究對象,哲學和科學的便是建立在對時空的認知之上。
正如牛頓的大作《自然哲學的數學原理》開啟了科學革命,這本書通篇都是在論述物體運動和宇宙系統,並由此提出了力學的三大定律和萬有引力定律,但從根本上來說,這其實是一本哲學著作。
當然宋傑並不知道蘋果砸中那位大神的當時的想法,但這個時候他的思路與卻與牛頓出奇的一致,便是先從哲學講宇宙,講宇宙的起源與運動,進而引導人們去思考和探索其原因。
華夏的先民很早就創造出易經,很早就了解了天人合一的概念,對宇宙的認識已經非常深刻,而且有《道德經》這樣集大成的著作問世,但後世的許多研究者把它搞成了玄學,而最有希望的墨家又不容於世,結果導致華夏在自然科學思辨哲學上起了個五更,趕了個晚集。
見宋傑一直默然不語,仿佛陷入了沉思,眾人也不敢打擾,特別是劉完素,只得一直躬著身子,等著宋傑的回話。
「王上,狀元郎的提議是符合你的心思?」梁尚君見宋傑久久不語,劉完素又一直躬著身子,他不得不出聲問道。
「啊,老師,方才劉完素之言正合我意,天演論就從宇宙洪荒開天闢地開始論述,然後講述人是天地演化之結果,天地合氣,物偶自生也,此處可用《論衡》之說,一說宇,即人、物、道,再說宙,講演變,是為天演。」
「萬物皆有道,先說天地演化之道,可用《渾天儀注》和《渾天儀圖注》之見解,不過像,天如雞子,地如雞中黃,孤居於天內,天大而地小,這樣的話太局氣,天應該無窮盡,地只是天宇中一微塵,如金木水火土月一般,皆在其中。」
「劉完素,此事你可去與韓衡商討,他家時代觀測星象,你們先把第一章寫出來給我看,後面的內容我在斟酌。」宋傑摸著自己的小鬍子說道。
「是,學生記下了。」劉完素躬身回答道。
下面的諸人此事手裡沒有筆,心中只得默默的記下宋傑的話。
「王上,此事依臣看,就讓今科狀元劉完素為總編撰官吧,一甲和二甲為編撰官,協助成書,三甲同進士出身便可進各部中,也可解決一下各部中人手不足的問題。」梁尚君接著說道。
「嗯,可以。」宋傑點點頭道。
這時下面的幾十名進士,臉色各有不同,結果三甲同進士出身的反而先被派去做了京官,而一甲和二甲的成了編書的官兒,大家的心態一下子都發生了變化,三甲的竊喜,二甲的有些垂頭喪氣,但一甲的三人卻面不改色,對宋傑剛才提出的編撰內容反而十分感興趣。
「入了翰林院的一甲和二甲的編撰官,可按七品來確定品級,一甲三人為總編撰官和副總編撰官,可定為從六品,進了各部的三甲按從七品來定吧。」宋傑剛才看了看大家的表情,遂又補充道,讓剛才心中竊喜的三甲之人頓時如坐過山車一般,剛剛有的興奮變成了怪誕的無語。
一甲是從六品,三甲是從七品,同樣是進士就差了兩級,光是每月的俸祿就差了三十貫錢,這下諸人算是品過味兒來,看來王上對編撰這本天演論可謂極為重視。
「當然了,如果三甲中有不願意去各部的,也可申請去翰林院成為編撰官,這個事情請老師酌情處理便可。」這時宋傑又說了一句。
這不過是宋傑的惡趣味,算是濫用一把權利,不過目的是為了讓眾人對翰林院加以重視。
「王上,按你剛才所言,進了翰林院品級也要高一級,我想大家都願進翰林院吧,如此六部還是會缺人啊。」梁尚君說道。
「也不盡然,編撰官又不能做一輩子,翰林院雖然是做學問的地方,等天演論編撰完畢,編撰官可以憑藉考核功績安排到各部和地方,那些不願意一直呆在翰林院的編撰官也可以有所選擇嘛。」
「至於缺人手的事情好解決,以往科舉是三年一考,現在我們定為一年一考不就行了,也可讓國中學子有個期盼。」宋傑接著說道。
「啊?一年一考?王上,這可不符合規矩啊,若是王上求才若渴,可以另開恩科,但一年一考,不光朝廷要投入不少人力物力不說,到時候可能會讓所取之士有濫竽充數之嫌啊。」梁尚君皺著老臉反對道。
「其實每年我們可以根據各部所缺人手進行考試,比如明年,六部和地方缺人,便可多取一些,也不能只有三甲,可開五甲或更多,前三甲可為翰林,排在後面的可先去各部或是地方為吏,有能力這便可提拔。」
「往後官與吏皆需從科考選拔,除各村長由當地推選鄉賢外,各鎮及以上官吏必須由朝廷取士之人擔任。」
「老師,我們開了官學,馬上要開大學,若是沒有地方安置這些學子,這些人讀書豈不無用武之地了。」宋傑又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