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預開科舉
2023-11-17 22:32:23 作者: 木有感情的貓
這些家國恩怨,如果只是因為秦牧的幾句話就有所轉變,那張良就不配是張良,他也就沒有資格成長到漢初三傑之一的高度。
然而就算是他沒有臣服於秦牧,但是內心對於秦國的怨恨卻是悄然的消退了幾分。
看著張良微微上漲了一點點的忠誠度,秦牧知道自己的話已經對他產生了影響。
因為有系統的緣故,他也不用擔心張良會假意投降。
但是見對方根本無法達到真正忠誠於秦國的程度,秦牧也就沒有了繼續與其談話的想法。
畢竟作為秦國的君王,他的姿態總不能夠擺的太低了。
隨即緩步離開了原地,回到了自己的馬車上進行休息。
所有聽到了秦牧言語的人都在此時回過神來,他們本就忠臣於秦牧,而當他們親耳聽秦牧的偉大願望之後,所有人都發自內心的生出了一種為秦王效死的衝動。
很多普通的秦人都沒有讀過書,別說是讓他們去思索未來的目標與方向,就算是讓他們說一個為什麼活著的理由,他們也說不真切。
但是從這一刻開始,大多數的秦人心底都生出了一個想法。
他們要把自己的命獻給秦王,要幫助秦王達成夙願,建立一個如同秦王口中所說的一般沒有戰爭與硝煙的太平盛世。
秦牧的話就像是指明方向的明燈,他在無數秦人的心目之中悄然點亮。
仿佛是看出了這一通話對於秦人的影響,掌握著天羅地網的郭嘉牢牢的將這些話記在了心底。
秦牧與張良之間的對話悄然間被傳播開來,秦王三問,也開始在韓國的那些舊士子的心目中紮下了根。
他們中有許多人沒有與秦國的家恨,原本支持他們排斥秦國的只有國讎。
但是當秦王三問傳到他們的耳邊之後,大多數人都開始變得迷茫了起來。
他們都是讀書人,讀書識字然後明理,辨是非而後知榮辱。
本以韓國滅亡為恥,以被秦國所吞併為辱。
但是當他們聽到了秦王的言論之後,一部分人終究是改變了自己的想法。
「秦王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他是否真的能夠如他口中所說的那般,為這個天下開創一個太平盛世?」
有的人心底生出了這樣的懷疑,但同樣的,這些話也給天下諸侯帶來了巨大的壓力。
「秦王志在天下一統,那置孤王於何地?」
當秦國的大一統論為天下人所知之後,基層的百姓與士子們開始敬佩秦王,但各國的君王也開始對秦國生出了忌憚之心。
幾乎在同一時間,越國的越國君與燕國的燕王分別找到了龐統與樂毅。
「秦王有志天下一統,那我燕國(越國)該如何自處?」
伴隨著兩位國君的詢問,龐統與樂毅幾乎給出了相同的答案。
「秦王想要天下一統的根本原因是為了避免戰爭,讓天下各國的百姓都能夠安居樂業。
燕國(越國)都是秦國的盟友,本身是秦國的助力而非敵人,秦王又怎麼會為了些許的利益而背棄自己的盟友呢?」
燕王與越國君雖然內心依舊還有些許疑慮,但是他們最終還是沒有表現出來,也沒有做出任何多餘的動作。
現如今秦國大勢已成,如果貿然在這個時候背棄秦國的盟約,如果招來了秦國的報復,根本不是兩國君王所願意承受的。
且與秦國交好,兩國都獲得了巨大的好處,他們也不願意與秦國就此分道揚鑣。
也正如龐統與樂毅所言的一般,秦王的目的是天下太平,如果對自己的盟友用兵,那便是挑起紛爭,這又如何算得上是為了天下太平呢?
就在秦牧回到咸陽之後,他便將張良安排到了集賢苑中讀書。
請范仲淹當了張良的老師,給予了這位少年時期漢初三傑最優厚的待遇。
如果對方最終能夠為秦國所用,秦牧不介意重用張良。
如果張良最終不能為秦國所用,那便讓他在集賢苑中教書,也不枉費其自身的天賦。
伴隨著張良入學,秦國的集賢苑中又有一批學子學成畢業。
其中為翹楚者,乃是曾經與韓非關係密切的秦賦。
這孩子本來就天賦上佳,又因為自己的「疏忽」,竟然親自將敵國的王子送回故國。
這讓他內心極為自責,在怨恨韓非欺騙他的同時,更加努力地開始讀書學習。
在其畢業之時,秦牧看過他的文治,已經達到了100點的程度。
最為關鍵的是,他的武略也達到了98,可謂是文武全才。
這樣的人才當然要經過重用,但是秦牧卻不準備直接為他任免官職。
每一名朝臣才能有所不同,但是沒有系統的他們根本不能通過肉眼來衡量。
就像是秦牧破格提拔的最後一名丞相張儀。
雖然他連橫諸國確實是給秦國帶來了極大的貢獻,但是在許多臣子的心目當中,依舊不認為張儀比自己更加出色。
許多臣子在秦國戰戰兢兢的奉獻了那麼多年,結果他們的身份與地位卻比一些剛剛加入秦國的賢能更低,這讓他們如何能夠心服口服?
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獨立而又完善的人格,在秦立國之初,為了能夠更快的壯大秦國,秦牧不得不用自己的王者君權來壓制這些百官的異樣想法。
但是現如今秦國已經成就霸主之位,秦國原有的土地暫且不論,許多秦國新占領的土地需要提拔大量的人手去治理。
如果這些人都要讓秦牧一個個去篩選,那秦牧還不得被累死?
而且,這些地方上的百姓可不會認可秦王直接指派的賢能。
最為關鍵的是,秦牧而今已經30多歲,不得不開始考慮,如何給後世的君王提供一個更加行之有效的科舉制度。
與其等到繼任者殫心竭慮的改變他現在的集賢舉薦制度,不如直接改為更加科學有效的科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