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一寸山河一寸血 > 第三百四十章 大遷徙

第三百四十章 大遷徙

2023-11-17 05:39:56 作者: 嘆伶仃
  但張揚卻無心顧忌這些,遷徙大計說起來簡單,不過真的要做的時候,他才發現,這件事十分的複雜。並不是說招呼老百姓們走就是了,這裡面涉及到了許許多多的問題,比如說遷徙的路線,所需的時間,以及如何讓關中百姓心甘情願地跟他們走等等,這些事情,哪一項都算不上簡單。

  而到了并州怎麼安置反而成了最為簡單的事情。

  并州六郡外加河套的人口都十分稀少,以前是因為北方胡族的威脅,畢竟沒誰願意時刻擔心家破人亡,但如今南匈奴被張揚收編,鮮卑被打得找不著北,并州的外敵已經掃清,就連大片草原都歸屬在張揚的麾下,有足夠的土地安置這些遷徙的百姓。只是糧草,可能略有不足。河套畢竟只有十幾萬人,一年的豐收又能有多少糧草?好在關中各郡也有不少屯糧,再加上俘獲的牛羊,雖然不能說很富裕,但也勉強足夠。

  而且,如今已經臨近九月,關中的糧草已經接近能夠收穫,雖說現在就收割的話,難免會浪費不少,但也總好過留給涼州軍。

  最大的問題在於,古人的戀鄉情節極為嚴重。

  想要勸動他們在還能活下去的時候就舉族遷徙,背井離鄉,絕對不是三言兩語鼓動一番便能成功的,有時候,甚至不得不動用武力才行。

  左馮翊的百姓還好一些,他們見識過張揚軍的強大兵鋒,但其他各郡,就免不了花上一番功夫了。

  若不是隨後趕到的田豐和剛剛投降的種時候這個時候花費了大量的功夫,把并州誇得天花亂墜,這遷徙的難度,只怕還要大上三分。

  而且,并州和關中緊鄰,生活習慣上也沒有太大的區別,還算可以接受。

  其實關中的百姓願意遷徙,最重要的一點是,張揚跟他們保證,在抵達并州之後,每個人都能獲得從前兩到三倍的土地。

  總而言之,不管是自願也好,是受到了威脅也罷,除了長安之外,整個關中的百姓開始了他們攜家帶口的長途跋涉。隊伍中有不少的老人、孩子還有女子,所以這速度也快不起來,一天能走上個二三十里就算好的,不過還好有高順和李嚴死死地攔在函谷關前,所以張揚的時間還算充裕。

  如果要說張揚擅長什麼的話,確實不怎麼好說。

  大局觀,這玩意他有一些,但不擅長,即便是到達北地之後,不斷研讀兵書,也沒有多大的改變。

  識人之明,他本身不算太強,雖然在有系統的情況下,那是天下頂尖,但他時常忘記有這麼個東西存在,而且他英雄譜背得不熟,除非在原本歷史中非常出名的牛人,否則他概不認識。再加上他出身的問題,武夫倒是對成為他的屬下比較嚮往,文人卻往往是敬而遠之。

  如果說暗殺也算的話,那張揚倒是有一樣長處,不過到了他現在這個身份地位,誰又值得他親自動手暗殺呢?就算有,他的這些屬下,又怎麼可能讓他親自去做這樣危險的事呢?

  仔細想一想,似乎除了率軍征戰,詭詐機變之外,張揚著實也沒有什麼優點。但按蔡邕的話來說,張揚最大的優點,就是他能夠對手下放手,簡單地說,就是毫無保留地去相信一個人,讓那些人為他賣命。

  或者也可以說張揚很懶,喜歡當甩手掌柜。

  把大概的方向定下來之後,張揚便喜歡交給手下的人來負責,他自己不管不顧,這可以說是優點,也可以說是缺點。優點就是,能讓手下的人盡情的施展他們的才能,缺點就是,手下若是有那麼一兩個野心旺盛的傢伙的話,恐怕結局會不怎麼美好。

