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3章 育才
2023-11-08 14:20:09 作者: 煌煌華夏
大明的建設在快速有序的推行,同一時間,各省興辦學堂的工程也在同時落實。
自翰林院選拔出來的教師隊伍,同著從工部剛剛印刷出來,還透著油墨紙香的各類書籍,趕著馬車踏上了旅程。
最早落實的自然還是天子腳下的南京城,幾乎在建文六年的二月,第一所童學堂便率先開堂招生。
這個新穎的地方吸引了整個南京的目光。
一所全面免費的官辦學堂,教哪些知識?
南京城裡的達官顯貴都動了心,想著把自己家裡的孩子送進去,於是紛紛找到應天府里去,陳紹也是頭疼不已,只能硬著頭皮把這些平素里連見一面都難的文臣武勛打發走。
上面的政策,這童學和少學那是只對平民階層開放的,原則上不招收家境優渥條件下的孩子,外省還好些,上瞞下騙總能塞進去不少,他應天府就在皇帝腳底下,給他一百個膽子他也不敢幹這事啊。
三百個名額對於南京城來說自然是不夠的,這座足足有著上百萬定居人口的當世第一大城,在學堂開堂招生的第一天就堵的學堂水泄不通。
報學的學生多了,這所童學堂的教諭:一個翰林院下來的講讀也就有了可選擇的空間,他在這烏泱泱的孩子中挑選了三百個歲數都在五六歲左右的稚童補進了學堂之中。
「分班授課,一班一百人。」
南京城匠戶新打制出來的課桌椅完全承襲了後世的模樣,而非這個時代司空見慣的單人矮几形式,小小的長桌配上一條長凳,兩個孩子就可以並肩坐在一起,接過他們從來沒有見過,上好紙張上渲染著黑色油墨編訂的書冊。
《國學:一年》。
童學期只有三門課,也只有三本書,分別便是《國學:一年》、《數學:一年》、《品德:一年》。
入學的第一年拿到的便是標註一年的書本,入學的第六年拿到的便是標註六年的書本。
這是按照入學的時間,而非學生本身的歲數。
哪怕是十二歲才入童學的孩子,也要從一年版開始學。
等到結業,也都該十八歲了。所以在教育興辦的前期,這種超齡學生絕不會在少數,只有等到教育全面普及開,才會逐漸常態化,適齡化。
「孩子們,育才之前先育德,所以在教你們知識之前,我要先教你們立感恩之心。」
年輕的翰林學子是五年的同進士出身,他放下書籍面向這一群興致沖沖,穿著學堂發放的統一制式素衫昂起小腦袋的孩子,肅然道。
「你們將會通過識字而看書,通過看書而進入一個嶄新的天地,迎接一次人生的蛻變,而我,就是你們新生的引導者,記住我的名字:徐廣。我是你們未來六年的師傅,也會是你們未來六年的師父。
為人師者,傳道受業解惑,有育德育才之功,是以,你們在打開書本之前,應先學會感恩。
感恩當今陛下給與你們這次學習的機會,感恩為師這個師父教授你們知識。
現在,離開你們的座位,面北而拜,三叩首,謝君父開學之恩。」
這群小孩子都老老實實的離開座位,在這名翰林學子的代領下,向著皇宮的位置撩袍下跪,肅容靜聲,行三叩首,童聲稚氣的喊道:「君父萬歲萬萬歲。」
等這些孩子站起身,徐廣繼續說道:「現在,你們要向為師鞠躬行禮,謝為師傳授之恩。」
「謝恩師傳授之恩。」
「人不知恩不立,人不知禮難行。」
徐廣正色道:「將來每一日的第一堂課,你們都要記住謝君父之恩,每一堂課,都要記住向講師致禮。」
孩子們都齊聲喊道:「謹遵恩師教誨。」
很滿意孩子們的態度,徐廣這才頷首讓這群孩子落座,拿起書本。
「讀書先學識字,識字先學發音。」
古有切韻,共一百九十三韻。分平聲五十四韻、上聲五十一韻、去聲五十六韻、入聲三十二韻。可謂繁瑣複雜,僅識字一項,入門就需數年之久,朱允炆自然不可能放著後世更方便、經過幾十年努力改進的漢語拼音文法不用,捨近求遠的選擇切韻。
所以這本國學的第一課,就是後世每一個孩子都熟悉的波潑墨佛的特了呢。
這就是為什麼朱允炆一再強調,童學招生原則上只招收未曾識過字的孩子,目的就是為了讓他們從零開始的基礎上學習,而不會覺得彆扭。
