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章,青州計劃
2023-11-12 14:16:55 作者: 獨行者
眾人都身手矯健,幾下就翻過牆壁,進入院長。
四周寂靜無比,八個人彎著腰小心翼翼的向前摸索。
「大哥,應該在前面這房子裡!」一人壓低嗓子說道。
領頭大哥點了點頭,眼中寒光一閃,大手一揮,所有人悄悄往前摸了過去。
「吱呀」一聲,木門被緩緩推開,幾人陸續走進屋子裡。
幾人四處查看,沒發現人影,再向裡屋大堂走去。
「誒呦~」一人被桌腿絆倒,強忍著沒有發出大聲。
幾人心頭一緊,停下身形,眼珠不停打量四周,還好沒有什麼異常。
當八個人踏入大堂時,只聽「呼哧」一聲,桌上的油燈亮了。
八人瞬間心頭一震,汗毛乍立!
只見一少年模樣的人悠閒的坐在大堂正椅上,左右兩旁各是十名精銳武士!
「諸位,一路辛苦。」那少年撥開茶杯蓋緩緩開口。
幾人也不搭話,轉身就要逃跑,只見院子裡瞬間燈火通明,白虎領著上百武士從過堂湧出,包圍了八人。
幾個人圍成一圈,緊握手中匕首,腦門上都是汗水。
「幾位何處這麼緊張,本王爺親自迎接你們,還不夠給孫堅面子麼?!」少年放下手中茶杯緩緩起身。
「王爺?你是劉奇!」領頭大哥瞳孔驟然一縮!
「正是本王!」劉奇輕輕一笑,這笑容在燈火的照耀著卻顯得有些瘮人。
「哼!既然你知道了,我們也就不隱瞞了!」
說罷,幾人摘下面罩,正是孫堅車隊的人。
只見劉奇隨意的擺了擺手,笑著說道。
「幹嘛這麼緊張,本王心善,看不得刀兵,快快放下。」
幾人面面相覷,沒人相信劉奇的鬼話,繼續握著匕首。
「他娘的,老子叫你們放下,耳朵聾嗎!!」劉奇猛地大吼一聲,嚇得幾人直接扔掉匕首。
「跪下!!」劉奇接著吼道!
幾人身子一顫,直接跪在地上,愣愣的看著劉奇。
「娘的,本來能好好說非得逼本王動粗,說,你們來幹什麼的!」
這時,幾人都一口咬定是來買鹽的,今天來著是因為有私仇!
劉奇無奈的低下頭,拿起一根軍中的馬鞭,對著當頭一人就打了下去。
「啪!」
只見那人被鞭子抽翻在地,臉上一道紅印,鮮血淋漓。
「真不識好歹,別在這裡消耗本王的心情,今天就是把你們放烤鴨的爐子裡面烤了,他孫堅也不敢對老子說一個不字!」
「再問你們一遍,說還是不說!」劉奇此時猶如一個魔王一般,俯視著幾人。
「王…王爺…我們真的是來…」話還沒說完,有些惱火劉奇直接一鞭子將這人抽翻在地!
「現在是鞭子,一會就不是了!」
聽到這,幾人終於忍不住崩潰了,上前磕頭哭嚎。
「王爺饒命啊,我們是孫堅派來探查製鹽法子的!並無其他惡意啊,王爺明鑑!」
「哼,你們幾個在揚州什麼官職?!」
那領頭大哥上前抱拳道。
「王爺,小的是孫權麾下一守關校尉!他們幾個都是我手下!」
劉奇眉頭一皺,「守關校尉?」
「對…對,正是!」
「也罷,這製藥的法子我可以給你!」劉奇背著手輕輕一笑。
「什麼?!」跪在地上的幾人瞪大眼睛,不可思議的看著劉奇。
「當然,我不是白給的,我需要你們幫我一件事!」
「王爺請說!」
「本王有一批茶樹和種子要從山越那裡運來,路途中要經過孫堅的地盤,你既然是守關校尉,就回去和孫老頭他們說清楚,事成之後,製鹽之法一次不差的送到長沙!」
幾人呆若木雞,這麼簡單的事居然弄成了這個陣勢,差點嚇尿褲子!
「這等小事何足掛齒啊,王爺放心吧!」
劉奇一愣,合計自己他娘的要少了,於是趕緊補充。
「等會,本王說完了麼,還有一個要求!」
「我要兩萬兵馬的輜重和糧食!不必多問,只管運就是了!」
那領頭的愣了一下,趕緊應下。
「好了,你們走吧,把錢留下,鹽帶走回去吧!」
「謝王爺不殺之恩!」外面白虎軍卒讓出一條路,六人趕緊扶起被抽暈的二人向外走。
劉奇忽然想起什麼,擺手大喊道。
「記得回去給我們泰山城做做宣傳!」
「放心吧,王爺~」
深夜,王府大樓中,劉奇秘密召集了孔融,徐庶,許攸和白虎。
劉奇坐在主位上,眼睛死死盯著案上的地圖,似笑非笑的說道。
「孔大人,你想不想青州變得像泰山城一樣富裕?」
孔融一愣,趕緊應下,畢竟這等好事誰不想!
「那你知道青州的優勢是什麼麼?」
「青州因地處於東海和泰山之間,位於大漢朝的東方,而且東方屬木,木色為青,故名「青州」,顧名思義,青州靠海,航運和捕魚,製鹽十分不錯,另一方面就是景色優美,氣候宜人了!」
「你說的不錯,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既然挨著海,就應該讓捕魚業興起,」
「據我所知,海邊的漁民也就是靠捕魚維持生計,偶爾賣一點貼補家用吧!」
孔融若有所思的點了點頭。
「本王告訴你,現在本王手裡有很多食譜里需要海中魚鮮,做法方便,好吃不貴,和火鍋可以一比,所以你現在回到青州,給我大範圍擴建港口船塢,集中力量打造大型堅固的漁船,先做好這些準備,到時候本王再去玄武區吆喝一次,保證你滿載而歸!」
徐庶幾人都是眼中驚喜,這簡直就是天大的好消息!
「對了,還有,青州兒郎彪悍勇武,但是人煙稀少,本王還要推出政策,吸引難民進入青州,這個到時候還要孔大人給我配合演一齣戲!」
孔融當然知道什麼意思,拱手應下。
「我們不覬覦袁紹,曹操,咱們把自己這一畝三分地搞好,那便是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