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現言•都市 >電影大師 > 第527章 誰把狗放出來了

第527章 誰把狗放出來了

2023-11-16 09:20:37 作者: 機器人瓦力
  1973年喬治-盧卡斯的《美國風情畫》以$77.7萬預算收下$1.40億全球票房,為環球影業帶來了$5200萬的利潤。這個驚人的回報率直到1999年才被《女巫布萊爾》打破。其時29歲的天才電影人盧卡斯雄心壯志地開展他的新項目,認為環球會毫不猶豫的給他提供百分之百他要的資金和一切,環球票房部卻告訴他「你的新項目將是票房毒藥,這是有數據統計分析的」,環球一美仙都不給他。後來20世紀福克斯投資了這個$1300萬預算的科幻項目(開拍前差點撤資),《星球大戰》。

  這種幼稚的滔天錯誤,每天都在好萊塢發生。

  雖然奧斯卡主辦方叫「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院」,事實上電影藝術和科學幾乎是反義。

  為了儘量避免錯誤,就有了一個行業信條「不要試圖理解或質疑天才,滿足他們。」

  周五晚接到葉惟的通知電話,喬恩-菲爾海默一點都不意外,如果VIY這都沒有反應那還是VIY嗎?

  獅門選擇投資VIY,應該說全行業一旦誰和他合作,都早已把他的個性放進評估里了。兩年前葉惟說「我要和影評界鬧一鬧」還會有人驚訝,現在是一種理所當然。

  真的是通知而已,不是商量。

  美國電影史上出現過兩次天才湧現浪潮,一次從30年代起發生,另一次從70年代起發生,科波拉、斯科塞斯、史匹柏、盧卡斯、澤米吉斯、德-帕爾瑪、馬力克、約翰-休斯、伍迪-艾倫、哈爾-阿什貝、鮑伯-拉菲爾森……這些改變了電影和好萊塢的電影小子,又稱為「作者導演」(作品高度體現個人意志的導演,通常兼任編劇和製片)。

  葉惟是個天才,是個作者導演,凡人和他作對是禍害自己。只要他保持著投資回報上的成功,基本上他想做什麼就什麼。好萊塢就是一個關著一群瘋子的瘋人院,你能指望瘋子不做什麼?

  是天才是瘋子也是大人物,很多人和金錢進入電影業就是為了認識這種世界上最獨特的、最有趣的、最魅力的人物。

  喬恩認識這個行業的無數凡人和天才,怎麼去形容葉惟?每個人有自己的說話方式,葉惟的說話方式不是每個人都有,他一半的話聰明睿智自信而富有哲理,讓人不知不覺間敬佩他,另一半的話風趣幽默親和,就像一位老朋友,讓人不知不覺間沒了戒心,對他說了自己很多,而他可能還沒有說一句他怎麼樣。

  喬恩印象中還認識兩三個能這樣說話的人,沃倫-比蒂、約翰-特拉沃爾塔,這些人大概是他見過最風趣、最沒有明星架子的巨星,還都是在有限的工作外的接觸中的認知。知道為什麼這些浪子泡妞無往而不利了吧,連他一個老男人都心服那種魅力,女人又如何抵擋?

  葉惟還有另一種說話方式,非常強硬的話語像在說「你不懂,我不想和你解釋,你就看著吧,你會懂的。」在這種時候,喬恩就會想起來「哦,對,他是個天才。」

  「惟格,你看著鬧。」喬恩回答說,就算說不最後還會被說服。

  他關心的是影片能不能收益,從這方面去考慮,支持VIY鬧是更好的。

  因為SS的普通觀眾評價反響確保了葉惟不是無理取鬧,會有支持他的輿論去對抗批評他的聲音,不鬧就是失敗,鬧了至少是爭議之作,還博得大眾關注,甚至隨時間推移從爛片轉為經典。大概這就是葉惟的想法。

  關於影評對一部電影的票房業績影響,好萊塢一直都有在評估。早在80年代,就有多家公司的調查數據顯示答案是「幾乎沒有影響」,相比檔期、宣傳、題材、卡司等方面,影評的影響最為薄弱,還比不過首周周末的天氣。

  一大原因在於從80年代起,影評人逐漸地泛濫成災,從每個城市發展到每個小鎮都有自己當地的影評人,群體越大,平均水準就越低、商業行為就越多,影響力也就越來越小。

  在80年代末,人們就開始說「影評死了」,說著說著說到現在,網際網路使得影評人更加的泛濫成災。

  喬恩聽葉惟說要寫一篇這方面的文章發表,葉惟笑說:「我知道罵不死這些人,沒有人能,他們只會好好的繼續活下去。但我還是要罵罵。」這是當然,影評界有它的地位和行業作用,不管影響不影響票房都不礙它的運轉。

  其實並不是毫無影響,只是不在大片和商業類型片那裡,而發生在藝術電影和小眾電影上。

  影評人的最大職責是以影評界這個宣傳渠道幫助觀眾尋找、欣賞和支持小眾藝術電影,使它們和好萊塢商業片分開,也使它們和獨立電影人們生生不息,經典就是這麼來的。

  這個「觀眾」是指藝術院線觀眾,因為絕大多數普通觀眾/非影迷觀眾不看影評去選擇電影,看了某部電影也不會特意去做評價,就不關心這些事情。通常是知識分子和潛在知識分子,這個群體才關心影評,而他們比較信賴主流紙媒的影評人,這些影評人本身就傾向於為他們寫作,並且水準和職業道德較高,也要顧慮聲譽。

