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2章 陸戰之王
2023-11-07 22:18:24 作者: 閃爍
到了前線,劉尊山沒再跟丁鎮南呆在一起,而是去了自己的營長座車,一輛增配了幾部電台的指揮型坦克。
要說的話,陸戰隊這次也是出了血本。
迄今為止,陸戰隊就只有2個裝甲營完成換裝工作,用「ZT-99AL」主戰坦克,替換下已經服役了30多年的「ZTT-69BL」中型坦克,陸戰隊也由此首次擁有了跟陸軍主力部隊同等的技術裝備。
過去的幾十年,陸戰隊一直都被當成「養子」對待,主要技術裝備要比陸軍差一代。
其實,在成為獨立兵種之前,除了兩棲戰車與水陸坦克這類專用裝備之外,陸戰隊的主戰裝備幾乎都是從陸軍那裡揀來的二手貨。
即便到了現在,也沒有多大改變。
「ZT-99」系列主戰坦克的產量已經超過了7000輛,已發展到第二代,僅「ZT-99B」的裝備數量就超過了2000台,在陸軍主力部隊早已取代「ZT-80」系列主戰坦克,成為了一線部隊的頂樑柱。
結果,陸戰隊是在去年才獲得採購權,至今的裝備數量還不到100輛。
要說的話,陸戰隊的地位還不如盟國陸軍。
在此之前,已經向幾個主要盟國出口了大約1000輛「ZT-99AG」,其中至少有400輛是陸軍的二手貨。
其實,陸戰隊接手的第一批「ZT-99AL」也是陸軍淘汰下來的二手貨,只是按陸戰隊的要求做了改進。
最主要的改造,就是換上最新式的52倍徑125毫米坦克炮。
至於電子設備,特別是至關重要的紅外成像夜視儀,受經費限制,仍然是老款,並沒有換成「ZT-99B」的新款。
不過,換炮是最關鍵的改進項目。
跟率先裝備「ZT-80DG」的48倍徑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比,為「ZT-99」研製,卻沒有能夠趕上進度,在「ZT-99B」才正式列裝的52倍徑125毫米滑膛坦克炮,最大的變化,並不是身管更長,而是採用了整裝炮彈,因此能夠使用長徑比更大,也就是威力更大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用配套研製的新式尾翼穩定穿甲彈,在2000米上的等效穿甲深度高達600毫米。之前為48倍徑125毫米坦克炮研製的,性能最好的分裝穿甲彈的等效穿深也就500毫米。
性能提高20%,可以說是非常驚人了。
不過,這還不是最好的。
已經完成研製,即將開始量產的第二代穿甲彈,理論穿甲深度為750毫米,而第三代穿甲彈的設計指標更高達850毫米。
其實,就算是第一代穿甲彈,都能打穿現役所有主戰坦克的正面裝甲。
靠這門坦克炮,陸戰隊首次擁有了跟陸軍相當的反裝甲力量!
在此之前,除了反坦克飛彈,陸戰隊擁有的最犀利的反坦克武器,是「ZTT-69BL」的那門105毫米線膛跑。
在某種意義上,「ZT-99AL」也是劉尊山最大的底氣。
去年的「西進149」聯合演習中,另外一個裝備「ZT-99A」的裝甲營,在競賽部分拿到全軍最好成績,其中火力部分的得分碾壓了所有陸軍裝甲營,表現非常的搶眼,可以說給陸戰隊大大長臉。
此外,在演習期間進行的火力測試中,一輛「ZT-99AL」打出的穿甲彈竟然在打穿了充當靶標的「ZT-55」的炮塔前後裝甲之後,鑽進後方的沙牆,而最終測試出來的穿透深度超過了2米。
要把坦克炮的威力發揮出來,需要同樣先進的觀瞄設備。
相對以往所有主戰坦克,「ZT-99」的最大變化,其實是在觀瞄系統上,或者說是發展坦克的思路。
在上次大戰結束後,特別是波伊戰爭結束之前,帝國陸軍的主導軍事思想,依然是為全球大戰做準備。因此在對待主戰裝備的態度上,帝國陸軍一直堅持以數量為重,質量差一點都無所謂。
結果就是,從「ZT-55」到「ZT-80」,在設計的時候都是力求簡單。
當然,也不能說這樣的思路有錯。
在上次大戰中,特別是在前三年,坦克的平均服役壽命不到半年,巨大的戰爭損耗讓任何先進技術都變得十分蒼白。
到了戰爭後期,就連一向注重技術的迢曼帝國,都放下工匠精神,開始抓產量。
