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人力不足大難題 1
2023-11-10 22:33:45 作者: 老崔052
從他掌握的勢力範圍上看,他可能會比現代社會的很多鄉長地盤大些。可是,要是從掌握的人口上講,王書輝掌握下的三十多個基地村的人口全加起來,可能還沒到一萬人呢。
在現代社會裡,不提人口上億的那些大省份。就是在一個普通的中原省份里,一個鄉的人口最少也在十萬人上下。在黑龍江那種人口密度小的邊疆省份,一個普通的農業鄉,人口最少也在兩三萬人上下。
所以,從實際控制人口上講,王書輝還不如一個現代的鄉長。他目前掌握的人口,也就是個現代社會的鄉長能夠掌控人口的零頭而已。
要知道,後世的中國,全國人口可是在十四億上下的。明朝晚期,沒有發生農民起義和外族屠殺之前,即使是最為鼎盛的萬曆中期。當時全中國的人口,也就在一億人左右。而且,明代中國的人口分布還極為不平衡。這不到一億的人口,還大部分分布在中原地區和江南地區。
所以說,王書輝發現,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和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明顯的有一些不同的地方。
清朝末年的土地矛盾,是資源矛盾和制度矛盾雙重結合的產物。也就是說,清朝末年的中國,實際耕地面積和巨大的人口之間的矛盾,造成的人均耕地面積不足是矛盾的一個方面,而封建社會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則是矛盾的另一個方面。
明朝末年的土地矛盾,則是自然環境變異(小冰河氣候)導致的嚴重減產,造成的人均糧食占有量大量減少的問題,以及封建土地所有制導致的生產資料,也就是土地過度集中的問題。
以王書輝手頭的調查資料上看來,目前的他掌握的三十多個鄉村里,在他眼中很多具有極大開發價值的土地,像這個時代其他大多數地方一樣,在明朝末年普遍的沒有得到開發利用。而且他發現,那些土豪劣紳占有的土地,無不是極為肥沃的,灌溉便利的熟田好地。可是,很多農戶即使給地主劣紳做佃戶,也不願意開發那些到處都有的荒地。這種現象,讓王書輝非常疑惑。
王書輝的這個疑問,很快就從他手下的家丁口中得到答案。原來,在古代社會裡,普通農戶是不具備開發荒地的能力的。
直到這個時候,王書輝才明白,為什麼自己控制的各個村莊中,參加民兵的人越來愈多,甚至於有一些村子,都開始組建民兵二隊了。
耕牛和優質的鐵製農具,這些在王書輝眼中很普通的物資,在古代中國這個農業社會中,是極為稀缺的寶貴物資。
可是,即便王書輝掌控了三十多個鄉村,十幾萬畝的土地,以及上萬的人口。王書輝能夠在這些鄉村中動員出的實際人力,也不過是不脫產的,受半軍事化的訓練和管理的,一百多個人而已。這新多出來的一百多個青壯年的民兵,並沒有解決王書輝的人力緊缺問題。
王書輝現在看著管的人力物力不多,連個後世的鄉長都算不上。可是,就目前的階段來說,搞教育,辦工業,練部隊的事情,就已經讓王書輝覺得手忙腳亂了。
即使掌握了幾十個村子,間接控制了上萬人口,可是王書輝卻發現,自己想做的事情,什麼都做不起來。他發現,根本的原因也不是別的,居然是王書輝作為中國人,從來沒有想到過的問題:人力資源緊張。
王書輝需不需要人口。實際上,他太需要人口了。無論是農業上,工業上還是軍事上,為了實現控制整個湖廣地區這個目標,他都需要大量的人口。
就農業上而言,雖然將土地按照每人五畝的規格,給無地和少地農戶進行了土地分配。但是,王書輝目前的土地占有量還是相當巨大的。就目前的情況看,分給農民的土地,只占王書輝名下土地的三分之二。
還有近五萬畝的土地,目前處於拋荒狀態之中。拋荒的原因就是,沒有足夠的人手,對這些土地進行耕種。
從工業上講,王書輝從現代重新運回的小高爐,正式的運營了起來。在王書輝的全方位的培訓下,二十多個明代的「工人」,終於初步的掌握了小高爐的基本操作。
實際上,在現代社會裡,一個受過幾天專門培訓的技術人員,加上七八個完全沒有文化的力工,就能操作這種小高爐了。
後世的小鐵廠,小鑄造廠是遍地開花的。為了能夠讓自己的小高爐設備,做到最大限度的推廣。這些安裝簡單,操作容易的小高爐,實際上已經被製造這些設備的廠家,進行了操作的傻瓜化了。
