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7章 兵力調整
2023-11-07 22:18:24 作者: 閃爍
對於帝國空軍及時參戰的重要性,沒任何人能否認。
在根本上,巴鐵與梵羅國根本就不是一個重量級的對手。
即便傾盡全力,巴鐵也就只能保持一支相當於梵羅國40%的常備軍事力量,在戰略上就只能處於防守態勢。
最有代表性的,也就是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
在這場差點引發第三次全球大戰的地區戰爭的初期,巴鐵空軍可以說獨挑大樑,在地面防線被擊潰後,單獨承擔起反擊重任,為地面部隊重振雄風贏得了極為寶貴的時間。可是到戰爭後期,梵羅空軍只是通過拼消耗就拖垮了巴鐵空軍,奪得戰場主動權,完成肢解巴鐵的戰略目的。
當時,要不是巴鐵已經潰不成軍,梁夏帝國必然會出兵參戰,第三次全球大戰也會就此爆發。
通過這場戰爭,巴鐵當局認識到,當兵力規模差距太大,提高質量未必能扭轉劣勢。
可惜的是,巴鐵沒辦法跟梵羅國比拼兵力規模。
雖然巴鐵的工業更發達,但是人口總共才2億,而梵羅國的官方統計人口超過7億,實際人口可能接近10億,哪怕只有10%的國民參加社會生產,梵羅國的工業人口也比巴鐵多得多。
眾多的非工業人口意味著在戰時能動員更多的兵力。
此外,梵羅國的國土面積也大約是巴鐵的4倍!
兩者根本不在同一個水準上。
正是如此,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後,巴鐵加強了跟梁夏帝國的關係,將國家安全完全建立在跟梁夏帝國同盟的基礎上。說得簡單點,巴鐵的常備兵力,只是負責本土的戰略防禦。
涉及進攻,哪怕是戰略反擊,都高度依靠梁夏帝國。
這個特點,在空軍體現得最明顯。
巴鐵空軍裝備的全是中型與輕型作戰飛機,就沒有一架重型戰術飛機,哪怕必須得採用不太順手的海軍艦載機。
比如,源自帝國海軍的「攻-6EP」。
在第二代攻擊機中,帝國空軍沒有輕型機,「攻-7」是30噸級重型攻擊機,「攻-8」還突破了50噸。在帝國軍隊的裝備體系中,唯一的輕型攻擊機是海軍的「攻-6」。為了說服巴鐵採購這種輕型攻擊機,加上空軍也確實需要輕型攻擊機執行低強度打擊任務,取代已經服役幾十年的「攻-2」,才少量採購了一批「攻-6E」。出口給巴鐵的「攻-6EP」就是在空軍型的基礎之上改進而來。
相對於巴鐵空軍的戰術需求,「攻-6EP」算得上是理想選擇。
關鍵就是,巴鐵空軍承擔的,主要是戰術打擊任務,攻擊機的作戰半逕往往在500千米以內。
因為缺乏戰略縱深,還是以戰略防禦為主,所以巴鐵空軍不需要那些作戰半徑動輒就超過1500千米的重型攻擊機。就連作戰半徑在1000千米左右的20噸級中型攻擊機,都顯得有點多餘。
此外,較為昂貴的大型飛機,也超過了巴鐵的承受能力。
從戰略層面看,等到巴鐵軍隊穩住了戰線,能不能發起戰略反擊,以及在何時發起戰略反擊,那就得看帝國空軍了。
在南方次大陸,帝國空軍的首要任務就是對梵羅國事實戰略打擊。
理由也很簡單,梵羅國是一個龐大到無法通過閃電戰消滅的敵人!
接近30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面積,以及近10億的人口,能讓包括梁夏帝國在內的超級霸權望而卻步。
無法一戰而滅,就得從長遠考慮。
正是如此,帝國對梵羅國的總體方針,一直是戰略壓制。
具體來說,就是在梵羅國周邊地區部署足夠多的戰略轟炸機,確保在開戰之後,能夠迅速的摧毀梵羅國的戰爭基礎。
在過去的幾十年裡,帝國一直在積極打造迪戈基地。
這座位於梵炎洋的中部,原本是布蘭王國的殖民地,在上次大戰結束之前,帝國出兵控制的島嶼,擁有整個梵炎洋地區最為龐大,同樣最為完善的空軍基地,理論上最多能夠部署數百架戰略轟炸機。
波伊戰爭期間,帝國空軍曾經在此部署過450架戰略轟炸機!
