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其他小說 >帝國爭霸 > 第771章 返璞歸真

第771章 返璞歸真

2023-11-07 22:18:24 作者: 閃爍
  站在帝國海軍的立場上,第三輪軍事改革的重頭戲,用一個成語就能形容。

  返璞歸真。

  前面已經提到,在大戰結束之後,因為打垮了所有對手,所以帝國海軍一度迷失在了獨霸全球的光芒之中。等到在波伊戰爭當中嘗到苦頭,帝國海軍擔負起「斷後」重任,不得不逆勢而行。

  在這幾十年裡,帝國海軍其實一直在原地轉圈。

  最典型的,就是以航母為核心的戰術體系。

  用周涌濤的話來說,把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打擊群,不是在進步,而是在退化,是對海軍價值的錯誤理解。

  關鍵問題只有一個:航母是什麼?

  毫無疑問,航母從誕生的那一天開始就不是單獨的存在,而是一套完整的海上作戰體系中的核心存在。

  這也是航母跟戰列艦的主要區別。

  雖然在航母誕生前,也就是戰列艦稱霸海洋的時代,海軍同樣是依靠體系作戰,戰列艦隻是骨幹打擊力量,但是在艦隊決戰當中,戰列艦是絕對的核心,其他艦艇並不具有決定性價值。

  說得直接一點,如果是一對一的戰鬥,戰列艦絕對是無敵的存在。

  顯然,航母沒這麼大的優勢。

  在航母的時代,航母只是搭載與運作艦載航空兵的平台。哪怕把艦載航空兵當成航母的組成部分,航母也只是艦隊裡的力量擔當,即負責火力輸出,在防禦等其他方面的能力並不突出。

  可見,在航母誕生之後,海軍才真正進入到系統作戰的時代。

  由航母充當核心的艦隊,必須得具有稱霸海洋,針對所有潛在對手均具有毀滅性的打擊實力。

  往簡單說,航母艦隊必須具備完善的作戰能力,不但能夠制海與制空,還要有反潛、對陸打擊與遠程兵力投送能力。

  正是依據這套理論,帝國海軍才打造了幾乎是無所不能的航母戰鬥群。

  也正是依靠航母戰鬥群,帝國海軍在第二次全球大戰中,擊敗了所有對手,成為唯一的全球海軍。

  這個時代的航母戰鬥群,那可是名副其實的海上多面手。

  用當時的話說:世界上沒有一支航母戰鬥群消滅不了的敵人,如果有,那就多派幾支航母戰鬥群過去。

  只是,前面提到了一個問題。

  在跨時代的發展中,為了保持相對強大的作戰能力,航母戰鬥群的規模是越來越大,作戰效率也越來越低。

  任何一個系統,效率總是跟基本單元的數量成反比。

  可問題是,把航母戰鬥群改為航母打擊群,只是在迴避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在第二輪變革當中,其實就是把航母戰鬥群拆散成多支作戰編隊,而航母打擊群只是其中規模最大的一支。除了航母打擊群,還有以反潛航母為核心的反潛編隊,以及由兩棲攻擊艦為首的登陸艦隊。

  由此導致的結果是,海軍的作戰體系不但沒有變得更加精簡,還削弱了航母在海軍戰術體系中的價值。

  也就是這一輪變革引發了「航母無用論」。

  在「航母無用論」甚囂塵上的那幾年,帝國海軍還專門組織人員,就是否需要繼續建造大型航母進行探討。帝國論議兩院的軍備委員會還專門撥款,委託設計方搞出幾種中型與小型航母的設計方案。要不是帝國海軍堅決反對,白止戰與李銘博等名將還健在,恐怕在第一批「陳炳勛」級建成後,論議兩院的那些大老爺就會強迫海軍建造4萬噸,甚至2萬噸的中小型航母。

  此後,導致軍情局局長引咎辭職,數名海軍將領提前退役的「噸位事件」,也跟「航母無用論」有關。

  顯然,必須得重塑航母在海軍體系當中的價值。

  在周涌濤入主首輔官邸之前,帝國海軍的眾多將領,一直在為此努力。

  其實,帶頭人也就是周涌濤。

  做為在白止戰之後,帝國海軍最為傑出的統帥,周涌濤對航母的認識,其實還在白止戰之上。

  不要忘了,白止戰是從戰列艦時代走來的統帥,而周涌濤在一線部隊服役的幾十年都是在航母上度過。

  出任首輔之前,周涌濤把重點放在艦載航空兵這邊。

  在他的推動下,「戰-9」項目順利推進,而且有了「戰-12」項目,由新式艦載運輸機充當平台的「巡-4」艦載反潛巡邏機與「指-11」艦載預警機,以及在相互妥協之後由海軍牽頭的「攻-X」項目。