這些明末的,王書輝親手培養出來的工人們,不過是缺乏實踐而已。在搞爆了一個小高爐,炸死了兩個佛山煉鐵師傅之後。工人們沒有了可以依靠的力量,沒有了有經驗的煉鐵工匠的幫助。他們就不得不按照手冊,一點一點的進行摸索。
這種按部就班的辦法,反倒讓他們的工作更快的走上軌道。就目前而言,如果不是鐵礦石的供應時斷時續,日產生鐵一千斤到一千兩百斤,還是能夠做到的。
日產生鐵一千斤,聽起來好像挺多。但是,一千斤生鐵,也不過是打造兩三百把鋤頭而已。可是,僅僅王書輝控制的地區,就需要鋤頭近萬把,耙子近萬把。而農業工具,可不僅僅只是鋤頭和耙子兩種就足夠了的。
所以說,王書輝需要的是培訓更多的工人,建立更多更大更規範的鋼鐵工坊和工廠。可是,沒有充足的人力,這些都是白說。
而從軍事上講,即使把新組建的各個村的民兵部隊算在一起,加上大營里一百多個專門的脫產武裝人員,王書輝能夠掌控的武裝力量也不過是三四百人。
更何況,在實際上各村的民兵武裝,還不能夠承擔跨區域作戰的任務。王書輝的直接掌握的武裝力量,不過還是原來大營里的那兩百多將近三百的流民們。
雖然從質量上講,王書輝武裝部隊的水平,在整個湖廣地區,甚至全天下都是最高的。但是,質量再高的部隊,在占絕對多數優勢的敵人面前,也是抗不下來的。至少從荊州府來說,荊州府的一個衛所,紙面上的部隊人數,就是王書輝這三百人所不能抗衡的。
因為,按照明朝規制,一個衛所應該有士兵五千六百人。即使這個字數打個對摺,只有兩千人的話。這兩千人如果在衛所軍官的驅使下,前來進攻王書輝的話。雖然不至於失敗,但是王書輝的這三百個精兵,恐怕也要報銷一半左右。
所以說,無論是農業,工業還是軍事,王書輝都處於一種人力瓶頸的狀況之中。
在古代社會裡,人力問題真的是個不小的難題。這就是為什麼只有在爆發大規模的自然災害的情況下,才會產生各種起義的原因。沒有自然災害造成的大量的無法生存的民眾,造反起義的工作也開展不起來。
王書輝是不缺錢的,他也不缺乏物資。棉布傾銷和食鹽傾銷,每天都能給王書輝帶來巨量的白銀收入。王書輝除了花少部分的白銀購買古董寶石之外,剩下的開銷就是給手下人發工錢。而他本人,在明朝末年的時空里,基本上沒有什麼太大項的花銷了。
可是,有錢並不能解決人力問題。
王書輝想要招納人手,也要考慮這個時空的社會條件。一個皇室宗親,動不動的就購買大量人口,這本身也是一個很犯忌諱的事情。更主要的是,雖然最近幾年,河南,陝西,山西等地連年發生特大旱災,產生了大量的流民。可是,要把這些流民,從河南,陝西,陝西等地遷往湖廣地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在古代社會裡搞人口遷移,可不是像在現代社會那樣,把人往火車上一塞,一天一夜過去,到地方了。
在古代,想要把成千上萬的人口從河南,陝西,山西這些地方遷到上千里地之外的湖北地區,本身沒有個上百人去做這件事情,都是做不成的。
至少在王書輝看來,像自己現在手下的這批流民這樣,獨自從陝西一路流浪到湖北的。這種情況是極其少見的。
而且最主要的是,即使王書輝把相關人手派到山西,陝西。在遷移人口的路上,也不會有各地官府的刁難。這些流民本身願不願意遷到湖北來,還是個很大的問題。
古代人的安土重遷,可不僅僅是朝廷律法的限制。這種觀點本身,也是古代中國人的一種心理情緒和民族習慣。
即使陝西,山西的流民們願意遷移到湖北來,幾千人,上千里的路程,無論是組織問題,還是飲食供應問題和安全保障問題,現在的王書輝,都拿不出解決的辦法來。
距離太遙遠,組織太困難,供應無法維持。即使王書輝有的是錢,有的是糧食,有的是土地,從陝西山西轉運人口,他也是做不到的。
好在在小冰河時代,整個中國的各個地區,都不缺乏自然災害。王書輝準備派出人手,對湖廣境內的受災地區和周邊省份,特別是河南地區的流民,進行招納。
王書輝這回是準備下真功夫了,他甚至已經做好了要親自帶隊的準備。
就在王書輝正在對家丁營進行適應性訓練的時候,他的合作夥伴司馬峰,給他帶來了好消息。王書輝委託他在全國各地區招納的礦工近千人,即將到達枝江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