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科舉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第一次殿試,宋傑十分重視,所出題目也是與梁尚君、丁平等人一再討論,最後宋傑選定了三道題目,「論士、農、工、商。」、「漢唐以來兵制,以今日情勢證之歟。」、「以國之大而論,如何理財,如何生財。」
三個題目分別涉及政治、軍事和經濟,也是全面考察一個人見識的題目。
顏神城的情況總的來說還沒有脫離這個時代,即便是宋傑開了金手指有一些超出這個時代的發明,但人們的認識和思想卻無法擺脫歷史和現實,雖然從軍事上取得了一些成就,但經濟上和生產關係上並沒有發生根本的變化。
所以這次科舉還是脫不了儒家的理念,選取的人才必然也是受儒家教育的人,短時間內這樣的現狀是無法改變的。
宋金時期是一個推崇商業的社會,而且也是古代科技發展極其快速的時代,四大發明中的火藥、指南針和印刷術都是在這個時期發明或得到極大發展,造紙術也是在宋代得到了極大的改進,並出現了用於製造紙幣的紙張。
宋人的活動半徑已經達到了紅海沿岸,並帶去了先進的科技產品,因此宋傑帶領的顏神城雖然讓各方勢力覺得頭痛,但還沒有到驚為天人的地步。
宋傑從造反起便有意識的向人傳輸重商主義,商業立國等思想,讓顏神城開始逐漸轉型,儘管非常緩慢,卻開始與周圍的大宋和大金朝有了些許不同。
華夏之人自古便注重實用主義,因此在農耕社會,技術創新層出不窮,但世界觀和思維模式卻讓華夏民族很難產生如同後世那般西方的科學精神和思維。
宋傑引入實驗方法,只是從方法論上給這個時代的人們提供了一種方法,真正的科學精神宋傑自己都十分懵懂,更何況教授別人。
……
殿試時間為二月初十,當日九個州考出來的七十三人聚集在新建成的議政殿上,加上文武百官,整個議政殿幾乎都站不下更多的人了。
宋傑坐上交椅後,殿前司儀便開始唱喏道:「王上至,百官禁聲,殿試開始。」
下面烏泱泱的站著近二百號人便開始向宋傑行禮,然後梁尚君站出來說道:「今日殿試,考題由王上親自考究,給眾學子上矮桌,百官退出殿外等候。」
接著便有侍衛端上矮桌放於各學子面前,上有筆墨紙硯等物。
梁尚君接著念出今日的考題,眾人盤坐於殿上,開始記下樑尚君所念題目,答題時間為兩個時辰。
等梁尚君念完題後,學子們有的便開始答題,有地在細細思考著,這時宋傑示意侍衛給每個考生端上熱茶,他掃視了一遍殿中諸人,有年輕的少年,也有頭髮花白的老者。
古代的科舉倒是奇妙,據說考試中還有祖孫三代同考場的傳聞,看到今日的情景宋傑真還有些信了。
不過眾學子此時目不斜視,偶爾有人偷偷看向殿中正首正襟危坐的宋傑一眼,又迅速點下頭,繼續做題。
這些小舉動都被宋傑看在眼裡,心中不由得想笑,這時他才發現,自己讀書的時候在下面的小動作都會被老師看在眼裡,只有到了不同的角度去觀察才知道,原來耍的小聰明真就是小聰明而已,老師看到了只是不說。
殿上點燃的香作為計時用,韓衡現在正在復原水運儀象台和假天儀,不過工程浩大,短時間還沒結果,宋傑也會時不時去看看,他是希望這水運儀能早些弄出來,到時候便有了準確的計時工具,而且還能在此基礎上進行改進,機械工業也能有極大的發展。
這次科舉考試中,宋傑特意讓人把雜科分數高的人挑選出來,對於沒有中的人,準備讓他們直接進入白衣衛中。
這次科舉結束後宋傑便計劃建立大學,而大學的老師先是在優勝的考生中選取,學生從各州縣的官學中篩選。
宋傑計劃先建三所大學,一所為教授經義詩詞和歷史文化,還包括施政,民生,屯田,編戶齊民之法等,同時該學校還要培養研究律法人才,宋傑把它定義為政法大學,擬由梁尚君為校長。
