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4章 清理庫存
2023-11-07 22:18:24 作者: 閃爍
「雪鴞」部隊與高巨王國的「攻-8MG」機群,宣告了首輪空中打擊行動正式開始。
在接下來大約一個小時之內,聯軍的數百架戰鬥機與攻擊機蜂擁而入,其中三分之二飛往巴格達。
這也是首輪攻擊的關鍵所在。
在擬定計劃的時候,有部分參謀,特別是盟國的參謀就提出,既然是以解放科威特為主要的目的,就應該擊中打擊科威特境內與伊拉克南部地區的目標,沒有必要在巴格達方向上耗費太多兵力。
顯然,丁鎮南根本沒有把這些建議聽進去。
他甚至懶得給盟國參謀解釋。
有什麼好解釋的呢?
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是背靠本土作戰,不打垮伊拉克的軍事體系,怎麼可能消滅入侵科威特的伊軍呢?
就算現在無視,進入到地面戰爭階段,還是要面對這個問題。
在此之前,也就是空中打擊階段,就應該從整體戰局的高度考慮,而不是只著眼於局部一點。
以打垮伊拉克的軍事體系為目標,那就應該重點打擊巴格達!
這種從總體局面著手的戰術思想,在帝國軍隊裡面算是常識,從正規軍校畢業的軍官都有這樣的認識。
往前追溯,當年的波伊戰爭也是如此。
如果說有什麼區別,也只是受技術手段的限制,帝國軍隊還無法通過高強度與高效率的空中打擊完成全部作戰任務。
這種以空中打擊為主的作戰方式,對戰術的影響也非常巨大。
簡單的說,首輪打擊的主要任務其實是癱瘓伊拉克空軍,也就是以奪取絕對的制空權為目的。
結果就是,首輪打擊鎖定的400多個目標,有八成是空軍基地與防空陣地。
戰鬥開始之後,丁鎮南就沒有離開過指揮中心。
隨後,陸續收到各支部隊的戰報,準確說是完成打擊行動之後的報告。
有預警指揮機,還有幾架專門負責通信中繼的輔助飛機,不存在要等到作戰飛機返回基地才能收到消息的問題。
按照安排,所有的作戰部隊,在完成攻擊任務之後就要立即匯報。
這樣,才能夠安排專用的偵察機執行甄別任務,並確認是否需要在下一輪,或者是今後進行補充打擊。
雖然只是單方面的報告,還沒有拿到更可靠的偵查報告,但是打擊效率依然遠遠超過之前的預估。
前面幾支機群,投彈的命中率在70%以上,對目標的摧毀與癱瘓比例約80%。
這是稱得上「理想」的結果。
在之前幾場戰爭中,戰術航空兵的打擊效率最多就40%,對目標的癱瘓與摧毀概率能達到50%就很不錯了。
此外,戰損率也比預料的低。
攻擊巴格達郊外空軍基地的12架「攻-8MG」,已經有10架與基地取得了聯繫,其中的1架被高射炮擊中,也許在返回之後就要報廢。就算沒有取得聯繫的2架都被擊落,戰損率也在能接受的範圍之內。
此前,丁鎮南已經做好了為這座空軍基地損失5到7架攻擊機的心理準備!
到凌晨3點過,才收到第一真正意義上的「戰報」。
執行制空任務的2架「戰-11B」前出到巴格達西部,攔截了2架由北面飛來的伊拉克戰鬥機。
在「戰-11B」開火之前,這兩架伊拉克戰鬥機就轉向飛走了。
根據預警指揮機截獲的信號,準確說是測出的敵機飛行速度,很有可能是兩架從駱沙民主共和國引進的MG-25戰鬥機。
當然,準確說是截擊機。
關鍵就是,這兩架敵機在脫離時的速度達到了2.5馬赫!
正是如此,2架「戰-11B」在完成加速前,這2架伊拉克戰鬥機就飛出了預警指揮機的探測範圍。
在伊拉克空軍的戰鬥機裡面,也只有MG-25能夠飛得這麼快。
不過,這也只是一個小插曲。
在1個多小時之後,空戰才正式打響。
不過,唱主角的是海軍的艦載戰鬥機。
在巴斯拉東邊的波沙灣上空,來自「薛遠征」號航母戰鬥群的2架「戰-9B」用遠程飛彈攔截了2架試圖襲擊攻擊機的伊拉克戰鬥機。根據艦載預警機報告,應該是2架部署在南部地區的MG-23戰鬥機。
因為沒有能夠及時轉向規避,或者說根本不知道已經被鎖定,所以這2架MG-23均被擊落。
這也不用感到奇怪。
按照任務分派,聯合部隊司令部把伊拉克劃成了北、中、南三個戰區,而南部戰區的制空任務主要由海軍承擔。
用丁鎮南的話來說,海軍的航母搭載了100多架「戰-9A/B」重型艦載戰鬥機,而且這種戰鬥機沒有辦法掛上炸彈執行轟炸任務,總不能全都閒著,也就得給海軍航空兵安排制空任務。
關鍵還有,空軍沒法向前線部署更多的制空戰鬥機。
其實,這也是波伊戰爭之後,帝國海軍艦載航空兵取得的第一批戰果!
