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小說 >遠征歐洲 > 第354章 新移民

第354章 新移民

2023-11-10 10:27:07 作者: 鯰魚頭
  經過兩個月的努力,一個麵粉廠終於落成,並成功投產。

  令人沒有想到的是,這本來是一個惠民之舉,但到了居民那裡卻成了「亂政」。

  對於居住在民國北方的華人來說,小麥不僅僅是供應人吃的麵粉,同時也是飼養家禽家畜的飼料。如果到了災荒時節,甚至麩皮篩糠都是人的食物,根本不存在浪費一說。

  呃……這個描述不準確。

  民國時期的華人食譜,主要是由玉米、紅薯、土豆等雜糧組成,麵粉還真不多,哪怕是地主家,也不可能天天吃麵粉,每年除了年節以及農忙時期,也多是以雜糧為主的。

  生活在民國真的不幸福,除了天災,還有更多的人禍,在中華大地上,除了那些官僚買辦,普通人還真是沒什麼好日子。

  真應了那句話:地主家也沒有餘糧!

  向蘭芳大公國這樣,連「賑災糧」都是細糧的政府,別說在民國,在整個亞洲都算是獨一份。

  如果這個消息傳回民國,單單是這一點,恐怕就會吸引大半個民國的華人移民蘭芳大公國,哪怕是那些中小地主也會變賣家產舉家搬遷。

  民國此時的地主,要說沒有強取豪奪那肯定是扯淡,但更多的地主靠的是勤勞踏實,才能置辦下一份家業,到了農忙時期,連地主都是要下地幹活的。

  而勤勞踏實的人,哪怕是到了蘭芳大公國,也一樣會憑藉雙手置辦下一份家業。

  成功的人自然有成功的道理,並不一定都是如影視作品中描寫的一樣沒有絲毫可取之處。

  在以工代賑開始半個月之後,負責發放物資的民政官員發現那些幹活的華人營養狀況並沒有得到改善,很多人還是有氣無力、弱不禁風的樣子。

  沒道理啊?

  雖然這些華人來到蘭芳大公國的時候普遍營養不良,但經過半個多月的休養生息,每天吃得飽睡的香,就算是一時半會長不了多少肉,最起碼精神狀態應該明顯改善,不應該是這個樣子。

  仔細詢問了之後,民政官員得到一個令人哭笑不得的答案。

  這些華人雖然領到了足夠的糧食,但他們不捨得吃,除了女人和孩子能吃個半飽,這些成年人對於物質的要求極低,只要餓不死就行。

  那怎麼行?

  問題反饋給內閣之後,內閣馬上做出決定,糧食還是繼續給,想要小麥給小麥,想要大米給大米,想要麵粉給麵粉。同時工地上開始做飯,每天隨便吃。

  哪怕是隨便吃,這些成年人還是不捨得吃,他們寧願把做好的飯菜帶回家,也不願意自己混個肚兒圓。

  於是內閣再次做出決定,工地上的飯菜不准帶回家。

  這一下不得了,華人們拼命吃,很多人甚至因為吃得太多不得不送醫。

  於是內閣又一次下發規定,就餐必須定時定量。

  至此,問題終於得到解決。

  看上去是不是感覺這些新移民們異常的刁鑽滑流?

  其實不是,他們只是餓怕了。

  對於未來的不確定性,對於自身的認識不足,對於社會保障的不信任,造成華人有非常明顯的憂患意識,所謂: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這種憂患意識已經深入到骨子裡,身在異國他鄉則表現得更加明顯。

  有統計表明,華人是這個世界上最善於儲蓄的民族。

  對於華人農民來說,不管是豐年還是災年,總是要在家裡儲存足夠數年食用的糧食那才能感覺到一絲安全,否則感覺上就是朝不保夕。

  對於蘭芳大公國的華人也是一樣。

  其實很多人家中已經有了不少存糧,要小麥不要麵粉,就是因為相對於麵粉,小麥更加便於儲存。

  雖然家中有糧,但人們還是感覺遠遠不夠,於是存糧食的小口袋換成大口袋,一口袋變成兩口袋,再變成三口袋、四口袋……

  華人們就像是過冬的松鼠,拼命在洞穴里儲存更多的物資,以應對寒冷的冬天。

  這些糧食的待遇比人高得多,它們被放置在最好的房間內,下不著地以防潮,上不見天以防止被雨淋,哪怕是人睡在院子裡,也要保證糧食有完美的存儲。

  這是千百年以來老祖宗傳下來對抗天災人禍的經驗,任何人都無法扭轉,除非有一天,農民家裡的糧食無處存放,每年增加的糧食遠遠超過消耗的糧食,這才能讓農民主動減少家中的存糧。

  在以工代賑的同時,為新移民分配土地的工作也在進行中。

  在蘭芳大公國成立之前,婆羅洲的土地大多掌握在黃博涵等種植園主的手中,荷蘭殖民政府為了更好的控制婆羅洲經濟,強制要求發展種植園,實行「強迫種植制度」,迫使農民用最好的土地種植殖民政府指定的農作物,主要是咖啡、甘蔗、茶、菸草、胡椒等,並規定這類作物的種植面積至少占耕地總面積的1/5以上,當然實際上的比例遠高於此。

