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0章 中學堂
2023-11-18 17:22:24 作者: 常歡樂
等到第三年,中央大學堂第二期的一千多師範生畢業以後,便開始在各個亭的鄔堡分設小學堂,在縣裡或大的鄉鎮裡設置中學堂。 全文字無廣告
中學堂面向所有十歲到十五歲的稍微有些基礎的孩子,當然這些孩子要通過五選一的擇優錄取的選拔考試才能獲取進入中學堂的機會。
之所以設置這個選拔考試,呂布覺得大部分天資魯鈍的孩子還是只接受一定的啟蒙教育就夠了,只要他們能看懂中央官府發放的中央日報,能看懂中央軍的告示,能有意識反抗世家大族的統治,能有意識地培養自己的孩子,就夠了。
畢竟這個時代還是須要大量的自耕農、商販、奴僕、佃農,若是讓他們輕易上了中學堂,再輕易上了大學堂,只會讓他們產生不切實際的想法,以為自己能做文臣武將,便不屑於做普通的工作。
後世和諧年間,他看到太多這種情況了,大學一開始擴招,很多原本考不上的大學生都能擠進大學校門,他們以為自己是天之驕子,殊不知,在當局的眼裡卻成了有文憑的民工,他們被生生拔高了,找不准自己的位置,初入社會的頭幾年很是痛苦,直到放棄了天之驕子的架子,適應了社會,才逐漸快樂起來。
呂布不能坐看憑投胎好壞來選擇人才,只能給大家一個平等的機會,誰的天資好又肯努力,誰就有進一步的機會,
呂布掌控的司隸地區有六百萬人口,六百萬人口裡十歲到十五歲的男女少年加起來,總共有五十多萬,五選一的擇優錄取考試以後,升入中學堂的只有十萬人左右。
呂布便在每個縣城設置一個中學堂,一百個縣城,便有一百個中學堂,每個中學堂大概有一千名學生,每個中學堂一開始只有五個老師,這一千個學生剛升入中學堂自然是中學堂一年級,按照呂布的十年教育編制來說,他們算是五年級的學生,中央大學堂畢業算是十年級。
第一批學員大概有在第一期撥給中學堂五百名教師,平均二百個學生才能攤到一個教師,而且還有那麼多科目需要教授,一開始也只能採用優秀學生助教的方式,即便是後來師資力量雄厚了,優秀學生助教的傳統還是延續了下來。
中學堂只設置三年,不分初中學堂和高中學堂,學習的課程基本上是小學堂的升級版,比小學堂稍有不同的是中學堂的學生在每個學年裡的寒暑假裡,都要去中央軍軍營里做軍事訓練。
呂布想讓整個漢民族強盛起來,全民皆兵跟全民教育就必須結合起來,實行的是軍-國主義教育,所以學生時期的軍訓是必不可少的,在這個戰亂年代,更要加強,最起碼要讓他們面對敵人有自保之力。
呂布發現,人跟人的天資相差就是很大,有些孩子天生聰穎,能夠在半年甚至更短的時間內學完其他孩子要一年才能學完的內容,按照呂布頒布的教育制度,這些孩子可以跳級,只要通過跳級考試,就可以接連越級,以至於有的愚鈍孩子十五歲還在小學堂讀一年級,有的孩子十歲就越級到了中學堂讀七年級。
當然,天資並不是最重要的,後天的勤奮刻苦程度才是決定因素,許多孩子天資過人,但他們生性懶惰不求上進,便逐漸地泯然眾人,真正笑到最後的有兩種人,天資過人且勤奮刻苦的,天資一般非常勤奮刻苦的,反觀那些天資過人卻生性懶惰的、天資一般卻生性懶惰、天資實在太差的都陸續被淘汰了。
中學堂學生的教材亦是呂布召集鄴城內所有文士,包括盧植、蔡邕等海內大儒文宗一起編纂的。
中學堂所學的禮,便是整本《禮記》裡面有些荒謬不合時宜的都被呂布大刀闊斧地刪減了,尤其是諸多學者如董仲舒等人對禮記的註解,簡直是糟粕之至。當然更重要的是練習禮儀,有些不適合這個時代的禮儀也被呂布刪去,添加了握手禮、擁抱禮、親吻禮、軍禮等新式禮儀。
中學堂所學的樂,在小學堂的基礎上,更富有實踐意義,有這些學生組成的樂團、舞團、唱詩團,已經成了中學堂所在的鄉鎮、縣城等地方上每次慶典的主要表演團隊,而且不像後世那些可憐的孩子站在寒風中冒著大雨去給那些有人撐傘的混蛋們免費表演,他們都是有報酬的,全部由這些樂團、舞團、唱詩團留作運營經費,呂布要讓他們在小小年紀就要學會獨立、學會經營。
中學堂所學的射箭,亦有實踐意義,每個月他們都有射箭比賽,都有打獵比賽。
