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頁
2023-09-04 18:48:58 作者: 槐根一夢
雖然暫時並不知道資產階級具體指的是什麼意思, 但是他倒也並不著急,因為他知道林老師肯定會在後面的課程當中有所解釋的,上了這麼久的網課, 嬴政已經能夠感受到林老師十分注重對重要概念的解讀, 所以此時沒有專門解釋這個概念,只能證明現在正在講的內容側重于思想史,因此對於政治史的階級概念解讀並不是重點。
但嬴政還是將資產階級這幾個字認真記錄在了筆記本上。
和蒙毅記得整整齊齊的筆記不同,嬴政的聽課筆記乍一看是十分凌亂的,東一個詞彙西一個概念, 看上去似乎是風馬牛不相及的東西,但是嬴政卻總是能在自己認為最合適的地方寫下一些重要概念,等到一部分的課堂內容上完之後, 就會發現那筆記本上原本散亂的文字之間是有著密切聯繫的。
雖然林老師並沒有專門強調過思維導圖式的記筆記方法, 但嬴政卻已經在長久的課堂教學中無師自通了這種整理知識點的方法。
與其他兩人不同,蒙恬的筆記上除了偶爾會出現林老師專門強調要記的東西, 更多的是一些疆域圖、肖像畫以及個別新鮮詞彙。
此時的蒙恬正在認真的畫一幅肖像畫, 正是林老師課件上最新展示出的一張外國人的畫像, 一旁標註著一個名字:馬丁·路德。
「馬丁·路德是德國宗教改革運動的發起者, 也是1529年基督新教路德教的創始人。」
「我們前面講到,文藝復興的許多藝術家將矛頭指向了基督教會所宣揚的神學思想,但是卻並沒有從根本上撼動基督教會的特權地位,只是在人文主義思想蓬勃發展的過程中, 基督教會對於人們精神層面的控制逐漸減弱了。」
「十四世紀中期, 教皇利奧十世為了重新修建聖彼得大教堂, 向社會募集資金, 原本基督教會在十字軍東征時期就曾經有兜售贖罪券的傳統, 而到了此時更加變本加厲的利用贖罪券聚斂財富, 這一行為使得當時許多國家的貴族十分不滿,尤其是德國。」
「在歐洲眾多國家中,四分五裂的德意志是被教皇壓榨最嚴重的國家,很長一段時間裡,德國都被稱為是『教皇的奶牛』,因此當時的德國可以說是與教會矛盾最尖銳的國家,而這一次教會兜售贖罪券事件更是將這種矛盾進一步激化了。」
四分五裂的德意志。
蒙毅聽到這個表述,不由想起自己所處的時期,何嘗不是四分五裂呢?
林老師繼續講到:「有一個關於贖罪券的小故事,大家聽後就能夠感受到當時的教會有多麼離譜。基督教會的神職人員們宣揚,只要購買了贖罪券,靈魂就能夠得到救贖,甚至宣揚『當錢幣掉進錢箱之後叮噹作響,你的靈魂就上了天堂』這樣的言論,當時有些人不僅會替自己『贖罪』,還會幫助親人購買贖罪卷。有一個人替他的父親購買贖罪券,教士在他將錢幣投進錢箱之後說:『我已經看到你父親左腿跨出煉獄了,但他的右腿還在煉獄中飽受煎熬,再投一些錢才能真正救贖他。』那人聽到教士的話後說道:『我父親沒有右腿』。」
不知道為什麼,嬴政覺得聽完林老師講的這個故事之後,空氣都冷了幾分。
但是這個故事還是十分形象的讓他感受到了當時教會的荒謬,表面說著什麼贖罪,實際上還不是為了斂財享樂。
「1517年10月31日,馬丁·路德將著名的《九十五條論綱》張貼在了德國維滕貝格諸聖堂大門上,在這份論綱中,馬丁·路德將自己的一些思想主張簡要的表述了出來,其中就包括『因信稱義』的思想。」
「在中世紀,教會宣揚民眾想要獲得救贖,就必須通過教會神職人員向上帝溝通,而教皇通過這種思想掌握了基督教的至高權威,教會規定了一系列教徒需要遵循的戒律,只有做到這些要求才能證明自己對上帝信仰的虔誠,而馬丁·路德則主張簡化宗教儀式,每個人只要在心中虔誠信仰上帝就能夠得到救贖,這就推動了民眾從『因行稱義』轉變為『因信稱義』,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基督教會的權威。」
蒙恬聽到這裡,疑惑的詢問嬴政:「王上,為什麼他們非得信仰基督教不可呢?直接不信仰了不就沒有這麼多事情了嗎?」
聽來聽去,就算是這個馬丁·路德也並沒有直接針對基督教本身,依然還是各種強調上帝啊救贖啊之類的東西,蒙恬覺得這種程度的反抗根本不徹底。
嬴政則是略顯高深的說道:「依我來看,這裡所謂的宗教只不過是奪權的工具罷了,若是失了這個工具,恐怕對所有人都沒好處,這些人只是在搶飯碗,並不準備直接將飯碗砸了。」
想想林老師之前講到的基督教會在歐洲的特權地位,以及教會利用特權對德意志的壓榨,這個地方爭權奪利之激烈便可想而知了。
嬴政顯然是站在上位者的角度去看待這場宗教改革的,蒙恬聽了之後覺得有些懂了,也許對於歐洲的這些統治者來說,只有民眾虔誠的信仰宗教,才能便於他們的統治。
「除了『因信稱義』,馬丁·路德還主張世俗權力高於教會權力,認為世俗權力有權管理世俗中的一切事物,包括教會的神職人員,都應該納入世俗權力的管控之下,這一主張直指基督教會的特權地位。」
「同時,馬丁·路德還將《聖經》翻譯成德語,便於德國民眾直接閱讀《聖經 》,這一舉措又進一步推動了歐洲近代民族國家的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