  《紐約時報》的一篇好評可以為一部外國電影的小規模開幕周末增添一倍的票房,開幕10萬和20萬的差別可就大了。

  兩年前《婚期將至》怎麼一飛沖天的?它本身是好電影,被羅傑-艾伯特為首的影評界贊得像是史上最搞笑的惡搞電影,引起了大量觀眾的興趣,前兩周的平均單館票房高得嚇人,又有16歲天才的話題,觀眾的熱情被引爆。

  《驅魔錄像》同樣得益於影評界的好評,廣告裡如果沒有那些豎起的大拇指,效果也許就會差很多。《陽光小美女》不是近乎100%新鮮度的話,葉惟可能還會成為最年輕的奧斯卡最佳導演提名人,但肯定不會勢不可擋。

  所以媒體常說VIY是影評界的寵兒,他們是一夥的,現在突然翻臉了。

  葉惟要罵的不是什么小鎮影評人或者網絡影評人,是這些人,有頭有面有影響力的影評家們。

  雖然鬧起來對SS有利,喬恩為了表示親密還是提醒說:「有些影評人是給了影片好評的,對你是讚美有加,你可不要誤傷他們,呵呵。你和影評界有著很好的關係,能保持多少是多少。」

  「我自己就是影評人,我怎麼可能仇視所有寫影評的傢伙?」葉惟笑了幾聲,「喬恩老兄,我很憤怒但我沒有瘋,我只是想說些看法。」

  無論怎樣,喬恩可管不來。

  影評界的評價可以錦上添花也可以落井下石,說不定什麼時候突然起到不可預料的作用,它是個不可控的X因素,鬧起來就更失控了,真不知道SS這一次會是什麼。

  ……

  收到葉惟要大鬧一場的通知電話,朱莉婭-羅伯茨心說了句「果然」,當她看見那觸目驚心的35%新鮮度她就知道會這樣。以葉惟的輕狂驕傲,有點小成績時都敢「我永遠不會對這事道歉」,現在生平第一次遭受影評界的批罵,一定死都要站著死。

  她沒想到的是這個局面,還以為要大獲成功了,電影就是電影。

  「別把艾瑪扯進去,這是我唯一的要求。」

  「但艾瑪希望我把她扯進去。」

  「別聽她的!」

  「好吧,好吧。朱莉婭,等這部電影的事情全部結束後,我就不欠你什麼了,到時候我不再會聽從你,也許某個午後我們喝杯咖啡談談電影。現在說真的……就這樣,拜拜。」

  「臭小子,不說說你的計劃?」

  「不了,留點驚喜吧,你會看到的。」

  被他掛了電話,羅伯茨真有些惱,這臭小子翅膀長硬了,敢沒大沒小的,我還是二千萬片酬俱樂部的成員!

  明知道莫利-林沃德是她死對頭,之前還在《娛樂周刊》專訪中把她和林沃德放一起來說。

  羅伯茨一向不爽林沃德,回到80年代末那時候,大家都20出頭,還小她4個月的林沃德是青春校園片女王,而她還只是個初露頭角的新星。當時是這樣的,林沃德可以演任何電影的女主角,她不演了別人才有機會演。而林沃德是那種「追求藝術」的人,不想再演漂亮女孩,推演了包括《風月俏佳人》、《人鬼情未了》等片約,她要演能全部演的。

  因為林沃德不演,《風月俏佳人》紅了她,《人鬼情未了》紅了黛咪-摩爾,而林沃德到歐洲追求藝術去了,最後到現在別說巨星,連明星都不是,家庭婦女半息影狀態,雖然她現在也是。一直以來,她都美國甜心了,還整天被外界說「要不是林沃德不要,哪有羅伯茨的份」、「林沃德比羅伯茨好多了」、「羅伯茨不懂藝術」……她真的煩透任何她們的相提並論。

  當電影明星,煩人的評論可不只是影評。

  葉惟是不是故意的,她不知道,但這傢伙已經觸犯了她的禁忌。SS的票房成功了什麼都好說,如果連票房也失敗,她不會就這麼作罷。一開始她就不同意艾瑪演貝瑟尼,演了吧,SS整個製作期他都在胡來,這和當初說好的差遠了。

  只要票房成功,葉惟鬧翻天都是給艾瑪提高名氣,他惹什麼麻煩全是他的。當然,臭小子鬧贏了會是好事,是他們這個小集團的勝利,不過他差著些教訓……

  羅伯茨心情複雜。

  ……

  13日周五晚,麗茲收到葉惟一條群發簡訊:「我的朋友們,誰把狗放出來了?嗬嗬嗬,SS影評的反擊開始!」猜中了!她興奮地以能夠的最快速度上網看看他的博客,看到他在斯普林菲爾德14日凌晨所發的《笑語兩則》,頓時哈哈大笑。

  「Oh,Yeah」像「哦,對了」又像叫他「噢,葉」,「What」是表示驚訝,那是在驚訝好還是壞呢?這影評寫得「真棒」。第二個笑話也很好懂,他被妻子整天罵,問題誰是他的孩子的媽媽?慢著…這也是笑點!

  The-Death-of-Film-Criticism?

  聽著很嚴肅啊。

  有好戲看啦,哈哈!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