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修建行宮,朝堂爭執
2023-11-08 18:24:48 作者: 矮屋種花
郡守府的內府供天子居住,由宮女、太監百人服侍,郡守的正殿則成為朝廷百官議事之地,雖然遠不如雒陽城的皇宮氣派,但姑且算是一處立身之所。
郡守府正殿內,獻帝劉協按照常故上朝,他身邊的黃門令拿出聖旨,高聲誦讀道,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
「雲中王劉如意誅殺董卓,營救聖駕有功,特賜劍履上殿之殊榮,並賞賜黃金萬兩,綢緞千匹,珠寶十箱,加封司隸校尉之職,進位并州王。」
「太原郡郡治晉陽,富庶之地,千里沃土,兵精糧足,可為天子之都,特定晉陽為陪都,詔傳全國。」
「待到日後東都雒陽重建,或是奪回西都長安之時,國都之選再行定奪。」
「欽此!」
聞言,位於天子近臣之列的劉如意當即站出上前跪拜道,
「臣謝恩,陛下萬歲萬歲萬萬歲!」
話雖如此,劉如意的心中卻是不以為然,所謂封賞定都不過都是走一走形勢罷了。
畢竟并州是他的地盤,封地只是從雲中王的雲中一郡之地,擴封到并州一州之地,提升的只是虛頭銜。
除非真的讓劉如意裂土建國稱王,割據并州之地,自立門戶。
自漢武帝之後,現存的諸侯郡國幾乎都沒有實權,如今大漢十三州的郡國之中唯有陳國劉寵擁有諸侯的資本,余者不過是劉氏宗親的地方豪族罷了,有錢無權。
封賞之中,劉協最實際只能賞賜劉如意一些金銀。
為了避嫌,不落人口實,董卓從雒陽城劫掠、從皇陵中盜出來的數百馬車金銀都被劉如意給封箱,裝存在庫房裡,充當國庫之用。
說是國庫,到底最後還是劉如意占便宜,反正也是用來建設并州。
待到謝恩完畢,大臣之中立刻有人上前進言道,
「陛下,臣有奏,如今陛下定晉陽為陪都,豈可沒有一處正式的行宮。」
「臣以為當務之急,應該立刻令人尋一處風水寶地修建行宮。」
劉協點了點頭,環顧四周,沉聲道,
「言之有理,眾愛卿可有合適的人選推薦?」
司空袁隗立刻出言道,
「陛下,臣以為龍驤將軍薛安都最適合替您修建行宮,此人堅毅果敢,辦事沉穩,還曾經替先帝修建過冀州河間國解瀆亭的行宮。」
司徒王允也進言道,
「陛下,薛安都在修建洛水河渠之時,有瀆職貪污之舉,這等劣跡斑斑之人,不宜採用,臣以為越騎校尉王子服更合適。」
見王允出言打擊自己的人,袁隗頓時露出惱色,皺眉道,
「王司徒,薛安都貪污之事,早已經查明是子虛烏有,你切勿借題發揮,故意潑髒水。」
一時間,司空袁隗與司徒王允在朝堂之上激辯起來,引得獻帝劉協不禁皺眉,他看向劉如意,問道,
「皇兄以為如何?」
「臣以為附議王司徒之言,劣跡之徒,不宜舉薦。」
劉如意想都不想,直接回答道。
袁隗與王允都想要推選自己的人出來,修建行宮可不是一件小事,如此大的工程,其中的好處可想而知,建成更是大功一件。
現在袁紹在冀州割據,袁隗背後的袁氏門生定然不會支持劉如意,他自然也不用給面子,王允可是他的盟友,自然要多加扶持,日後在朝堂之上才有更多話語權。
年幼的劉協也不蠢,當了傀儡天子的這幾年,在朝堂之上見慣董卓與群臣的爭鬥,他耳濡目染也掌握不少馭人之術,對袁隗、王允兩不相幫,又對眾人道,
「眾愛卿可還有其他諫言。」
此時,人群中的光祿大夫荀爽眉頭緊皺。
袁隗是袁氏在朝堂之上的領頭人,背後儘是袁氏門生一系的支持,而王允是誅殺董卓的功臣之一,故而不少跟隨董卓的朝臣站隊王氏以自保,這兩人相互爭鬥,朝野定然不平靜。
荀爽為了避免事情愈演愈烈,決定站出來平息道,
「殿下,臣有建議,將作大匠毌丘興才識拔干,曾經擔任過尚書監、羽林郎、雒陽典農中郎將,論資歷,論能力,皆是上上之選。」
「而且毌丘興之子,毋丘儉、毋丘秀亦是才德兼備的俊傑,何不錄用他們父子三人為陛下您修建行宮。」
此言一出,中立派的朝臣紛紛附議,畢竟潁川荀氏之名也不輸四世三公的袁氏,況且荀爽還是「荀氏八龍」之一,名聲在外。
看到荀爽,劉如意的眼睛一亮,急忙向劉協道,
「陛下,荀公之言甚是在理,將作大匠本就是掌管宮室修建,掌金、玉、織造、刺繡等手工藝品製造的官職,修建行宮,應該沒人比毌丘興更加合適。」
點了點頭,劉協心中也有了謀斷,於是順水推舟道,
「就依照光祿大夫之言,責令將作大匠毌丘興,及其子毋丘儉、毋丘秀三人一同負責行宮修建之事,希望皇兄竭力輔助三人。」
毌丘興父子急忙站出來領命,劉如意亦道,
「臣遵旨,一定讓晉陽城官吏傾力相助,石料、木材、漆料等物資,臣也會差人準備妥當。」
看了劉如意一眼,袁隗的眼神閃過忌憚之色,心中暗暗不快,圖謀應該如何在朝堂之上找到話語權,他不由想起遠在冀州的侄子袁紹、以及兗州的侄子袁術。
其實大家對於劉如意都有懼意,畢竟有鴆毒弘農王的傳聞在前,只是他們心有靈犀的緘默不言此事,害怕又碰上一個擅1權1專1政的董卓。
初來晉陽,建制不全,四方諸侯也沒有明確上表承認晉陽朝廷的存在,故而政事寥寥無幾,正當獻帝劉協準備宣布退朝之時,袁隗突然開口道,
「陛下,除了修建行宮,眼下還有一件大事繼續解決啊!」
「不知司空所言的大事是?」
「陛下,西涼董氏一族罪大惡極,請您下旨治罪,並通報全國,以立大漢皇室之威嚴,寬慰天下人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