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五五章 青州群英會
2023-11-13 14:29:48 作者: 鱸州魚
內政事務雖然上了軌道,但遠還未到可以鬆懈的時候,就算不考慮那些新制度,單是消化、適應王羽搞出來的諸多新生事物和新思想,就足夠將軍府的幕僚們忙上幾年了。
再考慮到東渡計劃一旦像王羽所預計的那樣展開,內政官員們只覺未來一片黑暗。可也沒辦法,誰讓他們攤上了一個喜歡當甩手掌柜,偏偏又有很多奇思妙想的主公,以及一位以勤勉和耿直而著稱的丞相了呢?
名義上,田豐只是冀州刺史兼將軍府長史,可改元的事情確定之後,將軍府上下不將這位政務工作的首腦當做了未來的執宰。時代的習氣和慣性畢竟是強大的,就算王羽說了不稱帝,但人們還是不自覺的用從前的模式來代入。
唯一值得慶幸的就是,那位諸葛小哥不挑毛病了,讓內政官們長長的鬆了口氣。[
提前找到漏洞雖然是好事,但所有漏洞不分先後的暴露出來,一轉眼事務就堆積如山的感覺實在太恐怖了。
這種感覺幾乎橫亘了初平三年的下半年,哪怕是過了新年,偶爾回想起來,依然讓人不寒而慄。沒了這位小爺找茬,大伙兒不僅僅是鬆了口氣的問題,能因此多活個一年半載的都說不定。
諸葛亮消停,當然不是因為找不到毛病了。挑毛病本來就比建設容易得多,青州內政本就是在摸索中前進的,他的思維又非常縝密。想挑毛病還不簡單?一挑一大把。
之所以消停下來,是因為他的興趣開始轉移了。諸葛亮的注意力轉向了青州的軍略。
其實,青州的重心也在向軍略方面轉移。
內政的框架已經搭起來了。不足和缺陷,都只能等到日後慢慢磨合,是個水磨工夫。另一方面,樹欲靜而風不止,王羽雖然有意止息干戈,但其他人卻不會坐以待斃,他們都在以自己的方式努力著,為天下帶來新一輪的動盪。
面對新的變化,青州當然不能固步自封。滿足於目前為止的強勢,積極應對才是王羽的風格。從成山回來後,王羽連續召開多次軍議,議題就是如何面對目前的變化。
這種會議,當然就不會和內政yyng,隨便的昭示於眾了,可靠性不足的人,是不可能參加的。
泰山書院的軍事學院雖然也會討論時事,拿到機密資料。,不過他們拿到的機密資料,往往都是時效性比較差的。
比如虎牢關之戰、陽人之戰,亦或曹操與徐榮的成皋之戰。孫堅與徐榮的梁東之戰,內容都很詳盡。從戰前的態勢,到雙方戰前的部署。再到交戰後戰術、運籌,對地勢的利用等等。應有盡有。
當時的青州軍和現在有很大的不同,就算解密的詳細些。也不會有泄漏機密之虞。而且徐榮當時的運籌,他的親兵都很清楚,資料確實也比較確切。
在那之後的戰役,泰山書院拿到的資料,和其他諸侯所知的就沒多大不同了。從河北大戰開始,驃騎六軍就已經成型,每一場戰鬥,都是對戰術思想的完善,如果隨便就解密當時的運籌情況,很容易被高人看破虛實,加以針對。
王羽是不會輕視那些虎視眈眈的敵手的曹操、孫策、郭嘉、周瑜……哪個不是足以攪動天下風雲的俊傑?
當然,諸葛亮雖然可靠性存疑,但王羽對他的看重毋庸置疑,只要他有這個願望,並且願意付出一些代價比如簽訂保密條款,保證五年之內不離開青州什麼的,想列席倒也問題不大。
除了諸葛亮之外,新來不久的龐統、魏延都得以列席,再加上賈詡、黃忠、趙雲,以及王羽特意從魏郡召回來的徐庶、魯肅等人,軍議的規模和檔次,頓時大大的提高了一個台階。
唯一的遺憾就是,太多未成年了。
除了賈詡和黃忠之外,年齡最大的就是剛剛二十二虛歲的徐庶和魯肅,其次是十八歲的魏延,十七歲的趙雲、潘璋、馬忠,十五歲的龐統,再有就是十三歲的諸葛亮……
用賈詡私下裡的吐槽來說,這哪是軍議麼,根本就是託兒所麼這也是青州新興的機構之一,職責介乎於後世的小學和幼兒園之間。
吐槽歸吐槽,其實賈詡對這個陣容還是相當mny的,特別是對能極大的分擔他的工作的幾個人,他更是報以了極大的友善和熱情。[
其中他最看重的反倒不是得意弟子龐統,亦或機變百出的徐庶,而是諸葛亮。
賈詡認為,以諸葛亮現在表現出來的特質,將來肯定會成為一位比田豐還要勤勉的幕僚,而他在軍略方面表現出來的能力,同樣比田豐高。有了這麼個助手,他今後還用擔心工作繁重的問題嗎?
因此,賈詡現在最熱切的就是盼望諸葛亮長大,只要十八……不,十五歲就足夠了!
王羽對此既驚訝又好笑,笑的當然是胖子的憊懶,驚訝的則是賈詡的看人眼光。三國時代,諸葛亮是不是智謀第一,後世可能還有爭議,但可爭議的是,他的勤勉絕對是當之愧的第一!要知道,這位可是事巨細,必躬親之,最後活活累死的!