  只是,在這些項目瓜熟蒂落之前,周涌濤就住進了首輔官邸。

  在海軍航空兵的主要艦載機項目當中,以「運-7」雙發艦載運輸機為平台,被寄予厚望的「指-11」迄今都沒完成,甚至連樣機都沒製造出來。在5年之前的新曆145年,該項目被無限期擱置,替代方案是把為其研製的雷達系統裝到「指-6」上面,發展一種價格更低廉的艦載預警機。

  受此影響,就連「運-7」項目都被束之高閣。

  所幸的是,搶先起跑的,也是在前期最受重視的「巡-4」推進得非常迅速,在「運-7」項目下馬之前就完成了驗收試飛,還拿到了帝國海軍的訂單,順利加入了海軍航空兵的戰鬥序列。

  在周涌濤策劃的海軍第三輪變革當中,「巡-4」是最重要的艦載機。

  原因也很簡單,這種反潛巡邏機是去掉航母「攻擊」頭銜的關鍵所在。

  在航母打擊群裡面,攻擊航母不承擔反潛任務,準確的說是艦隊反潛任務,因此在攻擊航母搭載的艦載航空兵聯隊裡面,通常沒有反潛巡邏機,最多配備幾架反潛直升機,艦隊反潛任務由反潛航母承擔。

  這麼安排,主要就是反潛巡邏機不夠先進。

  在「巡-4」之前的「巡-2」,以「運-6」雙發活塞螺旋槳艦載運輸機為平台,性能根本算不上先進。

  雖然後來進行改進,特別是換上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巡-2」的性能有了提升,但是依然無法應付增強的威脅,反潛作戰效率無法達到海軍的要求,也就沒辦法縮小反潛巡邏機大隊的規模。

  為此,就只能由反潛航母搭載反潛巡邏機。

  「巡-4」出現之後,從根本上改變了這種局面。

  憑藉噴氣式發動機賦予的更快的飛行速度,以及更大的起飛重量,「巡-4」在執行典型的艦隊外圍反潛任務時,作戰效率是「巡-2D」的10倍。理論上,以前需要1個中隊的30架「巡-2D」才能完成的任務,現在只需要1個中隊,最多8架「巡-4A」就能完成。因為讓大型航母搭載8架反潛巡邏機,占用面積不會比搭載8架反潛直升機多多少,對艦載航空兵聯隊的打擊能力沒太大影響,所以在「巡-4A」正式服役後,帝國海軍不再需要專門的反潛航母。

  顯然,這就是「攻擊航母」被「超級航母」取代的基礎條件。

  這樣一來,把航母打擊群改回航母戰鬥群,也就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了。

  不過,這並非關鍵所在。

  航母戰鬥群的核心價值,其實就是全面的作戰能力,這裡面同樣包括航母打擊群強調的攻擊能力。

  在根本上,航母的頭號價值,一直都是無與倫比的攻擊能力。

  航母的攻擊力,來自艦載航空兵,尤其是性能先進的艦載攻擊機。

  不管哪個時代,也不管把艦載戰鬥機吹得多麼先進,在帝國航母的飛行甲板上,主角永遠都是攻擊機。「戰-6」的時代,帝國海軍還放棄了專職防空戰鬥機,艦載作戰飛機都能夠執行攻擊任務。

  正是如此,周涌濤才會積極推動「攻-X」項目。

  為了讓海軍主導下一代攻擊機的研製工作,周涌濤不惜交出了「未來先進戰鬥機」,也就是「戰-X」項目的參與權,答應由空軍牽頭,並且首先滿足空軍的戰術需求,在空軍型的基礎上研製海軍型。

  其實,這很好理解。

  對海軍艦載航空兵來說,艦載戰鬥機其實是截擊機,頭號任務是以衝刺速度飛到幾百千米外,然後用遠程飛彈擊落那些攜帶重型反艦飛彈的轟炸機,並不是跟敵人的戰鬥機爭奪制空權。

  如果跟敵人的艦隊交戰,更加應該以進攻為主。

  至於對付敵人的攻擊機,那就更加不在話下了。

  艦載戰鬥機圍繞航母戰鬥群作戰,後方有艦載預警機的支持,海面上還有防空戰艦,對付攜帶輕型反艦飛彈的攻擊機絕對是信手拈來。依託完善的艦隊防空體系,甚至不用艦載戰鬥機去攔截攻擊機。