此外,巴鐵本土的幾座大型空軍基地,還能夠部署大約500架戰略轟炸機。
再把帝國西南地區與西北地區的空軍基地算上,在梵羅國的周邊,理論上能部署2000架戰略轟炸機!
別說對梵羅國,哪怕更加強大的迢曼帝國,也未必頂得住2000架戰略轟炸機。
當然,實際部署量肯定沒這麼多,也不需要這麼多。
如果使用遠程巡航飛彈進行精確轟炸,那麼最多需要1000架「轟-9」,就能徹底打跨梵羅國。要是能夠獲得絕對制空權,讓轟炸機用炸彈進行凌空轟炸,500架「轟-9」就能把梵羅國送回石器時代。
此外,帝國空軍早就擬定了針對梵羅國的作戰方案。
首輪突擊行動,將出動數百架戰略轟炸機,投射數千枚巡航飛彈,對梵羅國境內的上千個具有巨大戰略價值是軍事目標發起攻擊,爭取一舉癱瘓梵羅軍隊的指揮體系,掌握戰場主動權。
隨後用7到10天時間,徹底癱瘓梵羅軍隊的作戰體系。
最多就半個月,就能奪取絕對制空權,然後進行傳統意義的戰略轟炸,即對非軍事目標進行全面打擊。
這套作戰方案,在和平時期很難想像,可是在全球大戰時期,並不是什麼難事。
就拿空射巡航飛彈來說,和平時期的庫存量還不到2000枚。在全球大戰爆發之後,只是9月份就生產了7500枚,到年底還能把月產量再番一倍,而新曆151規劃的年產量更是達到了驚人的30萬枚。
能以如此快的速度生產巡航飛彈,主要是採用了剛剛研製成功的制導系統。
這套基於「指南針」全球導航系統的制導系統,最為突出的特點,就是讓整個系統變得極為簡單。
當然,這也意味著更加便宜。
雖然「指南針」系統在開戰之後遭到破壞,部署在低軌道的導航衛星損失了一大半,但是部署在中高軌道上的導航衛星還在工作,提供的定位精度達到了15米,依然具有巨大的軍事價值。
至於常規彈藥,更加是量多管夠。
因為早有準備,所有在4日下午,帝國空軍就能出動部署在迪戈基地的轟炸機,對梵羅國的南部地區實施戰略轟炸。
其實,這也是紐蘭空軍重點布防梵羅國南部地區的關鍵所在。
梵羅國的防禦部署,也就是防空部署,有3個重點方向,針對巴鐵的西北,面向梁夏帝國的東北,以及深入到梵炎洋的南部地區。在與紐蘭共和國正式結盟之後,梵羅空軍重點應付前2個方向,並且在西北保持進攻勢頭,在東北則以防禦為主。南部地區的防禦,由紐蘭駐軍承擔。
只是,因為迪戈基地的存在,所以南部地區算不上是戰略大後方。
雖然紐蘭空軍在梵羅國南部地區部署了4架預警機,還有100多架戰鬥機,但是在全球大戰的背景下,肯定無法應付帝國空軍的戰略打擊。真要說的話,只是給了梵羅國上下一點心理安慰。
在理論上,紐蘭駐軍能做的,最多就是提供大約30分鐘的戰略預警時間。
指望紐蘭空軍的戰鬥機前出1000多千米,攔截那些攜帶了巡航飛彈的帝國轟炸機,顯然不現實。
不過,梵羅國卻非常重視紐蘭空軍提供的掩護。
往簡單說,梵羅國的戰略預備隊,以及主要的戰略反擊武器,幾乎全都集中部署在紐蘭駐軍的防區內。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也高度重視該地區的軍事目標。
只是,決定南方次大陸戰爭勝敗的並不是帝國空軍。
前面已經提到,梵羅國太過龐大。
哪怕通過戰略轟炸,能夠徹底打跨梵羅國,也無法從根本上消除這個威脅,最多是暫時得到緩解。
只要梵羅國還存在,威脅就不會消除。
要想消除威脅,唯一的辦法就是讓梵羅國,準確說是南方次大陸,回到受到布蘭王國殖民統治之前的狀態。
沒錯,就是分割成為幾十個土邦。
毫無疑問,要想在一場大戰當中達到這個目的,就必須動用陸軍,打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地面戰爭。
要說的話,這也是帝國針對梵羅國的核心戰略。