學拼音就要出拼音字典,後者還沒有誕生,翰林院倒是收錄編修了出來,工部這邊的印刷工作暫時沒有跟上罷了。
國學課的基礎如果說是學生母、韻母和發音。
那麼數學課的基礎就是學朱允炆一手創造的大明數字和祖宗的智慧九九乘法表、加減法之類的。
這些不同於漢字的數字符號讓這些孩子更覺得新奇。
數學課之後的品德課就比較枯燥了,品德課的基礎是認知。
認知身份和不同身份之間的關係。
「皇上、父親、母親。」
孩子們最先認知的便是這三個身份詞後的意義,而後便是延伸的那首大家耳熟能詳又被朱允炆魔改的兒歌。
「父親的父親叫祖父、父親的母親叫祖母;父親的兄長叫伯父、父親的弟弟叫叔父。
母親的父親叫外公,母親的母親叫外婆;母親的兄弟叫舅父、母親的姐妹叫姨母。」
「師父,您說皇上等同於我們的父親,那麼是不是說皇上就是我們父親的兄弟呢?」
有一個學生提問,當堂的教師就笑著搖頭。
「皇上是父親的形容是一種廣泛的身份,他不僅是你們的父親,也是你們父親的父親,也可以是你們祖父的父親,因為君父是天下所有人的父親。」
「哇。」
這些孩子都頗為吃驚的驚嘆一聲,然後就是撓頭。
「那站在皇上父親的面前,是不是我跟我爹就屬於兄弟了。」
課堂內,頓時一片哄堂大笑起來。
「貧嘴。」
講師拿著戒尺走過去冷哼一聲:「伸手。」
「哦。」
淘氣的小子伸出手,頓時疼的委屈巴巴。
他覺著自己沒猜錯啊,既然皇上是所有人的父親,那站在皇帝的角度上來看,不就都是平輩的孩子一視同仁了嗎?
打鬧嬉戲之餘,這些孩子一天的功課過的便特別的快,也極其舒適。
一節課只有半個時辰,而後便是一刻鐘的休息。等第三堂課結束後,便是半個時辰的吃飯和午休時間。
午休結束後,這些孩子會有半個時辰的體訓課。
等到體訓課結束又是一刻鐘的休息,隨後便要繼續上課了。
半個時辰的功課一刻鐘休息,最後再上最後一堂課就可以放學了。
一天下來,整好便是四個時辰。
五堂學習課、一堂體訓課。
孩子們的讀書生活舒適且充實。
而當一天的功課結束後,那麼三堂課的講師還會留下回家的功課作業。
自是簡單的寫下多少個字亦或將九九乘法表抄寫一遍。
一如南京之學堂,在江西和浙江這些試點省份,大明的官辦學堂也在火熱的開辦之中,唯一的區別,可能就是招生的『標準』無法做到南京城那般的嚴格。
杭州府錢塘縣。
這裡有著錢塘江、有富春山居圖,是杭州府的倚郭,當年,也是南宋的首都臨安府腳下。
人傑地靈、文氣鼎盛。
開春的錢塘褪了春潮,空氣中還殘留著大量淡淡的濕氣,杭州多雨,經常一下就是半個月的時間,街頭街尾的道路上都濕漉漉的,來往的儒衫學子都在手裡拿著一把油紙傘,小心防備著可能會突如其來的風雨。
「噠噠噠。」
清脆的馬蹄聲響起,幾名士子便揚起頭,恰看到一騎疾馳,只是令人驚詫的,這黑色的高頭馬上,馭馬的卻只是一個小小的紅衣稚童。
「呵,好傢夥。」
這幾個學子反不覺驚詫,顯然是認識這馬背上的孩子,紛紛出言讚嘆:「紅孩兒,騎黑馬遊街。」
這稚童拉住馬韁,直視這些學子,還像模像樣的拱手見禮,而後傲然到:「赤帝子,斬白蛇當道。」
「好!」
幾個學子都鼓掌叫好,為這孩子的氣魄喝彩,隨後問道:「此去何處?」
「杭州學堂。」
「六歲稚童,何敢騎馬馳道杭州?」
「沖齡甘羅,也敢高居秦國廟堂。」
幾名學子見難不住這小小稚童,都紛紛讓開路,恭敬目送此子離開,望著背影讚嘆:「此子真人中龍鳳,假日必為首輔,於家有福啊。」
「不得了,不得了。」
錢塘縣往杭州最近,也有幾十里的路程,就這麼一個小小的六歲稚童,便是騎馬一頭撞進了杭州府內,直把杭州童學堂的堂師唬的怔神,捏著名冊看著眼前這個一本正經拴馬的孩子。
「于謙?」
「學生見過恩師。」
小小孩童,有禮有節,到讓這翰林學子有些手足無措起來。
天縱英才,謂麒麟童。
「快快進來吧,還有一刻鐘便要開堂授課了。」
跟其他的孩子不同,這叫于謙的孩子走進新穎的學堂中並未東張西望,十分穩重的找到了自己的位置,直腰挺身,靜靜的翻看自己面前的那本《國學:一年》的書籍。