  婆羅洲也因此成為向歐洲國家提供熱帶經濟作物產品的基地。

  到了1870年以後,荷蘭殖民當局開始推行「種植園」政策,此時的種植作物已經變成甘蔗、棕櫚樹、橡膠樹等等,出口產品也變成蔗糖、棕櫚油、棕櫚仁、天然橡膠等等。

  不能說種植經濟作物是錯誤的做法,但對於一個國家而言,糧食全部依賴進口終究不是長久之計,於是蘭芳大公國在成立之後,在秦致遠的授意下,內閣對於種植結構進行戰略調整。

  婆羅洲當地氣候炎熱,不適合種小麥,但非常適合種植水稻,特別是爪哇島,這裡水網密布,地勢平坦,用來種植水稻最合適不過。

  於是所有的爪哇島的居民以戶為單位,每一戶居民可以獲得一百畝土地用於耕種,這些土地將全部種植水稻,爭取在兩年內達到糧食自給自足。

  兩年的時限其實要求有點低,婆羅洲這個地方,種植水稻完全可以做到一年三熟,正常情況下,一年應該就可以做到糧食自給自足。

  這裡的土地實在是太肥沃了,把秧插下去,幾乎什麼都不用做,過幾個月來收稻子就成,產量遠高於國內那些已經耕種了上千年,已經貧瘠不堪的土地。

  科西嘉島的生物研究所正在研究雜交水稻,這在一兩年內估計不會出成績,不過一旦出成績,僅僅是爪哇島上的水稻,就能養活上億人或者是數億人。

  鑑於這些新移民並沒有生產資料,一個全國性的農業互助合作社以最快的速度成立,農民可以從合作社以極低的利息貸款,然後購買生產資料用於農業生產。

  這個農業互助合作社其實就是初級的銀行,而黃博涵以前的產業里就有銀行,做這個可以算是輕車熟路。

  黃博涵還是很有自知之明的,他為農業互助合作社提供一套人馬,設計出章程,然後就把農業互助合作社的管理權交給內閣,自己則是什麼都不管成了撒手掌柜。

  到了黃博涵這個層次,都已經是全世界都有數的富豪了,錢對於他來說已經沒有多少意義,他甚至帶頭把自己所有的種植園都捐給蘭芳大公國,以配合蘭芳大公國的土地國有政策。

  沒錯,土地國有!

  蘭芳大公國承認私有財產的神聖,但不包括土地。

  在蘭芳大公國內,所有的土地都屬於國家,百姓對於土地只有使用權,並沒有所有權,因此土地不能轉讓,你要種就種,不種可以交給國家,絕對禁止土地買賣。

  和水稻種植相對應的,是國有農場。

  國有農場主要就是那些已經開始產出的種植園,除了爪哇島之外,包括蘇門答臘、加里曼丹、蘇拉威西、巴布亞島在內,全部推廣的是種植園,種植橡膠樹、棕櫚樹、甘蔗、咖啡、可可等經濟作物。

  在一段時間之內,蘭芳大公國的支柱產業還是農業,工業想要見效,恐怕要等到一段時間之後才行。

  相對於農業來說,工業的建設周期更長,縱然是一個中型的鋼鐵廠,建設周期都是以年計,蘭芳大公國之前除了對石油進行初步的開採之外,並沒有其他重工業。

  要想發展工業,鋼鐵和石油必不可少,如果說鋼鐵是骨架,那麼石油則是血液。

  蘭芳大公國不缺少石油,巴厘巴板的油田已經初步開發,生產出來的石油除了銷往歐洲,還出口到亞洲的日本等地,但因為缺少煉化設備,一般是直接出口原油。

  現在的巴厘巴板,一個大型的煉油廠正在施工,等施工完成之後,就可以直接出口成品油,以攫取更多的利潤。

  蘭芳大公國境內的鐵礦主要集中在巴東地區,這裡的鐵礦儲量約為2.8億噸,屬於低鈦磁鐵礦,礦石品位67%,但對於這個礦,秦致遠並不想動,因為就在一海之隔的澳大利亞,有著全球最豐富的礦藏儲備,想要一勞永逸,還是要想辦法把澳大利亞的鐵礦搞到手。

  澳大利亞現在還是英國的領土,雖然已經擁有了相當的自治權,但內政外交還是由英國人控制,同時澳大利亞名義上的首領還是英國派出的總督,因為在世界大戰中澳大利亞的表現,英國人對於澳大利亞還是很看重的。

  那麼怎麼才能順利的弄到澳大利亞的鐵礦就成了一個很嚴峻的問題,英國對待秦致遠可不像法國,如果處理不好,稍有不慎就是為英國人作嫁衣裳。

  嗯嗯,這確實是個大問題。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