  這種截擊屬性,在「戰-9」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

  如果是充當截擊機使用,「戰-9」再戰20年都不是問題。

  換句話說,如果在空軍的「戰-X」之上研製的下一代艦載戰鬥機出了問題,海軍也能夠通過改進「戰-9」,比如換上性能更好的AESA火控雷達來延長其服役時間,也就能從容不迫的研製新式艦載戰鬥機。

  其實,這本身就是周涌濤為海軍航空兵制訂的計劃。

  空軍搞的「戰-X」能用就用,要不能用就另起爐灶。

  此外,還放棄了「指-11」項目。

  嚴格說來,放棄「指-11」也是妥協,或者說當初啟動「指-11」項目,就是在為將來妥協做準備。

  與艦載反潛巡邏機不同,艦載預警機對飛行速度沒有太高的要求。

  就「運-6C」本身來說,因為換上了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所以充當艦載預警機的平台肯定是綽綽有餘。

  正是如此,在海軍的規劃中,需要的不是「指-11」,是換上AESA雷達的「指-6D」。

  可見,在海軍艦載航空兵的下一代艦載機當中,用來取代「攻-5」的「攻-X」,擁有最高優先級。

  可惜的是,「攻-X」的研製工作並非是一帆風順。

  往前追溯,早在20多年前,帝國海軍就順應時代潮流,提出研製一種能夠以兩倍音速衝刺飛行,最大起飛重量低於40噸,作戰半徑超過1500千米,載彈量至少達到10噸的重型攻擊機。

  如果研製程功,就用來取代「攻-5」。

  這些技術性能指標,哪怕放到現在都非常超前。

  結果就是,在完成論證之後,帝國海軍不得不承認現實,轉而尋求跟有類似需求的空軍進行合作。這就是,空軍也在研製2倍音速重型攻擊機,用來取代眾多在大戰之後採購的戰術轟炸機。

  當時,帝國海軍相中的就是空軍最新式的「攻-8」。

  按海軍的設想,在「攻-8」的基礎上,適當的降低性能指標,能夠研製出適合海軍的重型攻擊機。

  不得不說,帝國海軍樂觀得有點過頭。

  「攻-8」在定型的時候,最大起飛重量超過50噸,而海軍艦載型需要提高機體的結構強度,還要做防腐處理,空重要增加2噸左右,因此就算是降低其他性能指標,最大起飛重量也無法控制在40噸以內。

  以當時的技術,從「攻-8」發展而來的低配版艦載攻擊機至少都有45噸。

  顯然,這個重量完全沒辦法接受。帝國海軍最新式的蒸汽彈射器,設計最大彈射重量也就只有40噸。

  加上其他原因,比如需要分攤「攻-8」的研製經費,海軍最終打了退堂鼓。

  結果就是,帝國海軍不得不對「攻-5」進行多次現代化改進,延長其服役時間。

  其實,即便是周涌濤主持海軍的裝備建設工作,「攻-X」項目的推進工作也很緩慢,並不是一帆風順。

  這裡既有技術上的問題,也有非技術原因。

  關鍵,其實是「攻-5」的服役時間太長了。

  雖然帝國海軍航空兵有過很多異想天開的念頭,但是在放棄了「攻-8」改進型之後,再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提高艦載航空兵打擊能力的唯一辦法,就是挖掘「攻-5」的潛力。

  必須得說,「攻-5」確實是一種很優秀的艦載攻擊機,超過30年的服役壽命就是最好的證明。

  那個時代的艦載機,甚至是戰術飛機,絕大部分的服役時間不到20年!

  只是,「攻-5」的缺陷也非常明顯。

  最突出的就是飛行速度太慢!

  正是如此,在「攻-X」項目初期,準確說是前幾年,帝國海軍堅持要求具備超音速巡航飛行能力。

  在立項的時候,還把「典型作戰掛載下在12000米高空達到1.4馬赫巡航飛行速度」放在了首位。

  這個指標,等於鎖死了「攻-X」的其他性能。

  結果就是,「攻-X」項目白白浪費了幾年時間,直到新曆144年,也就是周涌濤住進首輔官邸的那年,另外一種被寄予厚望的先進攻擊機在戰場上大放異彩之後,帝國海軍才猛然覺醒。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