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造反和革命 1
2023-11-10 22:33:45 作者: 老崔052
「我們復興會的作為之所以是革命,那是因為我們復興會領導人民進行的事業,是要徹底的改變歷史上農民起義的結果。復興會領導的革命,不是要重複歷史,仍舊讓一小撮野心家受益。而是要徹底的改變中國社會的面貌,讓所有的受壓迫、受剝削的人民受益!」
——1622年·王書輝·《造反和革命是兩回事》
「這樣做不太好吧?」在作戰會議上,第九營第一連的副連長韓三山說道。
第九營和第十營在復興軍內部被戲稱為淮兵營,這是有的。但是,無論是第九營還是第十營的各級幹部們,絕大部分可都不是淮北人。這倒不是說復興軍內部有什麼刻意的安排,而是從淮北來的這批流民里,還沒有人成長為高級幹部呢。
第九營和第十營的各級幹部,大部分都是從其他各個部隊選調出來的。他們都是完成了三項考核,接受了相應的軍事教育並在部隊中擔當了一段時間領導崗位的人。這樣一來,就使得第九營和第十營的幹部們,都需要一個磨合的過程。
韓三山出身新兵訓練營。要說練兵的水平,整個第九營第一連的所有幹部,就是包括專門負責部隊日常訓練工作的參謀長,也沒有他的水平高。可是,畢竟他沒有參加過幾次實戰。對於具體的工作,他還有很多搞不清的地方。
在三千多個生產建設兵達到松滋縣後,對於災民的訓練和管理工作,就從第九營和第十營開始轉移給了他們。作戰部隊開始脫離令他們頭疼的麻煩事兒,開始做自己的本職工作了。
雖然復興軍是人民的子弟兵,這已經是復興軍戰士們的普遍認識了。但是,他們還是不太願意從事民事工作。
王書輝在初步的統計了一下復興會收納的災民之後,就認識到了一個問題。雖然復興會已經接納了兩萬名左右的災民,並控制了十多萬畝的土地。但是,這不過是松滋縣總人口和總耕地的一小部分。剩下的三十多萬畝土地和兩萬多個災民,仍舊處於一種災年的混亂中。
無論從哪個角度考慮,剩下的這兩萬多名沒有聚集到縣城的災民,王書輝也不能不管。特別是在復興會即將展開的松滋縣工業化建設,需要大量的工人的情況下,王書輝更不肯能無視這兩萬多個完全可以轉化成農業工人和工業工人的重要勞動力。
所以,在王書輝前往縣城解決伍家的問題之前,他就向第一批脫離災民管理工作的第九營,下達了抗災救民的工作任務。
就在王書輝帶兵解決伍朝宗家的問題的時候,第九營第一連已經開始處理自己遇到的第一個問題了。
在大災之年裡,災民們的第一個求助對象是誰?這個問題要讓現代人回答,答案肯定是向政府求助。在工業社會裡,政府和人民的關係是非常貼近的。這是因為工業社會,能夠承擔龐大複雜細緻的政府機構,而工業社會裡的政府機構,也具有抗災救災的能力。
但是,同樣的問題放到農業社會裡,就不是這樣的回答了。在古代社會裡,一旦遇到了災荒,老百姓求助的首要對象,肯定是距離他們最近,和他們面對面的同時,掌握著大量的糧食的人。
這個人,指的可不是老百姓幾百年也見不到的縣太爺。對於老百姓來說,他們只知道縣太爺是整個縣裡權力最大的人。可是,在日常的生活中,老百姓和縣太爺之間沒有任何的交集。縣太爺是誰,做了什麼事情,對於老百姓毫無卵用。
不管是從距離上講,還是從法理上講,代表封建統治階級在鄉間行使權力的也只有封建地主們。老百姓又不是缺心眼。他們都知道住在地主大院兒里的地主們,不僅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同時也掌握著巨量的糧食。
跑到縣城裡貓著的頂級地主他們找不到,可是和他們生活息息相關的中小地主們,可都靠著家丁打手,和近支族人一起藏在鄉下的大院子裡呢。在糧食全面絕產絕收,大家快要餓死了的情況下。大家一個求助的就是這些中小地主們。
在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中,無論是漢代豪族的鄔堡,還是唐代世家的城寨。這些東西的規模或許有所不同,但是從本質上說,這些東西和地主大院在實質上是一種東西。都是用來對必然會發生的災荒導致的災民,進行防禦的。
在明末這個環境裡,明末的地主們早就吸取了他們前輩的經驗教訓,建造了規模不等但是功能相同的防禦設施。所以,就是災民們真的聚集在地主大院周圍,大多數拿著木頭包鐵農具的災民,也無法對大院裡的地主造成威脅。
