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2章 天仙酒
2023-11-15 00:48:23 作者: 我是曹寧
曹寧感覺到,這加了料的酒,比沒有加料的酒要香了許多。
看到黃老闆做出了請的手式,曹寧拿起杯子,喝了一口杯中的酒。
「這酒……不同了!」
黃老闆得意的說:「比原來的酒是不是強多了?」
曹寧點頭,確實強很多,一口酒喝下去,曹寧感到自已的左下腹處暖暖的。
於是,他又喝了一口。
那種感覺又強了一分。
「是不是感到自已腹意暖暖的?」黃老闆問。
「是啊!怎麼回事?」
黃老闆拿起他的杯子,喝了一大口。
「這裡諸葛村人喝四特酒的特別辦法。這種方法只對四特酒有效。我們試了很多回,試了很多酒,都不行!據說,這個方法是諸葛亮傳下來的。」
曹寧的腦中,馬上想到了《黃帝外經》。肯定是諸葛村的人從《黃帝外經》中學到了技能。
這《黃帝外經》真是寶啊!決不能讓日本人搶走!
喝完了酒,曹寧帶著黃老闆去了倉庫,給他十壇酒。
這是答應給人家的報酬!
黃老闆象檢了寶似的,招來了一輛牛車,小心翼翼地將這十壇酒運回了家。
曹寧又拿了三壇酒,帶回旅館喝。
剛才,黃老闆拿到了十壇酒後,告訴了曹寧一個秘密:四特酒釀製的環境與山泉水都有一種成份,但是,在釀酒過程中,又添加了一份藥份,這三樣的成份經過作用後,產生了口味奇特的美酒。但是,如果再加上天仙根,那麼就成了更美味對脾腎有益的酒。
……
第二天上午,黃老闆又來了。
這一回,他帶來了一個五十多歲的客人。
「博先生,給你介紹一下,這位是諸葛村的二管家諸葛明先生。」黃老闆介紹道。
一聽是飯票來了,曹寧馬上請他們入坐。
黃老闆也不客氣,又做了一壇天仙酒,給每個人倒了一杯。
諸葛明喝了一口酒說:「這是比上等酒還要好一點的酒。」
黃老闆說:「這樟樹人還是不公平。我們扎求四特酒,他們拿出來的,只有三成上等酒,其餘的是七成二等酒。二等酒根本就做不了天仙酒。」
諸葛明說:「地方保護,在哪個地方都有。只有他們本地人,才能得到那最好的東西。」
曹寧沒有解釋自已不是樟樹人。人家既然將自已當成了樟樹人,那就當一個樟樹人好了。
曹寧也沒有想到這好的運氣。本來他是買藥材的,但是看到倉庫中有四特酒,便起心買了一千斤。
買時還心痛,這酒有點貴。現在,他才知道,自已賺了一個大的,別說一千斤,就是一百斤也值得。
諸葛明喝了三口酒,放下杯子。「博先生,我來有一個請求。」
曹寧忙說:「諸葛先生別客氣,有話直說。」
「博先生的酒聽說不少?」
這個事,許多人知道,所以曹寧就沒有去隱瞞。
「我這次出來,帶出來了別人給我抵款的藥材,同時,也帶了八百斤的四特酒。我家的一個親戚在上海,每年,我都要給他送去幾百斤四特酒。」曹寧說的象真的一樣。
黃先生問:「你準備賣了藥材後就去上海?」
「對呀!乘上一船,沿富春江而下,再經杭州去上海。很方便的。」
諸葛明問:「聽說博先生的酒不少,能否賣一點給我們?」
曹寧想到了諸葛明來的目的:「沒問題!諸葛先生收了我的藥材,幫了我的大忙,讓一點酒,應該的。」
諸葛明笑了!
昨晚,黃老闆給諸葛村送去了兩壇四特酒。
諸葛明看到是上等四特酒,便製成了天仙酒。
哪知道,這酒不止上等酒,比特等酒只差半分。
諸葛明送了一壇給大管家,一個小時後,大管家傳來了族長的話,讓諸葛明找到博先生,從他手上買來些四特酒。
本來諸葛明沒有多大的把握,因為藥材的定價有點低。
哪知道博先生很大方,竟然答應了。
無形之中,他對博先生好感了起來。
……
諸葛明帶著兩百斤的四特酒,回到了諸葛村。
大管家看到帶回了酒,又聽了諸葛明的講述,感到曹寧這個人不錯。是個可以交往的人。
對於曹寧的身份,他們沒有一點懷疑。主要是曹寧帶來了藥材,是從事藥材生意的商人,不會是各路人派的暗探。最關鍵的是,那四特酒。
一般的人,能買了這樣的四特酒,不會超過十斤。在樟樹,好的酒樓,都有上等的四特酒賣。但那都是招待貴客的。也且,一個酒樓不會超過五十斤超過上等的四特酒。
所以說,就算曹寧將樟樹所有的特等四特酒收完,也不會超過三百多斤。可據諸葛明講,曹寧倉庫的四特酒,不少於五六百斤。
這就說明,曹寧的酒是從酒廠拿出來的。
能夠從酒廠拿出這多的特等四特酒,說明曹寧應該是樟樹的本地人,哪一個外人能在樟樹有這大的本事。
想到這,大管家說:「好好地與博先生交往,說不定我們以後,多了一個進購特等四特酒的來源。」
諸葛明:「大管家說的是。我在想,十六小子過兩天就要結婚了,我想請博先生來諸葛村做客。大管家看行不行。」
大管家想了想說:「可以!派人盯著他。」
對於進來諸葛村的客人,諸葛村都是安排在迎賓樓,而且,諸葛村的暗隊負責盯人,確保客人進來後,不會失去控制。
當諸葛明帶著邀請函來到了旅館後,曹寧非常高興。
「你們請我赴宴,是看的起我。」
這話很對,在蘭溪,很多本地人都沒有能進諸葛八封村一次。
旅館的房也沒有退,留著花不了幾個錢。
曹寧又去倉庫提了五十斤的四特酒,作為賀酒帶去了諸葛村。
諸葛村不僅布局奇特,村中古民居也非常罕見。據諸葛明介紹,此村始建於宋元時期,後代屢有續建、改造,至清康乾時盛極一時。全村保存明清古建築二百餘間,散布於鎮中的小巷弄堂間,原汁原味,古風猶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