他識字,早在三歲時便可通讀唐宋詩詞了,這本書里的內容與他而言十分的淺顯。
但于謙還是來了,這是一個孩子主動向家裡要求的,于謙的祖父是當年工部主事,浙江清吏司的郎官,於家這點面子還是有的。
時代不同了,按部就班的在家裡讀古文經典將來已經不見得有什麼出息,所以于謙才希望能來學堂讀書。
開課,致禮。
雖然一年級的水平對于謙來說極其的簡單,但他還是很用功的在學習,靜下心,跟著講師識字認拼音,然後溫習著簡單的入門詩。
「春眠不覺曉,處處聞啼鳥。
夜來風雨聲,花落知多少。」
讀著孟浩然隱居鹿門山所作的田園詩,于謙卻看向了南京的方向。
而在南京,朱允炆也在時刻關注著教育這一塊。
學堂開辦也已經有一兩個月的光景,朱允炆便通知雙喜,坐不住的他打算離宮去看一趟。
算不上低調出行,不過是在不干擾到學堂內孩子們的學習前提下,將學堂外的安全環境落實好即可。
「這群孩子將來可能出一省布政、也可能出部堂大員,朕自然要看看。」
一身輕簡的便服,朱允炆已經推門走進了學堂的庭院之內,這時候正趕上開課,三間堂舍內都有著講師授課的聲音。
新任的教育部尚書黃觀陪在朱允炆的身側,看著後者極其惡趣味的在一間間房舍的窗戶外窺視,也不知道皇帝在看什麼。
皇帝在幹什麼?當然是想體驗一下班主任抓包的小趣味了。
但是緊跟著他就很失望的發現,一堂之內百名學生,沒有一個走神或者亂瞄的,都專心致志的看向講台上的教師,或是悶頭於書籍之上。
這個年代,一個學習的機會貴重如登天的階梯,所以這群孩子格外的珍惜。
走神放肆,要是被開除出學堂,趕回了家,那可真會被父母活活打死。
「陛下。」
黃觀剛開口,就見朱允炆抬手,忙緘默下來。
「不要發出聲音,安心看著。」
一個皇帝、一個尚書,就這麼靜靜的守在學堂外,足足看了兩刻鐘的功夫才轉身離開。
「陛下不打算鼓勵一下這些孩子嗎?」
本以為朱允炆會在這待到這群學生下堂,沒曾想皇帝竟然直接轉身離開了,黃觀還有些沒反應過來。
「整整兩刻鐘,這群孩子都沒有看咱們一眼,如此用功,即使沒有朕的鼓勵,他們也會認真刻苦的學習。」
外簡內奢的馬車內,朱允炆由衷的開心,誇耀著這群孩子的表現。
教育是國之根本,孩子是國家的未來。
能看到這群孩子如此努力的攻讀,朱允炆自是欣慰不已。
「要保障這群孩子的伙食,讓他們吃好些。」
「請陛下放心,在吃食上,餐餐都有肉。」
皇帝心疼孩子,南京城裡的學堂自然嚴格按照標準來執行,上行下效,哪怕別的省份有吃虧空的行為,但也絕對要比尋常百姓家吃的好。
「那就好,那就好啊。」
大明富有四海,北方還有整個草原,數之不盡的牛羊馬匹,這一年間,南京城裡的肉價已經掉了許多,舉凡是孩子不甚太多的百姓家,雖然做不到餐餐有肉,但一個月開開葷腥,祭祭五臟廟也是輕而易舉。
只是吃飽穿暖的要求,在眼下的大明,不再是什麼難事。
迴轉皇宮,朱允炆便喚來正在讀書的朱文奎,問道:「你想要跟其他的孩子一起上學嗎?」
後者兩隻烏溜溜的眼睛頓時亮了起來,不假思索的點頭。
「想。」
「那好,你爹我來安排。」
揉了揉朱文奎的小腦袋瓜,朱允炆便提筆寫了一句話,差人傳給魏均。
「安排一下,在玄武湖外蓋一所學堂,大約能容納一百人即可。」
交代下去,朱允炆便傳召了朱棣、徐輝祖和楊士奇三人。
「朕在玄武湖加開一所學堂,宗親。武勛和百官,家裡有孩子的可以報名,這所學堂不同於眼下朕推行的三級教育學堂,學得東西不一樣,教他們的講師,由朕親自擔綱主講師,卿等三人擔任副講。同時傳諭各省,也可舉薦入京,考定通過,皆可入學。」
民間有面向士林百姓的一般化學堂,南京,朱允炆打算加開一所走精英路線的精英學堂。
「不過先說好,這所學堂可不是誰都能進的。」
這個世界上有天才和庸才之分,這是天地不公的表現。
有的人打一落生就比別人更聰明,他們哪怕接受粗陋的教育也會進步的飛快,而針對這個群體,為什麼要讓他們接受簡陋的教育呢?