此外,技術帶來的變化,沒有大到足夠改變戰場平衡的程度。
波伊戰爭結束,也就是戰後的第二次軍事革命開始之後,這種靠數量取勝的發展思路受到了挑戰。
要說的話,關鍵還是在技術上面。
說得簡單一點,用新技術武裝起來的坦克,擁有更強的機動性能,更堅固的裝甲防護與更兇猛的火力。
此外,火力準確性提高了幾個數量級。
依靠雙向穩定系統,主戰坦克首次擁有對2000米外目標進行準確開火的能力。
按照帝國陸軍做的測試,「ZT-99A」對2000米外以每小時35千米速度行駛的目標,首發命中率不低於80%。即便自身也以同樣的速度運動,「ZT-99A」的首發命中率都能達到驚人的60%。
要在以往,這絕對是不敢想像的事情。
整個大戰期間,坦克炮對1000米外目標的命中率不到20%,在動對動的情況下連一成都沒。
上一代的「ZT-80」都沒有真正意義的動對動射擊能力,而在靜對動的情況下,命中率不到50%。
也就是如此高的命中率,讓由坦克主導的裝甲戰發生了本質上的變化。
此外,由熱成像夜視儀賦予的強大的夜戰能力,也首次讓裝甲部隊獲得了在夜間發起突擊的能力。
準確的說,是提高了夜戰的門檻,讓夜晚成為了掌握先進技術一方的主場。
總而言之,正是技術的進步,讓坦克性能突飛猛進,並由此讓裝甲戰術發生了本質上的改變。
也就是在「ZT-99」問世後,帝國裝甲部隊才開始由多向精轉變。
在此背景之下,陸軍才更加重視以武裝直升機為首的航空兵。
用陸軍將領的話說,過去是依靠海量的坦克對付敵人的鋼鐵洪流,而在坦克不夠用的情況下,就只能指望以反坦克為主的武裝直升機,也就是憑藉航空兵提供的打擊力量來彌補裝甲力量的不足。
當然,很多人都忽視了一個更關鍵的問題。
導致陸軍裝甲部隊由多向精轉變,根源是在成本上,也可以說是錢的問題。
「ZT-99A」的出廠價幾乎是「ZT-80DG」的兩倍,日常維護成本也高出了50%,全壽命費用更是貴得離譜。
單價貴了,自然就只能少買一點。
此外,坦克變貴了,反到讓陸軍覺得十分昂貴的武裝直升機顯得平易近人,也就更容易接受。
雖然「ZT-99」系列的採購數量已經超過了7000台,看上去很多,但是從正式列裝至今已經有13年,而同樣是在13年時間裡面,「ZT-80」的產量超過2萬台,而「ZT-55」更多達3萬台。
可見,「ZT-99」的相對產量其實並不多。
要說的話,也正是因為採購價格過於昂貴,所以陸戰隊在等了10多年後,才下定決心採購「ZT-99AL」。
最不需要擔心的就是「ZT-99A」的戰鬥力,最需要擔心的就是2個營總共才68輛。
其實,這也是「指-10A」體現價值的地方。
沒有「指-10A」提供的戰場信息,就必須部署更多裝甲部隊,也就肯定需要動用更多的主戰坦克。
有了聯合指揮機提供的信息,可以減少防禦部隊的數量,或者用相同部隊的數量守衛更長的戰線。
簡單的說,就是由固守陣地防禦戰術,轉變為機動防禦戰術。
到達前線之後,部隊就開始向北運動。
按照「指-10A」提供的戰場信息,一支伊拉克的裝甲部隊正在向邊境運動,而且該部隊來自巴格達南面的納西里耶,因此有理由相信那是共和國衛隊的精銳部隊,很可能裝備了最新式的T-72坦克。
此外,這支裝甲部隊的規模非常龐大,坦克至少都有100輛。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丁鎮南收到了由施授良從聯合部隊司令部發來的消息。
首輔已經批准,將立即向哈立德國王軍事城部署「神箭手」遠程防空系統,還會提前部署以「戰-16A」為主的遠程打擊部隊。
為此,施授良讓丁鎮南儘快回去。
部署防空系統的事情不需要丁鎮南去操心,但是打擊伊拉克飛彈發射車的行動,肯定需要丁鎮南擬定作戰方案。
按照施授良的意思,在「戰-16A」機群到達後,就得考慮提前發起針對彈道飛彈部隊的空中打擊行動。
也就是說,需要對作戰部署做出調整。
前後也就這麼幾天,根本就耽擱不得。
「長官,我們到了。」
聽到車長提醒,丁鎮南才注意到,指揮車已經停了下來,幾名隨行的官兵已經下車,正忙著把通信器材搬下去。
這裡就是前線!
