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413 章 大秦的財富
2023-11-17 06:50:11 作者: 軒轅侯
當然讓始皇帝沒有想到的是,周文和田臧的這次行動居然有了大收穫,原來瓦前的城市也算是半靠著山體的,他們講國庫修建在了山洞裡。
等到火滅的時候,始皇帝他們進城才發現了,瓦前的財富除了大部分都保留了下來,尤其是糧食和黃金,這裡的國王似乎是特別的喜歡收藏黃金。
「留下夠我們吃十年的糧食,這些財富當然也逐漸的送回去,估計這次你們回去必然會帶來新的東西,只是不知道丞相會出動多少的船隻運送咱們下一批的貨物。」
始皇帝張了張嘴沒有繼續說下去,他們留下這些財富並不是很重要的事情,不過要是沒有這些財富怎麼改善這裡士兵的條件呢?
大秦這裡的部隊就這三萬人,至於別的都沒有了,當然三萬這個基數太小了,小到始皇帝現在都不敢輕易的往外面在擴張了除了每個城市留五千人以外。
其餘的士兵現在多了一個任務,那就是造小人,不然這裡的人口可是上不去啊,不過唯一好的一點就是大秦打下來了兩個城市。
其中曲鐸只有大秦人和嫁到這裡的少昊人可以進入以外,其他的種族是不能進入的,而瑟陽想在也是被清減了大半的人口,當然剩下的曲鐸和瓦前的部落被合併在了一起。
他們共同居住在了瑟陽,不過現在還有一個問題那就是運輸力明顯的不夠,因為這裡基本上大船沒有多少,好在水手還是很多的。
「我們可以使用拖船的方式來運輸,雖然是有點危險,不過因為是帶的比較重的糧食等東西, 確實還是有些可行的。」
對於一個老手來說這名瓦前航海者送過來的計劃還是很可行的,雖然,這邊沒有造大船的工匠,但是他們這也能造出那些大個的「木頭箱子」。
這種東西絕對是有著他們的用處的,在加大了寬度和輔助浮力的基礎上這些東西還是真的可以懸掛在寶船的後面的。
畢竟這裡隨著信風的到來,徐福又要開始準備返航了,不過到了現在為止大秦還沒有人可以和徐福一樣撐起這個船隊的。
當然再多跑幾次的話,這些人就會慢慢的熟悉了各種情況,讓然也會讓大秦多出很多的航海家來,不過現在能有的航海家卻實在是不多!
「大人,不是這裡的航海家不多,而是大人知道的太少了,要不要我為大人推薦一些人?」
柴尺張著嘴看著嬴駟,這個看起來一副老神棍模樣的傢伙這是藏了有多少的秘密啊,自己想要什麼人,隨便這麼一說,他還就知道在哪裡能找到。
本來跟著贏英跟著柴尺很疲勞了,但還是直接跟著柴尺來到了欽天監來找人了,其實大秦這個時候的欽天監應該叫做太史令,這個名稱一直延續了好久。
一直到了明清朝才改了欽天監這個名字,不過無論怎麼改,這個職能部門卻始終沒有變化欽天監官署名。掌管觀察天象,推算曆法。歷代多設置,名稱不同。
周有太史,秦漢以後有太史令。隋設太史監,唐設太史局,後又改司天台,隸秘書省。宋元有司天監,仍與太史局、太史並置。元又設有回回司天監。明清改名欽天監,設監正、監副等官。清制,漢滿並用,亦有個別歐洲傳教士參加。
各個朝代都有專事觀測的人。據《史記。天官書》記載:在上古,高辛氏以前有天文官重和黎,堯、舜、禹時期有羲氏與和氏;夏朝有昆吾;商朝有巫咸;周代王室有史佚和萇弘,各諸侯國也都有自己的天文官,他們往往兼有神職,是帝王的特殊顧問。
東漢時期,最高級別的天文官員稱作太史令,管轄天文台和明堂兩個部門。具體主持天文台工作的是靈台丞,靈台丞手下有四十二個助手,其中十四人觀測恆星,二人觀測太陽,三人測風向,十二人測晴雨,三人測時間,七人校驗鐘聲,還有一人叫做「舍人」,管一些雜事。總之,分工十分細緻。
元代以前天文機構的人員配製大體如此。元代的天文機構叫太史院。太史院下設三個局:推算局、測驗局和漏刻局,共七十人。