一所為軍校,培養軍事人才,先是把現在的宋家軍都頭以上的人都輪番拉進去培訓一下,先是教寫字,然後學習兵法、陣法、地理等常識,接著是按照步兵,炮兵,騎兵等不同特性開設不同的班次,宋傑打算讓葛輝來擔任校長,李元和朱來都將在校中任職並授課,宋傑也打算自己會去上上課,主要是教授如何利用新式武器作戰。
最後一所是技術學校,以招收工匠為主,這所學校與白衣衛有重合之處,白衣衛主要研究的是軍工相關的內容,還有一些宋傑列出來超越這個時代的東西,比如蒸汽機,韓衡建造的水運儀等。
這所學校,宋傑準備親自擔任校長。
「王上,已經過去一個多時辰了,您要不要下場看看這些學子。」正當宋傑計劃這如何建設大學時,耳邊響起趙廉的聲音,並被拉回了現實中。
沒想到這一想居然就是兩個多小時,宋傑笑了笑說道:「不急,等他們答完題再看也不遲,我下去了,他們反而會緊張。」
「已經有不少學子答完題了,臣下已經命人去收取,王上要不要先看看。」趙廉接著說道。
「嗯……讓梁公和坦之他們先看吧,你也一併去學學,然後把好的卷子給我就是。」宋傑想了想說道。
這三道題都沒有標準答案,每個人都可能有不同的見解,讓梁尚君和丁平先看看主要是看考生的文采,這不是宋傑的長處,他主要是看觀點是否新穎。
又端坐了大半個時辰,終於所有的考生都答完題,殿前司儀高聲宣布,可讓各考生休息,並由侍衛領著出恭休息,然後在殿外等候結果。
接下來便是宣百官中的部長,副部長,各州長進殿,與梁尚君等人分成幾組閱卷。
這些州長中有部分是金朝投降的故吏,大部分人都是漢人中的讀書人,許多人在金朝考中過舉人甚至是進士,文才沒有問題,宋傑保留了他們的官職,畢竟治理十幾個州,宋傑沒有經驗,梁尚君和丁平等人也沒有那個精力,還是得依靠這些人才行,即便是要換,也得慢慢換,這也是宋傑開科舉的原因之一。
當然宋傑定的這些閱卷人也有許多是原來宋家軍或是義軍中的泥腿子,像徐元和杜奎他們,能認完這些字就不錯了,閱卷對他們來說只是打醬油。
好在梁尚君、葛輝、丁平、梁彥祖兄弟、鄭遲坤等人都是滿腹經書之輩,在七十幾個人中幫著挑選些好文章也不算難事。
很快二十幾篇文章便呈送到了宋傑面前,並附上建議,基本上就是宋氏集團高層篩選出的進士了。
宋傑逐一翻看,不得不說,這些挑選出來的文章,字都寫得不錯,再看內容,有幾個人的名字引起宋傑的注意,一名叫劉迎,一名叫何若愚,一名叫張元素。
幾人在三個題目中都有一些獨到的見解,如劉迎對士農工商主張一同對待,無論從納稅還是權利方面都講求平等。
何若愚則在軍隊論述中比較新穎,他認為宋家軍採用的火器戰法已經從根本上改變了戰爭的模式,並提出後勤為主的建議,宋家軍的後勤能做多好,其兵鋒便能指向何處,並提出可以參考秦軍的後勤之法云云,這個觀點讓宋傑眼前一亮。
再就是張元素,他提到了外儒內道的治國理念,並提出無論是士農工商的劃分還是軍事戰鬥,亦或是理財都需要與當前的實際想結合,尋求其中之道,順應道理而治方能實現天下大治。
這篇文章雖然有些空,但其思路確實宋傑認同的,他的方法論說白與後世最為知名的一句話相吻合,便是實事求是,這也是一種科學的方法論,而且宋傑不光是要讓這種方法論用於施政,還要用於技藝等研究。
宋傑思來想去,把劉完素定為狀元,何若愚定位榜眼,劉迎定位探花,為一甲,其餘十人定位進士出身是為二甲,餘下十幾人定位同進士出身為三甲,然後把眾人叫上殿來,由殿前司儀宣布結果。
最後宋傑給學子們賜宴,並邀請一甲進士與他共飲。
至此,華國第一次科舉考試結束,忙碌了半月的宋傑總算能夠歇口氣,想著出去聽聽戲,放鬆放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