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我在大宋搞山寨 > 第134章 立國為華

第134章 立國為華

2023-11-18 08:41:25 作者: 半園
  一個政權,用什麼方法治理地方,這是個統治者需要考慮的問題,宋傑顯然是沒有任何經驗的,這個問題之前有人提過,不過那個時候最大的問題是生存,宋傑完全顧不上這個事情。

  不過既然丁平提起,宋傑便不得不再次考慮這個問題,畢竟現在顏神城已經在一次又一次的大戰中活了下來,現在連宗教界人士都已經盯上了自己的地盤,準備來傳教了,宋傑便已經意識到,是應該有所反應了。

  對於這件事,最有發言權的當然還是梁尚君。

  「郡公,天下人現在都在看著咱們呢,就是治下百姓也是如此,完顏雍的冊封我們定然不能接受,現在我們也沒有投宋的打算,便只剩下自立一途可行。」

  「若是自立,便需名正言順,起事之時我們檄文中便已言明,郡公你是廣平郡公之後,當時可繼承祖宗名號,不過現在別人怎麼稱呼我們呢?我們現在又屬於哪一國?」

  「若是復唐之稱號,又不合適,老朽建議可立為奄國,郡公稱為奄國王,宋氏始於高辛氏,是黃帝後裔,殷商帝乙封子孫在奄,是宋氏始祖之一,而魯國便是建立在奄國故地之上,郡公復故奄之地正是理所當然。」梁尚君似乎已經想過這個問題,於是在宋傑提出後便立刻建議道。

  宋傑一聽叫奄國,心中一陣牴觸,這個名字聽起來也太那個什麼了吧。

  「如果立國,便需建制,一國當有一國之官職,要有科舉取士之策,如此才能安民心。」梁尚君接著說道。

  「內個,老師,叫奄國,似乎有些不妥吧。」宋傑忙說道。

  「奄國本就是東方大國,起於商,滅於周,自古就是華夏之地,郡公說的不妥是何意?」梁尚君問道。

  「這個……還有其他名字可選嗎?」宋傑皺眉問道,總不能說聽起來與閹割同音吧。

  「大禹定鼎九州,齊魯屬古青州之地,若要立國還可稱國號為青,以示建立在青州之地的國家。」梁尚君想了想又說道。

  「青國?」宋傑這下表情更加豐富,聽這讀音特麼不是野豬皮的後代建立的國家嗎,據說還與金朝有些血緣關係,這不是給人當孫子嗎,不行,於是宋傑又皺眉反對道:「不好,青只是九州之一,束縛了我們的志向,既然自古就是華夏之地,那不如就叫華國豈不更好。」

  「這……華國?」梁尚君楞了一下,不知道宋傑為何要提出叫華國,其地理位置在河南,故都在華陽,取華山之陽之意,與現在顏神城所占地盤八竿子打不上干係。

  「是啊,李元昊一個党項人建國都敢叫夏,我們乃華夏後裔,難道還不能叫華國嗎,再說我與完顏雍有過約定,南京路我們遲早要拿下啦,不正是華國故地嘛。」宋傑想了想便說道,雖然有些牽強,不過還不算離譜。

  「那……也無不可,宋氏本就是黃帝後裔,用華夏故國封地之名也是可以的。」梁尚君頓了頓說道。

  其實李元昊的西夏本來是以夏州為主體而建立,與梁尚君提出的以青州為名一個概念,但梁尚君顯然也沒有與宋傑糾結國號的意思,便順著宋傑的說法贊同了。

  「那好,就叫華國,這名字就定下了。」宋傑說道。

  「郡公,接下來便是如何建制,如何設置百官,如何取士,治國之法也需慎重考慮。」梁尚君又說道。

  「老師,建制,設置百官,取士這都應該,但治國之法豈有定數,不是應該因時因地制宜嗎?」宋傑有些不解的問道。

  「郡公,取士用何種方式,考什麼內容,這很重要,這將確立我們華國用何種人才,也是我們用何種治國方略的表現。」

  「顏神城起家於商,但我們治理卻不能用商賈之法,從古至今也沒有哪朝哪代用商賈之法治國,便是呂不韋入秦後,也是用的商君之法,因此華國要取士之道便是需要郡公你權衡之事。」

