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2章 山雨欲來風滿樓
2023-11-14 06:39:02 作者: 敖楚戈
1947年,東北的局勢發生了戲劇性的變化,三下江南、四保臨江戰役過後,杜聿明已無力再向北滿的民主聯軍進攻,東北形勢驟變。
國共雙方攻守易勢,東北民主聯軍開始秣兵歷馬,積極備戰,準備由戰略防禦轉入戰略反攻。
一切都在緊鑼密鼓地進行,我軍的備戰工作全面展開。
首先,要準備戰略反攻,就要擴大部隊、提高部隊戰鬥力,特別是大兵團作戰的協調能力和大城市的攻堅能力。
由於根據地的建設已經取得了巨大成就,所以我軍擴軍的主要方式是動員翻身農民參加地方部隊,再由地方部隊升格為主力部隊。
我軍在各地組建了多個二線兵團。其辦法是以主力部隊的幹部和老兵為骨幹,將自願參軍的工人和農民直接組建為獨立團,再進行訓練。待達到要求之後,再補充進主力部隊。
不到半年的時間,我軍就先後組建並訓練了88個獨立團,共22萬人,達到了很好的效果。
其次,要打大仗,就必須有強大的炮兵。
通過種種努力,到1947年3月,我東北民主聯軍已經有各種火炮700多門,坦克及牽引車65輛,並訓練出了一批專業人才。
從1945年只有5個炮兵連,我軍已發展到了有100個炮兵連和60個步兵迫擊炮連,還有1個修炮廠。
1947年3月底,我軍在雙城召開了第一次炮兵會議,對我炮兵第一次拉出去參加「三下江南」戰役的得失進行了認真總結。
到這時候,我東北民主聯軍第一支現代化的炮兵部隊已經初步建成。
……
1947年夏天,東北上空再次戰雲密布,隆隆的腳步聲如同滾滾驚雷,預示著一場夏季風暴即將來臨.
此時的東北,我南滿、北滿部隊仍被國民黨軍隊分割,處於分兵狀態,根據地也未連成一片。
我軍決心改變這種局面,打通南滿、北滿,把兩個拳頭變成一個,以便集中兵力打更大規模的殲滅戰。
於是,從 5月中旬開始,我軍發起了轟轟烈烈的「夏季攻勢」。
從5月13日起,北滿民主聯軍第1、第2縱隊和2個獨立師由扶餘南渡松花江,向長春西北突進,5月中旬攻克懷德、大黑林子、公主嶺、昌圖等地,殲滅國民黨軍1個多師。
南滿民主聯軍第 3、第 4縱隊分別向長春以南和安東附近突擊,先後攻占梅河口、通化、安東、莊河等城。
東滿民主聯軍第 6縱隊和 3個獨立師向吉林以東地區突擊,攻占老爺嶺、樺甸、海龍、盤石等地。
西滿和冀熱遼軍區部隊也各向分散守備的國民黨軍展開進攻,占領雙山、赤峰、昌黎等地。
經過一系列作戰,我軍拿下了數十座城市並殲滅國民黨軍4個師6萬餘人,在取得輝煌戰果之後,兵鋒直指四平。
四平,又是四平!
四平位於瀋陽和長春之間,是重要的交通樞紐,不但貫通瀋陽與長春,還與鄭家屯、梅河口等戰略要地相聯繫。毫不誇張地說,誰控制了四平,誰就執東北之牛耳。
1年多以前,我軍堅守四平,與優勢的國民黨軍血戰32天,最終功虧一簣,傷亡近萬,棄城而走。此後更是連連敗退,被一路攆過了松花江。
自此南滿和北滿之間被國民黨軍切斷,讓我軍吃盡了苦頭。
慘到什麼程度,當時陳雲同志被派往南滿工作,從哈爾濱出發,足足走了一個多月,才繞道朝鮮到達南滿。
如今,國民黨軍一部分主力在瀋陽,一部分主力在長春,如果能打下四平,就能讓國民黨軍也嘗嘗被攔腰截斷的滋味,而我南滿、北滿根據地則能連成一片。
時過境遷——
這一次,我軍攜大勝之師再度兵臨四平,士氣、兵力和裝備與一年前已經不可同日而語。
這一次,我軍集中了7個師的兵力組成攻城集團,另以17個師進行打援。
這一次,對四平這個戰略要地,我軍勢在必得!
……
「屋漏偏逢連夜雨,船遲又遇打頭風。」
用這一句話來形容此時的四平守軍是再合適不過了。
此時的四平守軍,正是71軍!守將陳明仁。
就在幾個月前,我軍剛剛給了71軍致命一擊。
陳明仁的嫡系87師和88師在靠山屯一戰中幾乎被全殲,我民主聯軍此時殺到,正是趁你病要你命,時機把握的相當之好。
此時的71軍,建制已被打殘,靠補充地方部隊後才勉強恢復了建制。此時駐守四平的還有第13軍54師,在南滿時也曾遭我軍重創。
這些殘兵敗將和新兵加起來不過2萬,正是四平防守最薄弱的時候。
守將陳明仁眼見民主聯軍來勢兇猛,頓時陷入了彷徨。
眾寡懸殊,該如何應對?!