  就想這次遷徙的事,張揚就全權交給了劉伯溫、田豐、鍾繇等人來負責,他自己連問都不問。其實這裡面很多的事情,什麼時候該幹什麼,該怎麼幹,真要交給他的話,他還真的不怎麼該怎麼處理。

  不管張揚也無所謂,既然自己幹不了,那就交給能處理的人去干,這就是張揚的想法。

  也許也正是因為這個原因,田豐、劉伯溫等人才會心甘情願地為他效力吧。

  移民這種事情,不是說你大手一揮便能完成的,需要一個城池一個城池地去完成。

  好在田豐和鍾繇都是處理這種事情的高手,而那無數的大軍和他們手中鋒利的長刀,則決定了關中百姓不管願不願意,都必須聽從張揚的命令。最後再加上蔡邕那一群學生的從中協助,事情進行得還算順利。

  當然,這裡面也不會缺少了鮮血的流淌。

  一些關中的世家大族,自持身份,覺得張揚不敢拿他們怎麼樣,所以不願意遵從張揚的命令。

  當張揚聽到這個的消息的時候,頗為震驚,他實在是沒有想到,到了這個時候,還有人不願意相信他是一個狠得下心的人?或者說,他們對他們的身份頗為自信?

  張揚不知道他們的自信從何而來,不過也無所謂,回過神來的張揚冷笑一聲,森然道:「既然他們不願意走的話,那就永遠地留在這裡吧。」

  當時聽到這句話的人,都不由打個一個冷戰,但包括田豐在內,也沒有什麼人反對,總有一些人冥頑不靈,需要來一點教訓。

  說動就動,張揚可不是一個拖泥帶水的人,於是,烏力帶著他的命令出發了。

  如今這個匈奴人基本上已經成了張揚的御用劊子手,雖然不怎麼聰明,但好在聽話,心狠手辣,執行能力不錯,不會像林沖、徐晃等人,總是會有一些惻隱之心,下不去手。

  每到這個時候,張揚就會想起管亥,論配合默契,心狠手辣,理解張揚的意思,沒有一個人能比過管亥,只是

  烏力奉命而去,沒過多久,那些不願遷徙的大戶家中便會發生一些莫名其妙的事,比如說滿門暴斃,比如說遭遇劫匪.

  而田豐順利地接收了那些大戶人家的私兵和財產,讓本來並不是那麼富裕的糧草,變得充足起來。

  至於張揚,這裡已經沒他什麼事,所以每日都在陪伴著蔡琰,如今張揚的治所已經從河套美稷城移到了并州晉陽,而蔡邕和蔡琰等一干人自然也就隨著來了晉陽。張揚幸苦的耕耘有了收穫,蔡琰已經有了身孕,而且已經兩月之久,算算時間,就是在張揚出征并州之前。

  大為緊張的張揚索性直接將孫思邈安頓在了他的將軍府里,並時不時要求孫思邈給蔡琰做個檢查。

  也不能怪張揚緊張,這個時代小孩的夭折率實在是太過,不說有一半也差不了多少,容不得張揚不小心謹慎。

  消息傳來,張揚軍上下一片歡欣鼓舞,主公有後,不管是男是女,都是一個值得慶祝的消息,哪怕生下來是個女孩也無所謂,再生就是。甚至就連田豐、劉伯溫等智謀之士都充滿了幹勁,張揚有後,可不只是他一個人的事,而是關係著他麾下所有人的大事。

  不信的話,看看董卓,如果他能夠有一個成年的兒子,或許在他死後涼州軍就不會亂得如此徹底,董平只是一個侄子,名義上有些說不過去,也難怪李傕、郭汜等人會有一些想法。

  而關中的大遷徙,從開始到現在,已經持續了整整兩個月的時間,但是根據劉伯溫的統計,也不過遷徙了左馮翊、右扶風的二十餘萬人而已,剩下的京兆尹、弘農等兩郡還在動員之中。

  其中,左馮翊、右扶風總共有四十七家世家大族被滅,包括商縣李氏、鄭縣楊氏、池陽盧氏等關中最大的豪族,徹底成為了歷史,一個血脈後人都沒有留下。

  一手胡蘿蔔,一手大棒,這確實是一個最好的辦法,哪怕再蠢的人都知道如此去選擇。

  史書,自古便是由勝利者書寫,至於後人會怎麼評價他和這件大遷徙,張揚不想考慮,現在都沒法改變別人的想法,更何況以後呢?