關鍵,並非部署在南方次大陸的地面部隊,即隸屬南方戰區,在第二次南方次大陸戰爭之後,就一直駐紮在巴鐵的第24機步師,同樣不是本土西南地區的守備部隊,而是來自其他戰區的增援部隊。
說得更加直接一點,要想把這場地面戰爭控制在一個能夠接受的範圍之內,就必須立足巴鐵。
把戰場限定在梵羅國的西北地區。
這裡,不但有梵羅國的首都,還是梵羅國人口最密集的地區,而且當今的梵羅國就在此誕生。
只是,對帝國陸軍而言,在該方向作戰的難度極大。
原因只有一個:該地區的北面是無極高原,以及緊鄰無極高原的帕繆高原,再往北才是帝國西北地區。
不要說帝國西北地區本身就人煙稀少,只是翻越帕繆高原就是天大的難題。
在第一次全球大戰期間,帝國寧願在岡伽羅平原的東邊,也就是雲霧河谷投入重兵,也不願意在帕繆高原這邊開闢戰線,就是因為帕繆高原的地形太過險峻,根本就沒辦法投入大兵團。
即便到了現在,情況也一樣。
受到地形限制,帝國陸軍很難從本土西北地區出發攻打梵羅國的西北地區。
如此一來,也就只能選擇從巴鐵出發。
正是如此,帝國陸軍西部戰區的三大使命當中,就包括在必要的時候,派主力部隊參與攻打梵羅國的作戰行動。
在劃分戰區的時候,也有所考慮。
雖然南方次大陸劃給了南方戰區,但是巴鐵西邊的波伊國在西部戰區的轄區內,從巴鐵往北就是西北戰區。
可見,南方次大陸恰好處在3大戰區之間。
在理論上,帝國陸軍能調集3大戰區的兵力圍攻梵羅國。
不過,也只是理論。
西北戰區自然不用多說,重點在大陸戰場,而且第7裝甲師還去了波沙灣,沒有請求增援就已經是奇蹟了。
南部戰區的重點始終是西南東望洋與奧洲,而且得兼顧東南地區,因此最多也就只能把第24機步師留在巴鐵。
西部戰區這邊,第11步兵師要守衛北玄地區,夕梵運河與基布要塞;第14機步師則面向忒爾共和國,震懾西陸集團的東南地區,鉗制波伊國,併兼顧高加索山脈與枷鎖路橋;兩個主力師都是分身乏術。
可見,對陸軍來說,能調動的就只有第17裝甲師。
在理論上,帝國陸軍能不能及時把增援部隊送過去,才是真正的關鍵所在。
對此,丁鎮那也是早有所料。
做部署的時候,他沒有給第17裝甲師安排太多的任務,甚至沒有讓第17裝甲師獲得全部的加強編制,就是因為到了必要的時候,讓第17裝甲師迅速從波沙灣抽身,減輕運送作戰裝備的負擔。
按照編制,應該加強給第17裝甲師,使其達到野戰軍規模的3個作戰旅,全都留在喀拉蚩,而且配套的主戰裝備,就在幾艘停靠在喀拉蚩港的滾裝運輸船裡面,隨時能夠分派給作戰部隊。
這也是丁鎮南找朴太熙,讓高巨軍隊承擔起占領任務的原因。
只是,就算運送部署在波沙灣的這幾個旅,至少需要半個月,而在作戰計劃中,只有一周的調整時間。
說得直接一點,帝國空軍最多只需要一周,就能奪得局部制空權。
不出所料,巴鐵陸軍也能在一周之內完成戰術反擊,擊潰攻入境內的敵人,把戰線推進到邊境線附近。
在不參與前期戰鬥的情況下,駐守巴鐵的第24機步師也能在一周內集結完畢。
一周之後,不管第17裝甲師有沒有趕到,都會按計劃發起戰略反攻。
如果第17裝甲師沒能及時趕到,並參與作戰行動,就很難按照計劃,在紐蘭共和國參戰之前打垮梵羅國。
可見,針對梵羅國的作戰計劃是環環相扣。
久拖不決,必然導致預料之外的結果。
在帝國的戰略計劃當中,著重強調在南方次大陸戰爭爆發後,首先就得集中兵力打垮梵羅國,消除最大的後顧之憂。
為此,在收到梵羅國發動突襲的消息之後,丁鎮南就給付為民下達了命令。
當然,首先得把占領工作移交給盟軍。
隨後,丁鎮南給施授良打了電話,提出由魯燎原來指揮攻打巴格X的作戰行動,他好儘快去巴鐵。
施授良沒直接給出答覆,只是答應替丁鎮南向首輔提及此事。
涉及司令官人選的事情,必須由首輔決定。
只是,沒等到施授良的回信,一條最新消息就送了過來,還讓丁鎮南大吃一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