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二百三十章 登基
2023-11-17 05:39:56 作者: 嘆伶仃
這件事,並沒有興起什麼波瀾,老實說,劉辯在晉陽、并州、乃至整個天下都沒有什麼存在感。對於大部分百姓和底層官員來說,除了知道有這麼一位皇帝之外,其餘的並沒有什麼太多的感想,對於他的駕崩,自然不會流露出過多的傷悲。
皇帝死就死了,日子還是要繼續,只要他們的日子不變,誰當皇帝又有什麼關係呢?相反如果是由晉王殿下來當這個皇帝,他們的日子是不是會更好過一些?
不過對於朝堂上卻涌動著一股暗流,當然,在張揚沒有明顯露出什麼態度之前,大部分人都不會主動去做什麼,這個時候,上意無比的重要。
對於劉辯的諡號,基本上所有人都沒有異議。雖然在劉辯當皇帝這十餘年之中,從來沒有親自處理過朝政,更沒有制定什麼政策,但不可否認的是,漢室從他的手中四分五裂,又在他的統治下回歸一統,別管是不是他的功勞,就因為他在那個至高無上的寶座上,那就算是一種中興之像。
蓄義豐功曰仁,克己復禮曰仁,能以國讓曰仁,利澤萬世曰仁。『仁』這個諡號算是美諡,雖說其中略微帶了一些諷刺的意味,但總歸還算妥帖。
靖平十三年八月,張揚正式結束荊州之戰,班師回朝。
雖說還有江東一地未曾收復,但只要不傻的人就能看得清楚,在損失周瑜和大部分水軍之後,孫仲謀支撐不了多久,失敗只不過是早晚的事。
同年歲末,劉辯之子,年僅三歲的劉同在張揚的支持之下登上皇位,並改國號為大興!
這件事,讓大部分人都很失望,畢竟隨著晉陽那一夜的動亂,劉氏子孫和漢室老臣基本都被屠戮一空,剩下的都是張揚一系的官員,他們自然希望張揚能夠登上那至高無上的寶座,這樣一來的話,他們的身份地位自然也能水漲船高。可張揚卻弄了這麼一手,難道說他不想坐上那個位置,只想當個漢室忠臣?
所以人都不清楚張揚的心思,那夜到底發生了什麼也成為了秘密,無人提起,也沒人敢去肆意談論。
那夜出過力的文武官員,如趙雲、孟拱、劉先、司馬懿、韓德等一眾文武,無升無降,就如同什麼都沒發生一般,繼續承擔著他們該做的事情。唯有陳留王劉協,因為謀逆,被除國,夷三族。
大興元年,洛陽皇城終於修復完成,張揚率文武百官護衛少帝劉同還都洛陽,這座古老的都城,在董卓一把大火之後,又重新成為大漢的都城。
由於少帝年幼,無法主政,在太皇太后和朝中文武的請求之下,張揚留在了洛陽。作為漢靈帝時期便已經成為大漢官員的老臣子,別看張揚的年紀還不過四旬,但已經先後輔佐靈帝、仁帝、少帝,正式成為三朝老臣,加之功勳卓著,其地位根本無人能夠撼動。
還都洛陽後,少帝劉同下的第一道旨意便是封張揚為攝政王,總領朝中內外一應事務,權勢一時無兩。使得天下只知攝政王張揚,而不知皇帝為誰。
同年三月,益州刺史鍾繇突然上書,言大江之中有黃龍現,其餘的話一句都沒有。
說實話,鍾繇的上書有些讓人摸不著頭腦,沒頭沒尾的一句話,他想說什麼呢?
