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四十七章 丹陽太守
2023-11-10 01:56:34 作者: 孫一凡3703
沒想到他也好事領頭了,自己如能擁有一郡之地,對曹操,對自己,不管是眼前還是將來都將有莫大的好處。但聽陳溫的意思,自己要想當上這丹陽太守還有一定困難。
曹智明白機會是要爭取的,陳溫這無非是在暗示他什麼,曹智自然懂得順水推舟要怎樣讓領導接著往下說。
曹智一聽完陳溫的話,馬上裝出一副誠惶誠恐的樣子,走出席位,拜倒在陳溫跟前,激動道:「卑職何德何能竟令使君如此垂親,此事無論成*與否,曹智此身都將銘記使君提攜之恩。「
陳溫也已走出席位,一邊說著:「這如何使得「,一邊扶起曹智。
陳溫也像是被曹智的真情所感,使勁的點著頭,道:「都尉之心我是知道的,都尉這些年為揚州,為我所做的貢獻我都心裡有數,但這丹陽太守之職非同小可,你也知道這丹陽我是費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回來的,所以我對選下一任太守是慎之又慎。」
曹智立時接口,表著決心道:「使君放心,曹智還不至於是那種忘恩負義的小人,知恩圖報也是從小即明知,使君如相信曹智,把丹陽交給曹智,曹智願永遠跟誰使君,是使君馬首是瞻。」
曹智說完自己都覺得噁心,自己怎麼越來越不要臉了,大概這就是梟雄必備的成長曆程。
陳溫一聽曹智的誓言,哈哈笑道:「都尉言重,言重了,都尉能和我一條心那是最好,最好!」
陳溫笑呵呵地不等曹智接話,又繼續道:「噢,賢弟,你不知道丹陽這幾年在周昕手中被他搞的百廢待興,這段時日鄧別駕雖說恢復了些生產,但要安撫民眾,恢復生機還是要花很大力氣的。」
曹智又微微聽出了陳溫的弦外之音,接口道:「使君放心,曹智如能接手丹陽就是砸鍋賣鐵也要好好治理與它。」
陳溫點著頭,對曹智的決心很是滿意,道:「那是,以曹家的實力這點我是不擔心的,聽說尊父曹太尉當年在少帝朝財政困頓之時,就捐過一億錢,慷慨,大義,富有!」
曹智到此才算明白陳溫這一大早來找他的目的,心中不免暗罵陳溫這支老狐狸,想要點錢,就直說好了,拐彎抹角的把當年曹嵩如何登上三公之位的一些謠傳搬出來幹嘛?
當年少帝初登大寶時,封賞群臣,其中就有曹嵩被提升到太尉之職一事,曾經引起過朝廷上下的一陣誹議,許多人都認為他寸*未立,而且一直是中間派,竟將他升到三公之一的太尉,實在是少帝有失公正之舉。後來很多妒忌曹嵩的人竟找到曹嵩能如此走運的原因,說他在少帝初登大寶時,就秘密給少帝捐了一大筆錢,還有模有樣的說出了具體數字,竟是一億之多。這樣一些憤憤不平的官員也就釋然了,並嗤之以鼻的認為曹嵩是用錢買來的這個官職。
其實他們不知道,曹嵩是因為二個兒子的戰*而累遷升上太尉之職的,當然這其中最主要是因為當時掌權的何太后賞識曹智的緣故,曹智年輕識淺升的太快容易招致更多誹議,所以何太后就自作聰明的升了曹智老爸曹嵩一級官職,不過曹嵩在這個位置上屁股都還沒坐熱,就被曹智派人綁回了老家。
曹智嘿嘿一笑,走進陳溫幾步,低頭哈腰道:「使君明鑑,那都是謠言,不過曹智家中是有些財資,使君如用得上曹智的,曹智很樂意為使君略盡綿力。」
陳溫看曹智話說得不那麼露骨,但意思表達得非常明確,非常高興,看曹智的眼神大有孺子可教的意思,點頭示意著什麼。
接下來也未明確表示什麼時候表曹智為丹陽太守,倒是為曹智分析起目前的一些局勢。只聽陳溫道:「賢弟,這個喬玄你怎麼看?」
曹智一時不明白陳溫的意思,於是就試探性問陳溫:「使君指哪方面?」
陳溫突然一臉肅然道:「昨晚我聽他說他和孫堅聯姻了,你知道他的乘龍快婿是誰嗎?」
曹智心想你還問我這個,在我的時代,三歲小孩都知道,大喬嫁給孫策,還很快做了寡婦。但在陳溫面前,他還是故作沉吟,才略帶猜測的說道:「孫策?」
「嗯!」陳溫道:「還有一點很重要,這媒是袁術保的!」
「哦!」曹智這個倒是真不知道,袁術替喬玄和孫堅牽線搭橋,陳溫大概有懷疑這其中的貓膩和喬玄這個屬下的用心了吧!
曹智心裡很清楚,袁術現在的勢力是在豫州,但袁術一直想著揚州這塊寶地,歷史上他也是在豫州被曹操打敗後,一直退入了揚州,是不是回到九江,曹智已記不得了。
但在陳溫面前曹智不能告訴他太多,只是若有所思的道:「使君的意思是喬玄和他們。。。。。。」
曹智還沒說完,陳溫已擺手示意,陳溫緩緩而道:「此事還需靜觀其變,在這皖城也不是討論的地方,我們改日再議吧!我也打擾你一早了,我先回去了。」
曹智客氣的道了聲「那裡」,假惺惺的挽留了幾遍陳溫,陳溫推說和陸康等還有要事相商,就告辭走了。
陳溫一走,僕人們正在為曹智準備早餐,曹智一人在房內獨自思量陳溫剛才的前言後語。這時,曹操來找他,他要準備走了。
曹智趕緊把陳溫有意讓他出任丹陽太守一事與曹操商量,曹操一聽非常高興,只道:「今年我們曹家真是時來運轉,我們兄弟倆都有機會踏上正途。」
隨後曹操為曹智出謀劃策了一番,對昨晚的安排部署也從新做了調整,本來要跟隨曹操出征東郡的許褚,不得不留下,曹操明確告訴曹智要想順利爬上丹陽太守之位,和坐穩這把椅子,軍事實力是最有力的保證。他東郡之行有夏侯淵、夏侯惇、曹仁、曹洪、樂進和荀彧就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