  「老朽覺得,科目除正科,即詞賦和經義外,還可增加雜科,可包括諸子百家之言。」梁尚君一邊捋著鬍鬚,一邊慢慢的說著。

  他其實已經摸透了宋傑的心思,他知道宋傑不可能用黃老之術或是儒家之言來治國施政,從之前宋傑對稅制的改革,梁尚君便知道宋傑有著激進的思想,梁尚君本人也傾向於秦法治國。

  不過宋傑的那些想法卻又跟秦法有諸多不同,宋傑是希望把商業作為立國的根本之一,這點梁尚君一直比較反對,顏神城一直都處於金人的武力威脅之下,商業發展的環境並不好,後來與大宋有了商貿,才有了比較大規模的外部貿易,總的來說宋家的商業還是以滿足山東百姓為主。

  現在情況又有了根本變化,山東河北多地已經脫離金人控制,似乎營商環境有了不同,但是連年戰爭,百姓現在連吃飯都是問題,哪裡有錢去購買宋家的商品。

  現在地方的治理需要了解民生之人,大力發展農末,讓百姓無饑荒之虞,再考慮商業之事,這是梁尚君的看法。

  宋傑聽了梁尚君的建議後,沉吟半晌後才說道:「老師,諸位,如今我們要立國,無論是取士還是治國方略,我同意老師之法,不過有幾點我想補充,數術和百工也是顏神城能發展壯大的重要原因,因此我建議取士之時增加工科,專門尋找有手藝之人。」

  「當然這些匠人大多不識字,錄取之時以實作為主,為此我打算建立幾所工科學校,先是要教匠人識字,再讓匠人把技藝用文字記錄下來,再把這些技藝推廣。」

  「另外,各鎮,縣,州,府皆要建立官辦之學,教授內容我們下來再商議,鎮學為啟蒙可稱之為小學,縣學以技藝、經史、詞賦為主可稱之為中學,州府所授之科當以治國理政之學為主,可稱之為大學。」

  「小學應當讓所有五歲以上孩童入學,由商會統一負擔錢糧,學制為五年,然後入縣學,這部分由地方衙門和郡公府,嗯……往後應叫朝廷,各出部分錢糧,剩餘由各學子家中負擔,大學由我來投入錢糧,包括老師和教材也將由我親自來選定。」

  宋傑接著把自己的打算說了出來,這是他第一次把自己關於教育的想法比較詳細的告知眾人。

  這些想法與後世的思路不無關係,但又有很大的不同,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未來,這句話誰都知道,宋傑當然也不會忽視。

  「郡公,每個鎮、縣、州府皆辦官學倒是不無不可,不過這錢糧花費可是有些太多了,這小學是五歲以上孩童皆入學,那不是由商會把治下百姓的孩童都撫養到十歲以上,這……商會哪裡來的恁多錢財,況且商會還要養軍,恐怕到時候會入不敷出,導致此策不得不停止。」丁平皺著眉頭說道。

  丁平已經負責郡公府的財政兩年時間,其實知道商會與郡公府並沒有在財政上分開,沒錢了都是宋傑東拼西湊,而且宋傑還時不時的要搞些新項目,花錢的地方不少,而且宋傑還要以自己的名義建大學,按照現在商會的收入,肯定沒辦法支持。

  「此事我也想過,現在的錢糧定然是不夠,不過商會可以賣一些東西,如水泥製作之法,白砂糖製作之法,只要不是軍工用品,皆可以讓各大商戶出錢購買,然後商會加大發行商票力度。」

  「現在我們也不用再大規模擴兵,軍費不會增加太多,現在八萬人,最多擴充到十萬人便足夠了,等最新式的火槍裝備到軍隊,便不是人數就能決定戰爭勝負了。」宋傑提議道。

  一些民品的生產技術宋傑打算賣出去,這有許多方面的考慮,一是能扶持一些商幫,特別是那些一直支持顏神城的商幫,算是給他們捨命支持的最大紅利,而且還能籌集到教育經費。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