但在有心之人的眼中,這份奏章的力度卻無比之大,雖然沒明說什麼事,但其中的意思卻表露無疑。
緊接著,涼州牧王猛上書,言涼州有麒麟降世,霞光萬丈,照耀得整個涼州盡夜如同白晝,百姓跪拜不止。
同樣沒頭沒尾的一句話,但隨著兩人的動作,整個大漢卻掀起一場爭先獻上祥瑞的風波。
幽州出現鳳凰,冀州出現白鹿.等等,這些往常數百年難得一見的瑞獸仿佛商量好了一般,集體現世,而各方大員只是將祥瑞的情況上奏,並沒有任何多餘的一句話。
隨後,陳群、司馬懿兩人入宮面聖,少帝下旨禪位於攝政王張揚。
少府孔融作為漢室老臣,但卻未曾參與那一夜的動亂,所以依舊屹立於朝堂之上,聞訊之後,孔融抬棺入宮死諫,天子、太皇太后不納,孔融撞死於金階之下。
張揚立刻上書並沒謀逆之意,請少帝劉同收回旨意,並請返回封地晉陽。
天子不許,再次下詔禪位,張揚再辭。
第三次,天子繼續下旨,這一次張揚沒有推辭。
五月初一,工部侍郎馬均於洛陽東郊築受禪台,漢帝劉同在太皇太后的陪同之下攜攝政王張揚登台,祭告天地鬼神並先祖。
儀式乃成,張揚正式登基稱帝,國號為晉,定都洛陽,改年號為武威。
廢帝劉同被封為山陽公,居於洛陽,一應用度不曾短缺。
長子張征受封為太子,長女張芸為承平公主,大喬、呂玲綺受封為皇貴妃,但皇后一位卻始終空懸。
至於三子,也就是呂玲綺生下的那個兒子,被張揚起名為張安,意為安定天下。但張安卻沒有任何的爵位,按照常理來說,不只是張安,就連張范、張翼這等遠親,都應受封為王侯,但張揚卻力排眾議,定下規矩,從此以後,有晉一朝,不封任何王爵。
這個規矩還和劉邦的白馬之盟的非劉氏不得封王不同,用張揚的話說,那就是以後宗室子,不論從文或是習武,能不能當官皆憑本事。
想做文官,那就去科舉,想當武將,那就去邊疆一刀一槍拼殺,終究能有什麼成就,全看自己的本事,皇室不得有任何一點優待。就算宗室子想務農、經商也由著他們,縱然餓死也不可去管。
這一規矩出來,天下譁然,所有人都在心中嘀咕張揚不近人情,但只有張揚自己才清楚,這條規矩其實很有必要。
明太祖朱元璋毫無疑問是個好皇帝、好祖宗,他的功勞很多,但有一條的爭議卻很大。那就是大肆分封諸子和宗室子。他深怕自己死後,繼任的皇帝對這些宗室刻薄,所以爵位、待遇他都安排的好好的,接下來十代、二十代,他都定好了規矩。同時害怕這些宗室子造反,他又規定宗室子不准當官,由朝廷供養。
這就導致一種可怕的現象,這些朱氏子孫不能當官,不能插手政務,每日無所事事,他們所能做的事就只剩下一條,造人!
朱氏子孫以一種近乎恐怖的速度膨脹,到明朝中後期時,整個大明幾乎得拿出一多半的賦稅來供養這群蛀蟲。
明朝滅亡的原因有很多,但國庫被朱氏子孫耗盡絕對算是一條,而且是頗為重要的一條。
有鑑於此,張揚不準備過多干涉子孫的事,有句老話說得好,子孫自有子孫福,過多的干涉未必是什麼好事,有本事的,無需他的看顧也能名垂青史,沒本事的,就算將他們扶上皇位,不過也就是另一個阿斗罷了,何必呢?
隨後張揚大封群臣,並下令大赦天下,免除三年賦稅,新晉王朝大晉猶如一顆明亮的新星冉冉升起。
得到消息的吳王孫權沒有猶豫,改秣陵為建業,正式登基為帝,定國號為吳,定都建業,改元黃武。
剛剛投靠不久的諸葛亮受封為丞相,總領內外朝政。
不過與年輕力壯的晉朝相比,孫權的吳國更像一個垂垂老矣的老朽,渾身上下充斥著一股腐爛的味道。雖然諸葛亮臨危受命,大力改革,先是拿江東世家開刀,得錢糧無數,後又大力發展不毛之地交州,率軍平定山越、番苗為己用,但國力的差距過大依舊讓諸葛亮心力交瘁。
唯一幸運的是,江東的文武儲備並沒有隨著周瑜的戰死而斷絕,諸葛瑾、虞翻、濮陽興、呂岱、駱統、張昭、張紘等一眾文武大臣,以及孫賁、孫翊、孫桓等一干宗室將領在諸葛亮的手段之下團結一致,共抗強晉,天下一度呈現出兩強分治的局面。
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不管哪個方面都占據劣勢的吳國國力日漸衰弱,雖然諸葛亮竭盡全力,勉力支撐,但在其高壓之下,每日都有江東百姓攜家帶口逃往荊州、徐州、豫州等地。
而在這種情況之下,一統的天下的時機也悄然來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