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百五十三章 保護價
2023-11-09 01:19:45 作者: 隔壁小王
雖然不知道馬大帥為何要吃番薯,廚子還是找來了幾斤番薯精心烹製後,做成了幾道美味。馬城見到灑了香料的幾盤番薯一時無語,番薯麼台灣是有的,不只台灣有番薯,甚至福建,山東都有人種番薯,野史真是信不得呀。馬城嘆氣,番薯還用的著去北美洲找嘛,早在萬曆年間就傳到大明了,萬曆之前的呂宋早就有番薯了。
那麼在明末搞番薯救國麼,行不通,死路一條。
到了馬城這個高度,對大明的農業生產狀況是了解極深的。
明末北方大旱,糧荒,南方糧食產區卻無力供應整個北方的需求,不是靠大種番薯就能解決的。這是因為明朝的農業高度發達,各種經濟作物的種植都普及了,比如棉花,已經在全國普遍栽種,開原也有種棉花的,棉花種植已經普及到什麼程度,普及到傳統的米糧產區被棉花這些經濟作物取代。
傳統的米糧產區被棉花侵占,主要米糧產地便集中到了湖廣地區。
所謂湖廣熟,天下足,這可不是一句什麼好話,這是很可怕的一件事情,它代表著明末農業的結構已經嚴重失衡,不是靠幾個番薯就能解決的,因為棉花,桑樹這些經濟作物的大規模種植,導致湖廣要承擔全國的糧食供應。甚至湖廣的米除了供應北方,還要長途運輸到江浙,閩廣地區,這對大明朝這樣的農業社會來說,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情,一旦湖廣糧食產地遭受戰亂,便不可避免的出現大範圍糧荒。
說白了,番薯救不了大明,因為大明的百姓不願意種,主要糧食產區的百姓不願意種,這是一個死結。種番薯的收入能和種棉花比麼,種番薯能比的上養蠶抽絲麼,你知道大明的生絲貿易量有多大麼。如此大規模的生絲交易,生絲是從哪裡來的,自然都是大明百姓種出來,養出來,抽出來的。
說白了,大明的農業經濟已經嚴重失衡了,這是後世都難以解決的難題。
財帛動人心,全國的糧食產區,種糧食的越來越少,種棉花,養蠶的越來越多。這是拜大明發達的商業所導致的必然,太平盛世自然可以做到湖廣熟,天下足,突然天下大亂便成為致命的隱患。流寇遍地,天下大亂,道路斷絕,湖廣的糧食運不出來,棉花,生絲又不能吃,諾大的大明王朝自然就轟然倒塌了。
百姓只會看到眼前的利益,種棉花,養蠶賺的錢多,誰還去種麥子種水稻呢,不能將責任推到百姓身上。
以山東為例,大明嘉靖年間,青州府臨朐縣,「民勤耕務,亦頗種棉花為布。」萬曆年間,兗州府汶上縣:「棉花,漕河以西,地多宜之」,「布:河西鄉民多紡織之」。棉花在山東作為商品大規模種植還是在運河流域。如運河以西,黃河以北的曹州府濮州,在萬曆年間,「其他肥饒。木棉一畝,可拾二百斤。有萬畝之家者,其尚奢,樓觀相望」。該州有「木棉成家者二三人,各巨萬。」
萬曆末年,巨野縣的棉花,已經由以前的「白一色」,而發展到「紫花、湘花、繭花、豆花四種」。荷澤縣「地多木棉,以棉為布。木棉轉鬻四方,其利頗盛」。鄆城縣「其地廣衍饒沃,土宜木棉,賈人轉鬻江南,為市肆居焉。五穀之利不及其半」。定陶縣「所產棉布為業,它晶皆轉鬻」。東昌府之「高唐、夏津、恩縣宜木棉,江淮賈客,列肆齎收, 居人以此致富」。
治國艱難,千頭萬緒,馬城也考慮過解決明末的糧荒,種番薯是萬萬不行的,如今只有一條出路,海外殖民,引進海外的糧食養活明人。
今日之議,台灣巡撫衙門就在考慮出一條政令,在台灣的荒山上推廣番薯種植,台灣開發還是一張白紙,隨意塗抹,推廣番薯種植不存在百姓的牴觸。當然也不僅僅是種番薯,南瓜,土豆,玉米,荒山上能種的都可以種,務必要在三年之內自給自足,三年之內建設成糧食產區。
當然,台灣自給自足之後,難免又回到經濟作物侵占糧食作物的老路。
這是無法避免的,只要種棉花,種經濟作物的收入高過種糧食,百姓就會趨之若騖,升斗小民哪會去管什麼糧食危機。經濟作物侵占糧食作物的大問題,就連四百年後的現代社會,也是一個巨大的社會問題,所以才有了糧食保護價政策。
糧食保護價,是馬城提出來解決根本問題的,大殺器。
馬城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強行推廣番薯種植是荒謬的,不現實的,是要天怒人怨的,糧食保護價才是解決問題的大殺器。眼下,大明複製不了清朝的番薯盛世,經濟作物大規模種植,商業高度發達的大明,這是不可能做到的。
為什麼清朝會出現番薯盛世,大明不行,因為明末清初經過了長期戰亂,農村遭受到極大破壞。人口銳減,土地荒蕪,出現了田多人少的局面。因此才出現了番薯盛世,因為番薯容易種植呀,既然無法複製番薯盛世,那麼政府提供補貼,制定糧食保護價便是解決之道,後世就是這麼做的。
後世的糧食保護價,是為了解決穀賤傷農的問題,為了解決賣糧難。馬城提出的糧食保護價,是為了解決經濟作物大量侵占糧食作物的癥結,殊途同歸,都是極高明的政策。這想法一提出來,南居益眼睛的就亮了起來,巡撫衙門一眾屬官也微覺錯愕,便滿堂喝彩,這是善政!
南居益這等老臣,能臣,一眼便看到了這個糧食保護價政策的巨大價值。這不僅僅能抑制經濟作物的泛濫問題,不僅僅保護了基本糧食作物的生產,這還是古往今來從未有過的善政,只此一道政令就能讓天下歸心,四海稱頌,讓台灣之地永為大明國土。下首屬官們竊竊私語,南居益死死盯著馬城,就差當堂質問你意欲何為,要收天下人之心麼。
馬城面不改色坐的腰杆筆挺,南居益慢慢將銳利的目光收了回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