賈詡憧憬於美好的未來,王羽陶醉於群英薈萃的現狀,多少有些心不在焉,而在場的一眾年輕人一不是當世俊彥,才智高絕之輩,對王羽固然是敬佩有加的,但彼此之間多少會有些不大服氣。
這不,王羽走了會兒神,這邊就吵起來了。
「兵者,詭道也,呂布攻兗州。是受了陳宮的教唆,他的本意是洛陽和兗州兼得。趁勢攻滅曹操。結果陳宮算籌不如郭嘉,棋差一招。功虧一簣,雖然取了東郡,但卻丟了洛陽,一進一出,看似脫出了牢籠,實際上卻是實力大損!」
魏延黑著臉,瞪著諸葛亮,大聲道:「敵疲我打,有何不妥?羽林、泰山二軍陳兵邊境。成鉗制之態勢,數萬將士枕戈以待,呂布先損兵力,又折士氣,此時不攻,難道一定要等到他恢復元氣,反而來圖謀我青州才能反擊嗎?」
「魏將軍差矣。」諸葛亮手裡沒有扇子,但在王羽眼中,少年悠然自若的神態。和小說里的那個頭戴綸巾,羽扇輕搖的諸葛孔明似乎是重迭的。
他向王羽拱拱手,淡然說道:「明公百戰百勝,威名播於天下。此乃天時;攻滅袁紹,占據河北,則是地利;行新政。施惠於民,青州軍民皆有效死之心。即便是東渡出海這樣九死一生之事,明公一聲令下。依然應者雲集,是為人和也……」
「兵法有云:天時、地利、人和,三者不得,雖勝有殃,而明公三者皆得,所差者,不過時機而已。乘虛攻滅呂布未必很難,但若妄動兵鋒,激起各路諸侯的敵愾之心,到時大戰連綿而起,豈不有違初衷?」
魏延滿面譏嘲,冷哼道:「照你這麼說,就等著敵人自行潰滅,又或納頭而拜不成?」
諸葛亮毫不示弱,反唇相譏道:「青州席捲天下之勢漸成,此時正當厚積薄發,魏將軍只求一味攻伐,智者不取也。」
魏延大怒:「笑話,自古爭天下,誰不是寸土必爭?難道講究些虛頭巴腦的天時地利,就能懾服群雄不成?你這小子先前就一味找茬挑刺,莫不是刺探軍情的奸細麼!須知,主公寬仁,不與你計較,某眼裡卻是揉不得沙子的!」
說著,他擼起了袖子,亮出了拳頭。
諸葛亮怡然不懼,冷哼道:「哼,說不出道理,就要動粗麼?」
「好了,好了,文長不要焦躁,孔明也少說幾句,就事論事,心平氣和就好,一家子,幹嗎搞得這麼劍拔弩張的?」徐庶出來做和事老了。
他本來也有心發表一下意見,可還沒說幾句,這二位就吵起來了。眼見王羽神遊天外似的不說話,賈詡笑眯眯的不知道想些什麼,黃忠一副眼觀鼻,口觀心的模樣,沒奈何,在其餘人當中年紀最大,資歷也是最深的徐庶就只能出來打圓場了。
「誰跟這個奸細小子是一家人?明公?教了你這麼久,好歹也得叫聲師尊吧!」魏延不依不饒。
「明公自己都認可,先前是與亮平輩論道,怎地到了你嘴裡,就說得如此不堪?奸細?從荊州來青州當奸細?世上豈有這種道理?」諸葛亮也很火大。
「越是深謀遠慮,就越是其心可誅!」
「少拿你那沒根據的陰謀論往我身上套,你這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
徐庶只有一個人一張嘴,勸住了一個,勸不住另一個,一時間也是頭大如斗,心裡納悶:從前在鹿門山的時候,孔明那叫一個老成,十歲的孩子,搞得跟二十歲的青年似的,別說吵架了,連臉都沒跟人紅過,怎麼一遇見文長,就變成鬥雞了呢?
文長也是qgu,他性子雖然有些偏激,但也並非不識進退之人,平時與人相處,都算和善,怎麼就總是針對孔明呢?
兩人一見面就吵架,幾乎都快變成規律了……最要命的是,主公為啥也不管管呢?
一邊勸架,徐庶一邊將求助的目光投向王羽,一看王羽表情,心中更是哀嘆不已:主公豈止是不管啊,他壓根就是看得有趣,興致勃勃哇!
回顧同僚,徐庶也只有嘆息的份兒。
潘璋、魯肅正跟著起鬨呢,潘璋站在魏延一邊,魯肅站在諸葛亮一邊,吵得不亦樂乎;趙雲和馬忠倒是沒起鬨,但冷不丁也會吐幾句槽,每每都切中要點,不過沒有止息干戈的作用,反而使得雙方爭吵的jle程度不斷升級。
也就是龐統老實厚道,一臉焦急的幫著自己勸架,怎奈他不善言辭,口舌笨拙,往往一句話還沒說完,就被打斷了,勸了半天,卻連一句完整的話都沒說明白,急得滿臉通紅。
徐庶一看,得,他也不勸了,先安慰安慰龐統再說。趙雲被太史慈帶壞了,指望不上了,龐統已經是碩果僅存的厚道人了,可不能再被這些不靠譜的傢伙給影響了。
眾英傑吵得熱火朝天,搞得門外的侍衛都忍不住交頭接耳的議論,探頭探腦的張望。高踞帥位的王羽卻不動如山,一臉的泰然自若。
眼見著一波高峰過去,他側側臉,一臉得意的向賈詡問道:「文和,我軍的後起之秀如何?」
賈詡一臉鄭重的回答:「英才濟濟,和衷一堂,詡為主公賀!」
王羽哈哈大笑,另一邊的黃忠終於拿不住架子了,吹吹鬍子,翻了個白眼:上樑不正下樑歪,搞半天,根子在這兒呢!(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