非是朱允炆鼓勵兩極分化,而是有這麼一群早慧的孩子,本就應該接受更成熟的教育。
他們會比同領的孩子更早的進入社會,權利責任對等原則,他們比同齡的孩子也要更早的承擔起社會上的責任。
朱允炆不會測智商,也沒打算搞什麼門薩俱樂部之類的不明覺厲的組織。
他打算成立一個大明的少年團,讓這裡的孩子更早的接受跟這個國家有關的知識,更早的成為國家各個領域的生力軍,為國家和民族奉獻力量。
三人都明白了朱允炆的意思,說是少年團,倒不如說是天之驕子團。
僅從師資力量來說,那這天下便無可出其右的了,而且選材也要選出頂尖的神童。
這位皇帝腦子裡的奇思妙想太多,而且隨著時間的推移,明顯可以看出,早幾年皇帝一直都是在收著來的,眼下完全有放飛自我的態度,一個個嶄新的理念拋出,不辦教育,誰還能跟得上皇帝的步伐。
所以他們也是大力支持,也覺得要是能有個學堂拴住皇帝倒也是好事,不然他們這天天跟在皇帝身邊,實在是吃力的很。
跟不上皇帝的步伐可是很丟人的事情。
「這個團體將會面向全大明進行招錄,中樞由你們三人來舉薦,而地方上則由各省布政使舉薦,最後由朕來親自考定。」
通過了才能入團,不能通過的,就打道回府。
不存在打招呼、講人情的任何可能性。
當然,最終入學的可能率上,仍然會是中樞朝廷里這些貴胄之後的機會更大。
因為他們的家境在這裡,打小識字讀書又能耳濡目染,圈子裡接受到的知識,總是要比民間普通家庭的孩子要更加高深。
但這並不說明他們天姿有多麼高,他們只是因為處在一個接受知識的井口上,所以才會更加的早慧和成熟。
這群孩子的入學率一定會高於地方上普通家庭出來的,這是起點的高低不同導致的,所以朱允炆還要設置半年考和年終考定兩項,這個目的就是看出成長的速度,真正的天才,是一定會後來居上的。
只要努力,沒有什麼事情是上天註定。
「十二歲以下皆可報名,你們回頭都知會出去,有想要參加的,把名單整理好,交給朕即可。」
朱允炆交代道:「考定的時間,就放在今年的中秋節後吧。」
再多騰出幾個月的時間,也給各省一個舉薦的機會。
「你雖然是免試入學,但如果將來考定不通過的話,你爹我也會毫不客氣的裁汰你。」
晚上吃飯的時候,朱允炆在乾清宮裡衝著朱文奎正色道:「所以千萬不可以有懈怠的想法,這幾個月安心看書,朕批閱過的奏本,你若是想看也隨時可以看。」
「兒臣謹遵父皇教誨。」
恭敬應下,朱文奎便繼續悶頭吃飯。
「嗯,你記住,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機會,永遠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
這句話不僅僅是對朱文奎說的,也是朱允炆這個君父對全天下孩子的許諾。
大明少年團,唯才是舉,無視出身,不看重家境,招錄的,全都是眼下大明最頂尖的那一撮。
朱允炆的招錄標準是紅線,只有過關和不過關,並不打算搞計劃招生,非得招錄到一定的數量。
如果沒有一個過關的,那這個少年團就空置著。
如果一次性能有幾百幾千人過關,那朱允炆反而要進行二次考定。
只有更嚴格,沒有更寬鬆。
皇帝的意思被傳達到了各省地方,各省也開始啟動相應的察薦程序。
這個機會,就這麼被推到了于謙的面前。
「素聞神童美名,本官也曾與你祖父有過共仕的緣分,今日便送你一程。」
浙江左布政使王鈍在杭州學堂見到了于謙,勉勵道:「而今聖上開恩學,擢天下英才親自授課,一旦入選,他日必青雲直上,孩子,我很看好你,希望你不要讓家鄉父老失望。」
小小的身板挺得筆直,于謙躬身謝禮,用不卑不亢的語氣說道:「學生謝過藩台大人。」
「嗯。」
王鈍喚來一名胥吏:「此番我浙江共薦十人,你回頭持本官手令去杭州衛借一個小旗,負責沿途保護。」
說完便看向于謙。
「回家跟父母告個別,順便收拾一下行禮,三日後,在這杭州使司衙門口集合。」
「學生告退。」
看著于謙離開的身影,王鈍由衷的讚嘆道:「真麒麟兒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