海軍出動的艦載機,主要轟炸部署在巴斯拉的郊外,以及入侵科威特的伊拉克軍隊,只有少數作戰半徑足夠大的「攻-5」飛往巴格達,而且也主要轟炸次要目標,儘可能的降低戰損率。
參戰的作戰飛機中,服役時間最長的戰術飛機,就是帝國海軍的「攻-5」。
其實,從編號就能夠看出來。
如果不是「攻-8」的艦載機項目中途夭折,其實是沒有完成減重指標,「攻-5」在20年前就退下去了。
按照海軍規劃,「攻-5」至少還需要奮戰10年,等「攻X」項目瓜熟蒂落,才能光榮的退居二線。至於海軍高度重視的「戰-12」,取代的是「攻-6」輕型攻擊機,還沒資格取代重型攻擊機。
所幸的是,帝國軍隊早已完成指揮體系的整合工作,可以由空軍的預警指揮機來為海軍的艦載機提供支持。
一直守到天亮,在拿到了最後的總結報告之後,丁鎮南才回宿舍休息。
首輪轟炸,在凌晨4點30分就宣告結束,只是最後一批執行轟炸任務的作戰飛機在天亮的前後,凌晨5點30分左右,才返回「祝世建」號航母,聯合部隊司令部才拿出了總結報告。
初步統計,算上「踹門行動」後,首輪空中打擊的效率達到84%,在標定的422個目標當中,有234個被徹底摧毀或者嚴重損毀,另外86個癱瘓,此外還有33個基本喪失了運作能力。
具體戰果需要在偵查機返回之後才能確認,而且肯定存在一定的出入。
丁鎮南關心的,其實是作戰損失。
不過,這也是最不用擔心的事情。
在所有參與作戰行動的作戰飛機當中,只有17架沒有返回,也沒跟後方聯繫。因為已經超過戰術飛機的最大續航時間,所以有理由相信,這17架作戰飛機在伊拉克上空被擊落或者墜毀。
此外,還有11架作戰飛機帶傷返航,報廢的可能性非常大。
有5架艦載機在回到艦隊上空後,因為故障或者損傷沒辦法安全著艦,其中的3架已經迫降,另外2架飛往卡達空軍基地。
即便全部算上,總共只損失了33架作戰飛機,其中直接戰損為17架。
對需要硬懟敵人防空系統的首輪突擊來說,這個損失根本算不上嚴重,還可以說是非常的低!
在此之前,丁鎮南認為,首輪突擊將要損失40到50架作戰飛機。
外界一度認為,聯合部隊在開戰首日的損失量會達到100架,至少都有80架!