  而劉伯溫和田豐等人對這種行為也沒有任何異議,當主公的,自然不能十分殘暴,但若是不夠果決的話,那也不是一個真正的王者,至於中間的這個度,那也只能自己去把握。

  順我者昌,逆我者亡,這就是張揚的道理,只要我的手中握著屠刀,那我怎麼說,你就應該怎麼做,這就是張揚的邏輯。

  其中長安附近的抵抗算是最強烈的,因為長安沒有陷落,這些豪族的心裡就難免會有一些別的想法。最後張揚從晉陽趕來親自主持,凡不聽從勸說的人,皆以從逆處置,簡單來說就是一個字:殺!

  在張揚的眼中,根本就不存在士卒門閥和貧苦百姓的區別,長刀所向,不論貧富貴賤全部遷徙,張揚的屠刀,可不僅僅只會斬向異族。

  他可以對平常百姓留情,但對待這些世家大族,在中原的時候就殺了不少,北上之後沒什麼大族,可能這些人已經忘了他的手段,他覺得自己有必然提醒一下天下人。

  此前也不是沒有過這樣的大遷徙,比如西漢武帝時期,劉徹就曾徵發上百萬移民填充邊塞。只不過那不是一次性的,而是前後花了數十年的時間來完成,就算如此,百萬人能夠活著抵達邊塞並倖存下來的,大概只有一半。

  毫不誇張地說,大遷徙就是一條由白骨鋪成的死亡之路。

  不過無論是張揚,還是劉伯溫,哪怕是田豐,都根本沒有意識到大規模遷徙所能造成的災難性後果。嚴格來說,這次的遷徙十分粗糙。畢竟這規模這麼大的遷徙,縱觀整個歷史都十分少見,所以也沒有什麼成熟的經驗來給他們借鑑,所有人都在摸著石頭過河,這其中難免會有一些疏漏,而就這麼一點點小問題,就可能造成十分嚴重的後果。

  這倒不是說如今的張揚比漢武帝要強,手中的實力還要雄厚,只是張揚發動了他手中的一切力量而促成這次遷徙,而武帝時候的大遷徙不管是糧草,還是其他什麼東西,全部得要百姓自己準備,官府一概不管。想想上千里路,貧苦百姓又能有多少餘糧,造成這麼大的傷亡也就不奇怪了。

  最後據不完全統計,整個關中,除了還在樊稠手中的長安之外,總共有六十餘萬百姓,最後能活著趕到并州的,只有四十多萬不到五十萬。而這四十多萬百姓中絕不大多都熬到了這個十分寒冷的冬天,這不能不算是個天大的奇蹟。

  也好在張揚手中什麼都缺,就是不缺馬,為了加快遷徙的進程,張揚好專門命寇準從河套驅趕了整整十萬駑馬前來關中,幫助百姓馱載糧食和各種東西,這其中又有一多半的馬匹全部成為了遷徙百姓過冬的口糧,極大地緩解了大遷徙的糧食供給。

  馬肉雖然不好吃,但也是肉,能夠讓遷徙百姓吃上肉的,張揚不說後無來者,但絕對是前無古人。

  只不過,雖然關中到并州的路途並不遙遠,但正值夏末深秋,天氣仍然十分炎熱,好在張揚軍中有醫護兵的存在,再加上張揚提前想到了這件事,並採取了一定的措施,才沒有大規模瘟疫的爆發。種種因素相加,最終造就了這次罕見的奇蹟。

  不過,身在其中的張揚和劉伯溫等人卻渾然不知自己正在創造奇蹟。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