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一章 只重實惠
2023-11-13 14:29:48 作者: 鱸州魚
當皇帝,是個看起來很美,其實很沒意思的差事。
沒錯,當皇帝可以留名後世,可仔細數一數,除了韃清那些被辮子戲粉飾出來的所謂『明君』之外,華夏這幾千年,有幾個皇帝享受了好名聲的?
勤勞的明太祖,在後世留下的是無數罵名;雄才大略的明成祖,也同樣沒撈著任何好處;至於形象本來就很模糊的明武宗正德,就更是不用提了,一個頗具開創xing,魄力十足的皇帝,在後世生生的變成了昏君的代名詞。就算是開疆拓土的漢武帝在後人眼中,也是和秦始皇一樣,被當成了殘暴而又無謀的暴君一流。
倒是篡位奪權的司馬氏父子;弒兄囚父的唐太宗;荒yin無度的唐明皇;對內殘暴鎮壓,對外卑躬屈膝的韃清帝王們,在後世的名聲都很好。因為他們很擅長使用權術和士大夫們做交易,因此能換取史官們的筆墨粉飾,令後人們頂禮膜拜。
王羽不喜歡權術,他自己不會用,也不想讓子孫們專門學這個,所以,他對因當皇帝而來的名聲一點都不在意。
若是權術玩不好,那就更糟糕了,華夏歷史上多得是傀儡皇帝,想到自己的子孫被人當初傀儡擺弄,卻只能忍氣吞聲,王羽對當皇帝就更沒熱情了。
不過,樹yu靜而風不止,這件事不是他自己不想就可以了的。
徐庶從河東返回後,曾在密談中里提及,包括潘璋、馬忠,以及白波諸將,私下裡都以各自的方式,向他問及過這個問題。
等今天王修等人再一說。王羽驚訝的發現,原來不光是軍中,將軍幕府同樣涌動著類似的暗流。
可以想像,他若不及時採取對策,任由這股暗流涌動著,等到下一場大勝之後,說不定就要上演群起擁立,黃袍加身這種戲碼了。光是這樣還不可怕,青州軍往普通軍閥的方向滑落才是個大問題。特別是權術方面。
權術是什麼?
王羽的理解就是,分析人心,權衡利弊,算計自己人的手段和套路。王羽一直不崇尚這個,但圍繞著稱帝與否這個中心。幕府內部已經有了這種傾向,特別是王修提出的那幾個問題。
王羽覺得前世華夏最大的悲劇,就是將權術發展得巔峰造極。這門學問固然博大jing深,令許多人孜孜以求,但對社會進步卻起不到任何幫助。
想想看,一個官吏比例占了總人口百分之二三的國家,行政效率的低下卻是倒著排的。這種奇葩現象之所以產生,就是因為當官的一天都在琢磨自己人,沒幾個真正幹活的。
如果治政首重權術的毛病改不掉,無論他當皇帝與否。引進多少後世才有的新技術,建立多麼完善的政法體制,都挽救不了華夏的千秋萬代。
頂多就是像歷史上的那幾位開國君主一樣,開始雄起一下。等到二世、三世往下一傳,很快就萎靡不振了。
力量都消耗在內部傾軋了。還能雄霸天下?曹cao就是最好的借鑑和教訓。若非他晚年光琢磨著怎麼謀朝篡位,怎麼會連中原都打下了,卻拿區區的西川和江東沒辦法?
正如王羽所說,他想要的是一個傳承千秋萬代的強漢,而不是換湯不換藥的新齊。
廳堂內靜悄悄的,只有群臣略顯沉重的呼吸聲在迴響,掉落一根針,都會顯得很刺耳。
良久,一把稚氣尚存的清朗聲音響起:「驃騎將軍的心胸,實在令人敬佩。可是,將軍有沒有想過,若是這番話傳出去,將來有人挾持天子,喬詔令使將軍,將軍該如何自處?董卓一直沒有這麼做,只是因為他認為您意在天下,可將來……」
諸葛亮不太想承認,可確實有那麼一瞬間,他被王羽的雄渾魄力給鎮住了。王朝帝業,說放就放,和橫掃天下,成就霸業相比,給人的震撼是同樣的。古今多少豪傑,有幾個能看穿這一步,在門檻上堅定的把門鎖上呢?