不管怎樣,伊拉克擁有波沙灣地區最為嚴密的防空系統,主要的防空武器,特別是防空飛彈的性能並不差。
當然,具體的戰報,要等到下午才能拿到。
只是,空中打擊並沒有就此宣告結束。
丁鎮南去睡大覺的時候,第二輪空中突擊就已經開始了。
不過,這次充當主力的不是戰術飛機,也不是飛機。
天亮前後,從帝國本土、巴鐵的空軍基地,梵炎洋中部迪戈軍事基地起飛的60多架戰略轟炸機,在經過多則8個小時,短的也有3個小時的飛行之後,全部到達了穆阿海上空的預定空域。
隨後,分成4支編隊的62架轟炸機,依次投下攜帶的巡航飛彈。
總共計劃出動68架轟炸機,其中2架沒能夠起飛,另外4架在起飛之後不久因為故障返航。
不過,在做計劃的時候,就已經考慮到了這些,所以多安排了幾架轟炸機。
在短短的20多分鐘內,這些轟炸機投下了將近700枚「蛇矛」巡航飛彈。
之前已經提到,研製「畫戟」的時候,因為在外部尺寸等問題上跟海軍有衝突,而陸軍又支持海軍的方案,所以空軍退出了「畫戟」項目,拿國防部的撥款另起爐灶,投資研製了專門的空射型巡洋飛彈。
這種空射巡航飛彈,就是被稱為「蛇矛」的「KD-20」。
其實,「蛇矛」跟「畫戟」最主要的差別,也就是外部尺寸。
因為是空射型,不需要考慮在發射之後加速的問題,所以「蛇矛」沒有火箭助推器,也就大幅度的降低了長度。
準確的說,其實是把原本裝火箭助推器的空間用來增加油箱容積與擴大戰鬥部。
此外就是,為了配合轟炸機的左輪式掛架,「蛇矛」做了必要的修型處理。
簡答的說,「蛇矛」彈體橫截面,其實是一個上下兩邊有一定幅度的等腰梯形,也可以說成是切掉中心部位的扇形。這麼做,最大的好處就是能夠在不增加空間的情況下,讓一具左輪掛架掛在6枚飛彈。
這個修型,讓「蛇矛」採用了旋轉折迭的彈翼。
此外,還有一個誰都沒有想到的好處。
「蛇矛」的RCS值,雷達反射截面積,比採用圓柱形彈體的「畫戟」低了差不多一個數量級!
正是如此,帝國空軍宣稱「蛇矛」是全球第一種隱身巡航飛彈。
其實,這其實是在自吹自擂。
這是意外收穫,而且帝國空軍也是通過「蛇矛」對隱身外形有了更多,也更加全面與深入的認識。
因為省掉了火箭助推器,所以「蛇矛」的發射重量才1000千克出頭。
同樣因為能從搭載平台,也就是轟炸機那裡獲得足夠的初始速度,所以「蛇矛」配備的是推力小得多的渦扇發動機。因為渦扇發動機的油耗低得多,所以「蛇矛」能用更少的燃油獲得與「畫戟」相當的射程。
至於射程與戰鬥部質量,「蛇矛」跟「畫戟」幾無區別。
此外,為了提高通用率,節省開發的費用,「蛇矛」的戰鬥艙跟「畫戟」相同,因此兩種飛彈的戰鬥部能通用,即「蛇矛」能使用海軍為「畫戟」開發的半穿甲彈戰鬥部,而「畫戟」也能夠使用空軍為「蛇矛」開發的子母戰鬥部。至於由陸軍開發的高爆戰鬥部,更加是主要型號。
一次性出動60多架戰略轟炸機,一口氣打出近700枚巡航飛彈,那絕對是大手筆!
要說,丁鎮南都覺得很浪費。
「蛇矛」其實比「畫戟」還要貴一些,出廠價已經超過了100萬金元,而「畫戟」的上一個批次才80萬金元。
貴就貴在發動機上。
這一下就燒掉了差不多7億金元!
在戰鬥當中損失的那33架戰術飛機,採購價格也只有6億金元。
當然,這麼做,更多的是為了驗證空軍的戰略打擊能力。
不要忘了,在新時代的戰略轟炸當中,轟炸機投擲的不再是炸彈,是巡航飛彈!
此外,在巡航飛彈成為主力之前,還從來沒有出現過需要一口氣投擲數百枚發起攻擊的戰鬥!
也就是說,沒人知道一次投射幾百枚巡航飛彈會是什麼效果,以及能夠達到多高的攻擊效率。
最重要的,其實是有人為此買單。
讓丁鎮南調整作戰部署,加大空軍巡航飛彈投射量,施授良就告訴他,已經獲得了國防部的准許,要在這場戰爭中,把庫存的差不多2500枚空射巡航飛彈,以及近3000枚海基與陸基巡航飛彈都用掉。
至於原因,就只有一個。
不願意出兵直接參與作戰行動的狹夷當局已經答應,會承擔更多戰爭開支,比例由之前商定的15%提高到30%,而且還能進一步協商,也許最終會超過40%,等於要多拿出數百億金元。
多了幾百億金元的戰爭預算,還用得著擔心飛彈太貴嗎?
用施授良的話來說,這是在讓帝國軍隊清庫存,把軍火庫騰出來,以便存放性能更好的新式彈藥。
再說,這些巡航飛彈的平均庫存時間已接近10年,而巡航飛彈這類高性能彈藥的有效儲存期也就20年。
其中,最早採購的一批,再過幾年就要過期了。
關鍵還有,就算飛彈里的電子設備沒有因為長期儲存而損壞,在存放20年後,也早就落後於時代了。
顯然,得抓緊時間用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