打?
71軍精銳已經所剩無幾,以區區2萬之眾,不用想也能知道四平很難守住。
撤?
率領這些殘兵敗將出逃,很可能會出現無法控制的混亂局面,再加上共軍最擅長打運動戰,如果在路上遭遇伏擊,很可能全軍覆沒。
兩相比較,與其撤退,不如堅守。
情況太危急了,一分鐘都不能耽擱,陳明仁決定負隅頑抗,放手一搏。
這一次,他使出了殺手鐧。
陳明仁的最大一個殺手鐧,就是他善於改造弱旅,當年老蔣因其不好駕馭,把他從一線部隊調出,安排到雜牌軍裡面帶兵。
1938年日軍大舉進攻九江,老蔣把貴州保安團改稱預2師交給他,國民黨的這種地方保安團的戰力從來都是渣渣,結果在陳明仁的帶領下,愣是在九江頂住了日軍的多輪進攻,順利完成了任務。
後來何應欽看上了這支部隊,想盡辦法把這支雜牌軍給吞了,結果陳明仁重建了預2師,後來在崑崙關戰役中,大多由新兵組成的預2師竟然硬剛日軍第5師團,愣是把雜牌軍帶出了王牌軍的氣勢。
能夠在短時間內讓一支不起眼的部隊強大起來,實在是陳明仁的本事。
這一次,71軍看起來已經殘血,但陳明仁卻把一些保安團補充進主力部隊來,並將包括警察、特務甚至是外縣的保安隊都組織了起來,兵力一下子膨脹到3.5萬人。
為了讓這些部隊發揮戰力,陳明仁在每條防線後都設置了督戰隊,每個碉堡里都由老兵監視新兵,誰敢退縮就地正法。
這和野外作戰不一樣,野戰作戰中新兵潰逃,老兵也制止不住,只能兵敗如山倒。而今處於彈丸之地,絕了後路,退無可退,怕死的人也得拼命了。
陳明仁的第二個殺手鐧,就是構築工事。
說實話,四平並不是一個易守難攻之地,四周都是空曠地帶,1年多以前,民主聯軍以6個師的兵力都沒能守住。
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條就是,我軍當時把防守重點放在了外圍,卻忽略了市區。
陳明仁卻反其道而行之,將主力集中在市區,將整個四平城都打造成了一個堅固的堡壘。
陳明仁在四平城的布防是這樣的——
以軍部大樓為中心,以各部隊大樓為大小支撐點和小核心。環繞市區和遍布市區四處,構築起鋼筋水泥結構和土木鋼板結構魚鱗式縱深集團地堡群。
各核心、各支撐點之間和各集團地堡之間,或打通房屋牆壁相通或修築交通蓋溝相互聯絡。
重要核心陣地,如:軍部、師部、團部大樓則修有地道、地下室,每層樓內四角築有地堡,核心陣地前有衛星陣地。
衛星陣地前有七道屏障:最外層為陷腳坑,第二層為拌腳之密集小木架,第三層是每隔十步一道鐵絲網,網上系有小鈴鐺,第四層是鹿砦,第五層是矮土圍,第六層是一丈多深的壕溝,水底埋有木樁和拌索,第七層是一系列交通壕、蓋溝、地堡。
交通要道、主攻方向和核心陣地以及主要支撐點之間遍布地雷、拉火手榴彈並架設高壓電網。
他將所部劃分為5個守備區,每個守備區有一個師左右的兵力,而自己則在中心守備區做預備隊。
五個守備區依高低層次以美械輕重火炮和各種輕重火器編織成立體交叉多道火網。
全城基本做到樓皆工事,房皆碉堡,以溝代路,形成一個防禦整體。做到交通阻絕,障礙重重,射界掃清,步步為營,層層為防。
一旦外圍工事被突破,各核心工事及各支撐點完全可以自保和反擊。
陣地內,指揮所、掩蔽部、糧食彈藥儲存處等應有盡有,並配有發電照明設備。
經過日夜搶修,陳明仁終於趕在民主聯軍掃清外圍,開始攻城前完成了布防,將四平城化作了一個巨大的堡壘。
如此一通操作下來,連之前已經被我軍打怕了的71軍殘兵敗將也漸漸有了底氣,有將領表示:
「共軍低劣,一無飛機,二無大炮,對銅牆鐵壁的四平,必將是一籌莫展!」
1947年6月,我民主聯軍1縱、7縱和6縱17師以及東直屬炮兵5個營共7萬人順利掃清了外圍,兵臨城下。
可他們不知道,巨大的危險正在等著他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