所以,想要獲得幫助的災民們,只能徒勞的在一個個地主大院外哀嚎等死。
復興軍的戰士們,哪怕是軍齡很短的「淮兵營」的士兵們,也都在文化學習中學過「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的話。這句話,對於絕大多數都是流民出身的復興軍戰士們來說,是非常深刻的。因為這和他們的實際經歷相吻合。
借用《鐵齒銅牙紀曉嵐》里和珅的話說:「在災年裡,災民還算是人麼!」。那麼可想而知,連人都算不上了的災民們,沒有一個會認為自己的生命是什麼寶貴的東西。
第九營第一連在執行任務的第一天裡,就再次加深了對這句「民不畏死,何以死懼之」的話的認識。他們親眼目睹了幾百個災民,徒勞的進攻一座地主大院的情景。
對於沒有飯吃,馬上就要餓死的人來說,他們在意識里並沒有認識到,自己想要闖入地主大院裡弄吃的的行為,是一種造反的舉動。這一方面是死亡的威脅可以消解人類對一切其他東西的畏懼。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幾百上千人都在做相同的事情,這就為自己的行動建立了一個合理性。
可是,正在大家不顧一切的承擔著慘重的傷亡,進攻著地主大院的時候。突然間,幾百個軍容整齊,隊列嚴整的士兵,明顯的,以有組織的模樣出現在現場的時候,早就不知道跑到哪裡去的理智,就會重新的回到災民們的腦袋裡。
復興軍的突然出現,使得整個場面為之一停。無論是進攻地主大院兒的災民,還是正在防禦的地主家丁們,都停下了自己正在做的事情。
看清了來人之後,雖然雙方都認不清紅色的鐮刀斧頭紅旗代表的是什麼軍隊。但是,部隊的出現對於雙方都產生了不同的效果。
災民們在看到了復興軍出現之後,氣勢為之一沮。進攻變得越來越軟弱。而牆頭上的地主家丁們則開始呼喝喊叫,反擊的越發凌厲有氣勢了。
第一連的士兵並沒有介入雙方的戰鬥。在擺好了防禦陣型之後,炊事兵們立即出現。他們開始做準備救災糧。
當救災糧糊糊被做好,糧食的味道瀰漫整個現場之後。所有的災民都離開了地主大院,零零星星遲遲疑疑的向第一連的位置上靠了過來。
在戰士們的勸說下,災民們開始扔掉自己手中的「武器」,一個個的跑到第一連這裡,開始領碗喝粥。
一群災民能夠主動的,成體系的進攻地主大院,這樣的行動沒有領頭的人是不可能實現的。領導並組織這次進攻地主大院「吃大戶」行動的人,是一位叫丁石青的秀才。
丁石青今年三十二歲。原本是個小地主家庭出身。在他過去的幾十年生活里,他一直渴望通過科舉考試改變自身的命運。但是,讀書這件事情,在古代農業社會裡,沒有相當的經濟基礎是不可能的。
就這樣,不事生產一心讀書的丁石青,為了讀書,把自己家的土地逐漸的賣出。到了他考上了秀才功名的時候,他家絕大部的土地,都被同族的大地主,也就是被進攻的地主大院的主人丁石墨給買走了。
只剩下十幾畝土地的丁秀才原本覺得,雖然自家的財產不足以支撐他繼續科考,可是當一個耕讀傳家的讀書人,即使沒有僱工,自家耕作也能維持個溫飽了。沒想到,一場旱災就這樣突然降臨,打破了丁秀才耕讀傳家的美夢。
在農業社會裡,除了地主之外,沒有什麼人具備抵抗自然災害的能力。就是身為秀才的自耕農丁石青,也同樣無法抵禦這樣令人絕望的大旱災。
在老娘和妻兒先後餓死的情況下,丁秀才被同村的災民們推舉為領頭人,領著大家開始了對丁家大院徒勞的進攻。
第一連副連長韓三山在作戰會議上的不同意見,就是針對丁石青的。
對於連長、教導主任和參謀長提出的「立即控制丁石青」的看法,韓三山不是很理解。
因為在他眼裡,丁秀才是個好人。
「丁秀才是好人還是壞人,和我們要執行的任務沒有必然的關係!」
第一連教導長房大壯有些不滿的對韓三山說道。
「我們在枝江縣地區執行『清繳流民、清除地主』行動中得到的經驗已經證實,沒有組織的百姓,在我們執行任務中會主動的參與進去。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就會破壞我們的行動。」
第一連連長李克文向沒有什麼實戰經驗的韓三山解釋道。
參謀長胡海波因為韓三山經常對第一連的日常訓練工作指手畫腳,所以對他的印象不是很好。他對韓三山說道:「缺乏組織的老百姓的作戰能力不強,但是他們的破壞性卻很大。在過去的很多行動中,就是因為老百姓跟著部隊一擁而上,導致了很多的問題。」