從太僕丞田疇的牧馬場裡撥給中學堂的馬匹比撥給小學堂的多出一倍,基本上每五個孩子能輪到一匹馬,他們可以輪番騎乘,鍛鍊馬術,在中學堂里已經開始教授馬球課程,每周都有賽馬、馬球比賽。
中學堂的學員同樣也編入童子軍,輔助地方郡縣鄉兵做好警戒,在戰爭狀況穩定的情況下,中學堂的部分射箭高手還會登上城樓,在郡縣鄉兵的保護下,向來犯的敵軍射箭。呂布一直堅信,學到的東西如果不能迅速轉化成生產力戰鬥力,就白學了,純粹浪費時間。
因為這個時代的字體都是繁體,很多字有超多筆畫,很難記憶,所以到了中學堂還是有識字課和書法課程,書法寫得好的中學堂學生們都有機會參與到中央軍的布告宣傳隊伍,
中學堂的學生已經開始學習均田、栗布、差分、少廣、商功、均輸、盈朒、方程、勾股等複雜的數藝,並且利用所學的算術參與到具體的勞動生產上來,為他們各自的家庭算帳,去輔助鄉鎮、亭堡的稅吏。
此外,呂布根據後世的初中高中物理、化學、生物課本,再參考現在的《墨子》、《呂氏春秋》等著作,絞盡腦汁,編纂出一本《格物》供中學生們學習,《格物》裡面的內容大多數都是非常基礎的知識,只不過改頭換面,全部由呂布口述出來,像什麼牛頓三大運動定律,在這個時代,也是呂布發現的。
呂布在閒暇時候在中央大學堂師範學院登台傳授《格物》,台下座無虛席,旁聽者把教室內外擠得水泄不通,因為呂布的講述深入淺出,用東漢末年的語言講述一個個非常簡單而又不被東漢人發現的世界奧秘,讓他們大開眼界。那些師範學院學員們學好了,便傳授給中學堂的學員們。
《歷史》、《地理》已經用不著編纂,呂布也懶得像後世某些歷史學家那樣歪曲歷史故意淡化異族對華夏的荼毒,便定下《史記》、《水經注》為《歷史》、《地理》的通讀教材。當然《史記》只寫到漢武帝的太初年間,後面的歷史則以《漢書》為參考書籍。
班固之後未寫的歷史,呂布、盧植則屬意讓蔡邕主修國史,一直寫到蔡邕逝世為止,在蔡邕編纂國史的過程中,呂布沒有做任何干擾,他不學李世民,更不學後世的某些人,動不動就篡改歷史,把歷史當成任由權力打扮的婊子,呂布因歷史而生,所以在尊重歷史這一點兒,任何帝王都比不上他。即便蔡邕筆下把他曾經滿手的血腥罪惡寫得入木三分,呂布也只是一笑置之。
呂布又聯合司馬徽、胡昭、盧植、蔡邕、楊彪、黃琬、陳琳等人又從《論語》《孟子》《荀子》等儒家典籍和《道德經》、《莊子》、《墨子》、《孫子》、《呂氏春秋》等諸子百家典籍里選擇更複雜一些的章節,以儒家為主,其他諸家為輔,按照從易到難的順序編成三本書,供給中學堂五年級到七年級作為最基本的課程,名字便稱做《中學》,跟那個儒家典籍《大學》相區別開。
在中學堂畢業以後,又要經過一次殘酷的淘汰考試,這次淘汰率更高,十比一,是因為中學堂之後,目前能夠上的大學堂,只有一個中央大學堂,在中央大學堂課程學完以後,又通過畢業淘汰考試的都能有一個很光明的前景。
從中央大學堂師範學院畢業的就可以去做教師,教師通常兼任亭傅、鄉傅、縣傅,主管地方教化,很受人尊重,不比當其他官吏差,在待遇福利這一塊更有超過。
從軍事學院畢業的,通常都可以去中央軍做一個兩長、副隊長或隊參,直接就是中武士以上的軍銜,在同樣功勞下,軍事學院的學生獲得提升的可能性更大,若是想留在地方,也可以去亭堡做亭尉或副鄉尉,上升的空間比通過其他途徑進入行伍的軍官更大,因為他們是呂布的學生。
從政治學院畢業的,通常都可以去地方的亭里做亭長、亭丞,少數優秀一點兒可以去做鄉丞,他們獲得上升的空間比通過其他途徑進來的文官更大,因為他們是呂布的學生。
從技術學院畢業的,通常都可以去工部任職,或者在中央軍總裝備部任職。
從文藝學院畢業的,通常都可以去禮部任職,或者在中央軍文藝兵團任職。
女子學院畢業的,可以去皇宮做女官,可以去中央軍文藝兵團任職,亦可以去小學堂或中學堂做教師負責樂藝的教學,當然更多的女子學院學生都選擇回家相夫教子,呂布對此很失望,但也無可奈何。
!@#
(全文字電子書免費下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