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三十二章 官制(一)
2023-11-17 05:39:56 作者: 嘆伶仃
這多少算是一個好消息,也就體現張揚英明的一個證據,若是張揚最後能夠定鼎天下,那此事必會大書特書一番,至於若是張揚敗了,那勝利者自然不會說這個殺人魔王一句好話。
而秋天的那一場蝗災也讓整個大漢都安靜了下來,整個大漢的百姓也不知是該哭還是該笑。亂世之中存活不易,過一日算一日,這便是大部分人的想法。
不過窩在丞相府貓冬的張揚並沒有清閒下來,得益於擁立劉辯登基,他自己成為了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但并州一眾文武卻還沒有來得及升官,之前還能夠以大戰當前來推脫,可如今卻不能再拖下去。不然眾人跟著他做這隨時可能掉腦袋的活計又是圖了什麼?
設置官署,分封官吏,在今後很長的一段日子裡,張揚的大部分精力都得埋頭於人事任免之上,這可不是一件小事,若是賞罰不均,底下的人怨聲載道,那離他張揚兵敗身亡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田豐、劉伯溫等人列出來的名單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人名,官職多得讓張揚感到一陣陣頭疼,甚至還有不少人的名字他聽都沒聽說過。
當然,這類人僅限於小官,最大不過縣丞和縣尉,按張揚喜歡當甩手掌柜的性格,小於縣令的官職他根本不會去關注。
可現在卻不行了,有了皇帝的并州已經不再是一個草台班子,至少張揚得親自定下一個基調,好為以後的官職任免來作為表率,不至於混亂不堪。
但動手做這件事的時候,張揚無比頭大,每個人的功勞都得比較,所有人的安排都必須合適,還要綜合考慮各人的性格和擅長的事情,既要讓眾人毫無怨言,又得考慮這些人擅長做什麼。按張揚的話來說,這事就不是人幹的。
不過好在大部分都是沿襲大漢的官制,但是張揚在這上面還有一點自己的想法。
漢襲秦制,而往後魏晉、隋唐一直到明清的時候基本都是這個框架,只不過各朝各代都會在這個框架之中增增減減,總算是有跡可循,不至於讓張揚什麼都從頭來過,否則的話,他恐怕又會想出去巡視了。
張揚對大漢的官職了解過不少,但卻也算不上太多,而且他了解的一般都是軍制,對於文官那些體系,他是七竅通六竅,一竅不通。
畢竟是個後來人,也沒有跟人系統的學習過,所以他對大漢時的這一套制度完全算不上熟悉,再加上他穿越回來的時候就是亂世,根本沒顧上這一攤事。
其實哪怕想要學習也不簡單,如果你不融入這個時代,在洛陽城待上幾年,根本別想說清楚大漢這些官職以及他們的作用。
當然,這個洛陽城是指漢靈帝劉宏還活著的時候,那個安定的洛陽城,而不是現在這個空無一人的洛陽城。
這些日子,張揚只要沒事幹,就會往蔡邕那裡跑,當然,不是為了什麼怕老頭喪女之後悲傷過度,雖然也有這個意思,但更多得則是為了請教大漢的官職。老頭當了一輩子官,這裡面的事兒門清。至於為什麼不去問劉伯溫、田豐等人,你以為這年跟前誰都像他一樣閒嗎?
搞得張揚時常在想,哪怕是後世都沒這個多官吧?這還只是一個并州,要是真的統一天下,那他是不是得忙死?