強調完了經驗教訓之後,他繼續對韓三山說道:「韓三山同志,雖然你的經驗不足,但是你也必須要搞清楚一個問題。我們現在是在針對作戰計劃進行討論,不是在做群眾工作。再說了,群眾工作也不是你的工作,那是教導主任的工作。你要搞清楚自己的職責。」
雖然心裡非常的不爽,但是,韓三山也不得不接受大家的解釋和胡海波的批評。他沒有繼續發言,而是靜靜的聽著大家對於作戰計劃的討論。
地主大院是一定要打的。可是,和過去的一切行動不同,王書輝老師這次的命令是「抗災救民」,並沒有明確的指出要消滅地主。消滅地主是大家下意識的認識。
指揮中心這次下達的命令是非常的模糊的。全部命令只有一個「抗災救災」的內容。要怎麼「抗災救災」,「抗災救災」的過程中要不要消滅地主。有關的這些問題,指揮中心的命令都沒有明確的指出。
不過,王書輝已經明確的告訴他們,遇到一切問題,要通過組織來進行決策。
韓三山是個小地主家庭出身。雖然他在自然災害的打擊下淪為流民,又被復興會吸納。但是,他對於地主階級還是有著一定的包容心理的。
所以,在發現了這次任務命令的模糊之處後,他立即就發言道:「既然上級讓我們『抗災救民』,那麼我們就要執行這個『抗災救民』的任務。命令里沒有說要我們消滅地主。我看我們就不要做些多餘的事情了吧。」
教導主任房大壯不喜歡韓三山的表態。在第一連所有的幹部里,房大壯的階級意識是最強烈的。在被吸納進復興會之前,佃農出身的房大壯在地主老財的壓迫下過的是地獄般的日子。正是這樣的經歷,讓他的階級意識異常的強烈,讓他對天底下一切的地主老財都特別的仇恨。
房大壯看了看韓三山一眼,對大家說道:「老師確實沒有明確的告訴我們要消滅地主。可是這個事情還用得著老師明確的提出來麼?大家要搞清楚了,『抗災救民』,抗災在救民的前面。只有抗災之後,我們復興會才能夠救民。我們復興會是怎麼救民的,在松滋縣這些日子,難道還有同志沒搞清楚麼?沒有土地,我們怎麼抗災?沒有土地,我們怎麼救民?」
說完了這些,房大壯看著韓三山堅定的說道:「王老師早就說過了,我們復興會和地主老財們沒有個人仇恨。但是,地主老財掌握著土地,靠著他們手中的土地剝削和壓迫人民,他們和人民有仇。我們復興會想要救助人民,就必須剝奪地主的土地,用這些土地來養活人民。這個問題,現在還有人搞不清楚麼?!」
韓三山把自己的眼睛移往他處。他不敢看房大壯那雙噴著熊熊火焰的眼睛。
「打破大院兒,審判地主」。這個決議很快就在第一連的復興會委員會議上通過了。
在確定了目標之後,復興軍第九營第一連,快速的圍繞著這個目標運行了起來。
教導員們開始向士兵宣傳這次行動的意義。參謀們開始派出偵察兵繪製地圖,了解情報,制定相應的作戰計劃。連長、副連長和各級軍事長官,在搞清楚了參謀部門的作戰計劃後,開始按照作戰計劃,對已經完成了動員的士兵們安排相應的工作。
整個戰前準備,耗去了第一連一個晚上加一個上午的時間。正式的戰鬥是在第二天的中午開始的。
王書輝對復興軍有一個「雙強原則」的要求。這個雙強原則指的是:「火力要強,刺刀要強。」具體到實踐方面,從復興軍第九營第一連對丁家大院的進攻上,就可以反應出來。
戰鬥一開始,已經到達作戰位置的第一連,就使用經過兵工部門多次改造,目前已經是第四代,應用喀秋莎火箭彈原理的,帶導軌的,可爆炸的黑爾火箭,對丁家大院的牆頭,進行了大規模的火力覆蓋。
即使是在艷陽高照的中午,從導軌中噴射而出的黑爾火箭的尾焰,仍舊非常的醒目。一個個鑄鐵製成的,帶有尾翼的火箭,成排成排的在牆頭上爆炸。只是一瞬間的功夫,原本還在緊張張望著的,大院兒牆頭上的丁家家丁們,就被炸的血肉橫飛。
所有的人,除了正在作戰的復興軍士兵們,無論是被圍在鐵絲網牆裡的災民們,還是在大院裡的丁家人,都被這違背常識的,完全無法想像的覆蓋式攻擊嚇的呆住了。
一直到工兵們設置在院牆下的三個炸藥包爆炸,戰士們在幹部的帶領下舉著上好了刺刀的步槍衝進大院兒的時候,很多人還沒有從復興軍簡易喀秋莎式火箭的顛覆式威力中,回過神來。
當然了,等到他們回過神來的時候,本地地主丁石墨全家,除了個別人意圖反抗死在刺刀下以外,全部都已經被戰士們押了出來,在營地周圍跪成了一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