往北大約2000米,就是沙烏地與伊拉克的邊境線。
說是邊境,其實什麼都沒有,能夠辨認的標誌,也就是每隔1千米一座用岩石雕刻成的界碑。
下車之後,丁鎮南在一名營部參謀帶領下,爬上前方的沙丘。
那名參謀還帶了一具微光夜視儀。
是特種部隊使用的型號,有雷射測距功能,不過很笨重,操作起來也比較麻煩。
夜空晴朗,而且是半月,能見度不算太差。
坦克戰車都已部署到位,並就地隱蔽。
所有的坦克與戰車都在炮塔的側面與側面,用螢光粉刷上了一個倒「V」圖案。
用微光夜視儀,在幾千米之外都能夠看到。
那東西其實是敵我識別標誌。
在側面與後方的友軍能看到,而正面的敵人看不到。
伊拉克裝甲部隊在大約20千米之外,包括劉尊山在內的幾名指揮官,正在給其他車長下達戰鬥命令。
雖然可以通過電台聯繫,但是真的打起來,恐怕誰也顧不了別的。
與演習採用的戰術一樣,只有幾輛騎兵戰車衝到了前面,而且在坦克火力線的側面,以免被誤傷。
沒錯,這幾輛騎兵戰車執行的是偵查任務。
其他騎兵戰車,以排為單位,集中部署在坦克後面。除了利用性能更好的紅外成像夜視儀為坦克提供支持之外,還可以在戰鬥中,用射程高達8千米的重型反坦克飛彈攻擊敵人的坦克。
充當主力的34輛坦克,全都沿著邊境線,由北向南部署。
這次,以排為單位,每4輛坦克組成一個戰鬥小組,而且排長座車的敵我識別標誌是兩個重迭的倒「V」符號,一眼就能看出來。
戰術也很簡單,伊拉克坦克越過邊境線就立即開火。
簡單的說,就是儘可能遠的消滅敵人!
正是如此,8個排的32輛坦克,以及營長與副營長的坦克都在國境線南面2000米到2500米的區域內。
在這個距離上,「ZT-99AL」在靜止狀態下對靜止目標的首發命中率高達85%。
其實,還是差了點味道。
在去年的演習當中,在坦克部隊跟「敵人」交火前,空軍的攻擊機與陸航的武裝直升機先後發起兩輪空中打擊。
可惜的是,現在辦不到。
陸航的直升機還在帝國港口裡面準備裝船,而空軍的攻擊機部隊也在本土,預計最快都要一周之後才能夠部署到位。
如果要提前部署「戰-16A」機群,提前發起搜尋與打擊彈道飛彈發射車的行動,攻擊機的部署時間恐怕還得延遲好幾天。
現在能依靠的,也就只有陸戰隊的坦克了。
「長官,來了!」
在旁邊的營部參謀提醒之後,丁鎮南才舉起微光望遠鏡,朝北面看去。
地平線上有些動靜,只不過看得不太清楚,只能知道那邊肯定有很多坦克戰車,揚起的沙塵非常明顯。
目視判斷,大概在10千米之外。
能夠看到,不等於能夠開火。
施授良早就下達了命令,除非伊拉克軍隊越過邊境,進入沙烏地境內,也就是入侵了沙烏地,不然絕不准首先開火。
打響地面戰鬥跟設置禁飛區完全是兩碼事。
簡單的說,設置禁飛區是防禦性質的軍事行動,以保護沙烏地為目的,不存在入侵伊拉克的可能。在地面上向伊拉克境內的軍隊開火,而且是主動發起攻擊,那麼跟軍事入侵就沒有區別了。
帝國是打著反侵略,幫助科威特復國的旗號出兵波沙灣,更加不能做出主動入侵他國的舉動。
正是如此,帝國採取的軍事行動才獲得眾多國家的支持。
其實,這麼遠的距離也沒法瞄準。
十來分鐘過後,伊拉克裝甲部隊推進到邊境線附近。
也就大約5千米的距離,已經能夠清楚看到伊拉克的坦克與戰車,不過伊拉克軍隊也已停止前進。
在越過邊境線之前,所有坦克戰車都停了下來。
難道,伊拉克軍隊發現了邊境線南面的陸戰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