仗著心中不服輸的jing神和自信,他勉強收斂了心神,提出了質疑。可連他自己都沒察覺到,他提問時的質問意味已經比先前淡了很多,倒像是從幕僚的角度,幫主公出謀劃策,拾遺補缺一般。
不過,他這一問倒是大有道理。
王羽一貫是自詡忠臣的,但各路諸侯也都差不多是這麼做的,他的行為並不顯眼。董卓也不會自討沒趣,拿天子做幌子來sao擾他。
挾天子以令諸侯這種事,也是很有技術含量的。天子被挾持,威望本來就下降很多了,如果沒事就搞一封聖旨出去,被人拒旨,久而久之,天子剩下的那點威望也就不復存在了。
明朝皇帝的中旨就是這樣,開國時節,皇帝下旨就是下旨,誰敢違被就等著挨收拾。等後來有了內閣,有了大學士的票擬,皇帝的中旨就不好使了。大臣們不但不會因為抗旨受到懲罰,反而會因為抗旨得到榮耀。
董卓要是自以為有了聖旨就橫掃一切,那他就等著天子變廢紙。
事實上,董卓在面臨關東諸侯圍攻的時候,就動用過聖旨這個大殺器,結果聖旨被抗了不說,要是沒有王羽攪局,他派去的五個使者都要落得身首異處的下場。
諸侯們表面忠於漢室,但誰也不傻,會明知聖旨有問題,對自己不利,還凜然遵從嗎?
挾天子,令諸侯的最好辦法,就是順水推舟。比如歷史上,公孫瓚和袁紹在河北激戰,最後打得僵持不下,誰也不能壓倒誰,董卓一封聖旨過去,兩家順勢罷兵,天子表面上的威望有所增長,兩家諸侯也停止了一場無謂的爭鬥,算是三贏了。
然而,這是在面對假忠臣時的規律,如果王羽先前那番話傳出去,並以此作為青州軍行動的基本準則,事情就有所不同了。
既然自詡忠臣,對聖旨就應該保持尊重,抗旨一次,就是自己打一次自己的臉。久而久之,王羽好容易累計的名聲就完蛋了。
董卓不是笨蛋,他不會看不到這一點,對青州這個最具威脅的敵人,他也應該不吝於使用最大的殺器,拼個兩敗俱傷。
至於說將天子奪過來,王羽在洛陽錯過了一次機會,這次解救白波的行動,更是斷絕了青州爭奪天子的最後一絲希望。
兵力再強,離這麼遠,也是鞭長莫及啊。
「本將乃是當今天子親口敕封的驃騎將軍,冠軍侯,有代天巡狩,征討不臣的資格!」
王羽向西面拱拱手,朗聲答道:「天子蒙塵,旨意皆出權臣之手,就算本將不奉旨意,又何損於本將的威望?至少,本將轄下的軍民對此是不會有什麼疑慮的。既然如此,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諸葛亮的思路開始混亂了。
王羽的話很簡單,意思也很明了,總結起來就是這麼幾件事:第一,他不當皇帝,要忠於大漢;第二,他這個忠臣不要天子;第三,他不接天子的旨意,是因為天子之前給了他一個應用度很廣的敕命,只要他不奉旨,他就可以干任何他相干的事,和皇帝沒兩樣……
將這幾件事歸納一下,總結起來就是:王羽要在中樞之外另起爐灶,但名義上還是大漢的臣子,對天子沒有絲毫不敬的意思。再往白里說,就是王羽要施行皇帝的權利,而不要皇帝的那個名頭。
很複雜,也很簡單。
諸葛亮限於年紀,一時間思路有些亂。但青州眾臣可都是老江湖了,特別是賈詡、田豐這二位,一聽王羽這話,眼睛就亮了。
這個只取實惠,不理會名義的做法,符合王羽一貫的作風。不稱帝,但同樣可以放開手腳,這比將天子攥在手裡還方便。
就算是董卓,要聖旨的時候,還得去皇宮走一趟呢,好歹得讓皇帝蓋個戳不是?王羽這邊就簡單多了,代天巡狩麼,和天子親至是一樣的,只要王羽說了,就可以當做聖旨來用,而且還不會像董卓那樣,搞得聲名狼藉。
近在咫尺的權臣,和在外面的權臣,天子會對哪個觀感更好呢?當然是遠交近攻啊。
眾臣紛紛頷首,有會於心。
王修試探著問道:「那麼,主公,年號的事是不是……」
「就定為『開元』二字。」王羽想了想,從記憶中找出了一個名字。
「開元……通寶?」王修在嘴裡反覆默念幾遍,眼睛漸漸的亮了,撫掌笑道:「妙,妙不可言!」
開元就是開創新紀元的意思,當年號也可以,當是一種美好的祝願一樣很合適,還能與青州新政全面推行保持一致,實在是再恰當不過。
「今後的政務流程就是,本將和幕府來決定總體戰略方向,各官署制訂政令細節,然後向民間公示,得到反饋後,加以修正改進,最後將完成本交予本將審核,由本將確認後,代天子頒下令旨。施行後,也可以繼續修改增進……」
王羽將自己一直在思考著的政令模式宣之於眾。
他當然不會急功近利的去搞min zhu,搞些選舉之類的花把式出來,那不現實。但他認為,政務也不能向從前那樣僵化,更不能讓當官的整天琢磨權術,或者損公肥私那些事。
他最終選擇的,是一個相對靈活,時刻都在變化中的體制。最終會演變成什麼樣,他現在也不得而知,但至少在現階段,青州的官吏們可以將全部jing力投入到實務當中了。
這就是他的作風,只要實惠,不圖虛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