明初的天文機構下設兩個分機構: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後來司天監改稱欽天監,內設天文、漏刻、大統歷和回回曆四科,回回曆科不管編制回回曆法,而是把觀測推算結果提供給大統歷。回回司天監也改稱回回欽天監。在南京也有司天監和回回司天監,作為故都,人員和儀器配製與順天府完全相同。
中州古代的天文機構具有皇家性質,太史令等天文官員,常常由皇帝親自任命。由於編制曆法和為皇帝占星是天文機構的兩項主要任務,所以天文學家和占星家有時就是一回事。也正因如此,天文官享有很多特權,比如清代的法律特別規定,欽天監官員犯罪要從輕判處。
古代的人們相信,凡是將要在人間發生的災難,上天都會通過天象的變化提前示警。從人類社會開始的那天起,就有了對天體現象的觀測。
古代埃及人是根據太陽和天狼星同時在地平線上的升起,來確定尼羅河的汛期;兩河流域即今日伊拉克境內最壯觀的建築物是觀察天象的塔台即天文台;而中州在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期,就產生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象圖。因而,中州從夏、商、周一直到明清,都設有觀察天象、預測上天意志的部門和人員
自唐以後,名稱屢易。唐代秘書省設秘書監,其下有二局:一曰著作局,一曰太史局,太史局即欽天監之前身也。周武后久視元年(西元七零零),改太史局為渾儀監。唐睿宗景雲元年(七一零),又改為太史監,嗣復稱太史局。
至肅宗乾元元年(七五八)三月十九日,勒改太史局為司天台,是為單獨設制之始。並將台址由長安子城秘書省西,遷至永寧坊東南。自此以後,置官較多,規模日增。設監一人,官秩為從三品(新唐書謂為正三品,中州過去官品有正從,猶言正副也),少監二人,靈台郎二人,挈壺正二人,並設春、夏、秋、中五官正五人,皆為正五品,全台正九品以上之官員,不下六十餘人
宋時設司天監,仍襲前代舊制。元至正二十七年(一三六七),改稱為太史院。明洪武元年(一三六八),復稱司天監。三年,改司天監為欽天監,欽天監之名自此始。官秩及組織,微有變更,職掌與唐宋二代無異。十四年,復改欽天監主管為正五品,設令一人,丞一人。二十二年,又改令為監正,丞為監副,以迄於清。
中州天文曆象之改進,甚得力於西方教士之來華,東來教士,多以天文學見稱於世。崇禎二年(一六二九),採用西法開曆局於北京東長安街,以徐光啟督其事,西人鄧玉函、龍華民、羅雅谷等協同修歷,精密正確,所測無不合。
迨清人入關,續采西法,頒行天下,並任命湯若望、南懷仁入欽天監為官。南氏歿後,西方教士供職於欽天監者頗多,清代欽天監監正二人,常為滿人、西人各一,皆為正五品。左、右監副二人,盡用西人,官秩為正六品。五官正五人,從六品,皆為漢人。欽天監至民國始廢,其執掌由中央觀象台司其事。
不過到了明清的時候這些以觀察星象和記錄朝代大事情的人卻少了很多的職能,而在大秦這的這個時候這些官員們都還留著各自的一個隱藏的職能。
那就是為帝王推薦合適的人選,在有科舉制度之前,推薦給帝王人才的不僅僅只有百官,這些觀天象的人最有發言權了。
「某某地,某某人上映天象,所學又成,身懷絕技……」
這些話熟悉嗎?所以穿越過來的柴尺其實把大秦的這個機構看的太簡單了,不過也真是很無奈,他和王陵打了交道之後,就是為了殺趙高,連帶著把王陵也給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