這一刻,張揚真的有一種撂挑子不乾的心思,早知道他娘的會這麼麻煩,別說丞相,你們讓老子當天皇老子都不干。
當然,這些都是氣話,這個丞相他只能當下去,而後世的官職也遠遠不是現在所能比的,畢竟人口基數在那,官員要是少了,累死他們都干不完活。
在狠狠惡補了一番之後,在張揚的眼中,西漢的制度簡單來說就是三公九卿制,三公總領軍、政、監察之事,期間雖多有變更,但大致就是這個一個結構,九卿則分別歸屬於三公管轄。
到了東漢的時候,光武帝劉秀逐漸架空了三公,使得三公只有建議之權,而沒有實權。尚書台則成為東漢的新貴,皇帝的權威被進一步加強。到後來,又增加了太傅和太保兩個官職,位在眾官之上,光武帝劉秀以太傅錄尚書事,總攬朝政,基本就相當於前漢的丞相。
而董卓又自創了太師這個官職,位在太傅、太保之上,總攬朝政。
不管具體是不是這樣,反正張揚在經過蔡邕的一番講解之後就是這麼理解的。
這麼多官職,想要一下子全部都安排妥當簡直是不可能的事,而張揚也沒打算弄一個花架子出來。因為他的治下橫豎就一個并州,頂多再加一個河套,若是搞這麼一個班底,那官員的數量將會到達一個十分可怕的地步。
作為一個摳門的主公,哪怕是為了那點俸祿,張揚都不會一下便任命這麼多的官職。
而且只是一個并州就把官職整得這麼齊全,那完全是沐猴而冠,徒增笑柄罷了。
張揚的目的只是想給麾下的眾人一個相匹配的身份,只要能夠將并州這個小朝廷運轉起來便可,反正他最近也沒有稱帝的打算,不值當大張旗鼓地搞這些事。
只不過,想要搭起一套草台班子也不是什麼簡單的事,更別說張揚還有一些自己的想法想要夾在其中。
有想法不能一下子就扔出去,最好能找一個人來好好商量一下。這是張揚這些年來積攢的政治智慧,而他也是這麼做的。
看著面前的劉伯溫,張揚斟酌再三,緩緩開口道:「伯溫,如今并州草創,想要一步到位基本不可能,不知伯溫以為然否?」
劉伯溫欣慰地點了點頭,雖然他不是被最早召喚出來的謀士,但他卻算得上眼睜睜地看著張揚一步步走上這個位置的見證者。從前那個只知道喊打喊殺的武夫如今已經頗有政治智慧了,作為臣下,劉伯溫感到與有榮焉。
「主公所言甚是,一口吃不成胖子,只會噎死,循序漸進雖然緩慢,但勝在穩定。」
得到肯定的張揚心中大定,繼續開口道:「只是我覺得如今官制多有不妥,四百年大漢已垂垂老矣,我等若是邯鄲學步,難免步了大漢的後塵,所以,官製得變。」
聽到這話,劉伯溫心裡一咯噔,剛才還深感欣慰,此時卻不免心中忐忑,不知道他這個主公又想弄什麼么蛾子。
小心翼翼地觀察了一下張揚的臉色,劉伯溫謹慎開口道:「不知主公以為該如何變?」
「如今官制,以三公總攝朝政,以九卿為具體辦事之人,雖然明確,但有不少駁雜之處,亦有不少難以劃分之處,如此一來難免複雜,我擬三公不動,以六部來代替九卿,使眾人各司其職,劃分明確,不知劉伯溫以為如何?」
「不知是何六部?」
張揚歷史學得不好,但也不是個文盲,大名鼎鼎的三省六部制自然不可能不知道,至於這個制度好在哪裡,張揚不清楚,他只知道這個制度是在三國之後形成,按理說要比現在的三公九卿制要好上不少,所以才拿來和劉伯溫談論一下。
「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吏部管官員升遷、考核,戶部管治下錢糧,禮部管祭祀、外交,兵部掌軍,刑部管獄訟、刑罰,工部管興建工程,各部設尚書一人,侍郎兩人,主事數人,各司其職,互不統屬,如何?」
劉伯溫咀嚼了一下張揚的話,眼前一亮,讚嘆道:「主公這一招化繁為簡端得是深得舉重若輕的精髓,設立六部可以解決并州官吏不足的同時還可以使朝廷安然無樣的運轉下去,此舉大妙。」
張揚不清楚三省六部好在哪,但劉伯溫豈能不知,雖然只是大概想了想,具體如何還待實驗,但其中顯而易見的好處卻暴露了出來。
「只是,如此一來,無人監察百官,若是有人貪墨,卻並無監察,長此以往,貪墨成風,國將不國。」
張揚點點頭道:「御史台照舊,御史可風聞奏事,檢查百官,如何?」
劉伯溫點頭道:「主公大才,基拜服,只是去九卿,興六部,并州官員仍有不小短缺」
「那便空著。」不等劉伯溫說完,張揚便打斷他道:「本將也沒想一次就把所有事情辦好,有些職位,寧缺毋濫,以後若有合適人選再一一補充便是。」
「此舉於國有利,基並無異議,主公可要尋元皓、文和等人商議?」
張揚搖了搖頭,道:「不必了,你回去之後和他們商議一下,再將眾人該任何官爵商量出個章程來,待商議完畢之後拿過來給我看便是。」
「基領命。」
劉伯溫應諾一聲,急匆匆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