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7章 水轉大紡車
2023-11-07 19:14:48 作者: 二子從周
第三百零七章水轉大紡車
劉嗣取來一個標準重量的瓷彈,上面用油漆寫著個阿拉伯數字的2。
剛剛掛弦的士兵吹響口哨,邊上兩個士兵取走木桿,劉嗣走到一旁的經緯儀邊,用望遠鏡瞄準城下遠處釘著的一根木樁:「前方一零三號區域,表尺一五二,高低加二,二號空心瓷彈,放!」
弩炮的操控部位一邊有一根橫出的握把,就像自行車龍頭。
按照劉嗣指示瞄準後,士兵一捏右手龍頭上一個剎車一樣的裝置,瓷彈嘭的一聲被發射了出去。
接下來又是一番操作,劉嗣再次說道:「前方一零三號區域,表尺一五四,高低加二,左三,二號空心瓷彈,放!」
嘭!又是一枚瓷彈發射了出去。
瓷彈從城上飛出去老遠,狠狠砸到兩百步之外的泥地上,竟然沒有破,又彈了起來,連蹦帶跳地飛出老遠,這才停了下來。
劉嗣用經緯儀觀看了一會,將弩炮上的水平儀錶盤和垂直標尺做了微調,這才正步來到蘇油身前:「報告運判,我們正在調試弩炮,請指示!」
這也是蘇油的條令要求,屯田部隊鄉弓手們,經常在農人和士兵間進行身份切換,武器測試,當然自動轉入戰時條令,劉嗣如果不如此報告,將受到責罰。
蘇油很滿意:「稍息,弩炮改進不小啊。」
劉嗣說道:「是!報告運判,如今的弩炮,只需要攜帶彈簧和部分金屬工件,抵達駐地後按照圖紙加工木構件,裝配完成調試後,即可投入使用!」
蘇油說道:「剛剛激發的時候,用了牽引裝置,鋼絲繩成功了?」
劉嗣回答:「稟告運判,不是鋼絲繩,是傳動鏈!」
蘇油搖頭讚嘆道:「有你們的!我這幾年為了進士功名,算是白瞎了。」
劉嗣不好答話,只嘿嘿笑。
蘇油給了他一腳:「你笑個屁!少爺我一天到晚之乎者也的,不比你們費腦子?你們抓緊時間調試。城裡那些耗子,現在都在面棚聽乞第吹牛,這娃吹高興了還要請客,你們只有這半天時間。」
劉嗣立正:「是!少爺放心,幾個小組都在城上,半日足夠了!」
蘇油說道:「我再去老郭指揮那裡看看。」
弩兵的訓練,在船塢之中進行,外人不得而知。
鶴脛弩改動也挺大,底部持握部分變得更窄,弩臂變成了全鋼片結構,兩端用了小滑輪。
滑輪是好東西,可以在同樣的拉距下減小弓片變形位移距離,實現拉距最大化,這對提高弩箭的射程和初速度是很關鍵的。
還能保護弓弦,控制弦的振動。
肩柄也變窄了一些,更加符合人體工學。
兩邊的拉杆,變成了圓環,這樣拉起來更加合手。
箭基本上還是老樣子,不過不再是完全標準的三亭,箭尾明顯收縮了一些,變得更小。
三片尾羽中有一片被染成了紅色,這片尾羽與箭上的弦槽垂直,弩手有了它的提醒,不會將箭矢擺錯。
箭矢總體長度,也短小了一點點。
箭頭還是圓錐子彈型,和以前幾乎一樣。
但是沒有改變,並不意味著沒有進步,恰恰相反,蘇油認為這是鶴脛弩設計中最大的進步。
因為現在的箭頭,是經過大量實驗數據採集,結合精密計算,考慮了加工工藝和成本,最後重新確定下來的方案。而不是之前的拍腦門方案。
也就是說,雖然樣子沒有什麼變化,但是這次是經過精細的理工實驗後得到的結果,這條探索之路上得到的經驗,才是眉山理工最寶貴的財富。
因此石富和張麒,為了這個沒有什麼變化的定型方案,同樣得到了兩枚發現者勳章。
幾年前,蘇油開鶴脛弩還很費力,如今卻能夠輕鬆地拉開了。
踏住踏腳環,彎腰手拉握環,一挺腰,弓弦刮過壓機,傳來機件悅耳的咔噠之聲。
很輕微,但是比起如今絕大多數弩的嘎吱嘎吱,令人非常愉悅。
門環上的準星高度明顯壓低了很多,在保證箭尾通過的前提下,儘量貼近發射軌跡。
連這些都考慮到了,蘇油不由得對眉山理工的長足發展點了一個贊。
一扣扳機,肩頭傳來一震,弩箭幾乎飛出了一道直線,消失在了七十步外用稻草扎出的標靶之中。
「好!」周圍鄉弓手大力捧場。
蘇油問郭隆:「郭指揮,箭羽夠用嗎?不能因為箭羽節省訓練量啊。」
郭隆說道:「稟告運判,訓練用箭矢,尾羽用的乾燥後塗膠的棕樹葉子,訓練強度是足夠保證的!」
蘇油點了點頭:「新兵的情況怎麼樣?」
郭隆說道:「還行,訓練了半個月,聽從指令找標尺,六十步內準頭基本能夠保證。」
蘇油說道:「還得練,多練,即使是弩兵,越野能力和體能訓練也不能放鬆。告訴他們,如果表現好,能立軍功的話,可以比照控鶴軍的待遇拿薪俸!」
郭隆立正:「遵命!」
有了軍事力量的保證,蘇油開始放手組織大生產。
首先要處理的,便是那堆積如山的苧麻麻料。
在後世元代出現的《農書》「農器圖譜十四利用門」與「農器圖譜二十苧麻門」中,詳細地介紹了一種當時在四川出現的一種水力紡紗機——水轉大紡車。
這是一種相當完備的紡織機械,已經包括了所謂「發達的機器」所必備的三個部分——發動機、傳動機構和工具機。
其中發動機為水輪,和與水轉碾磨的水輪完全一樣。
傳動機構由兩個部分組成,一是傳動錠子,二是傳動紗框,用來完成加捻和卷繞紗條的工作。
工作機與發動機之間的傳動,則由導輪與皮弦等組成,已經可以做到「弦隨輪轉,眾機皆動,上下相應,緩急相宜。」
工具機就是加捻卷繞制紗的部分,由車架、錠子、導紗棒和紗框等構成。
為了使各紗條在加捻卷繞過程中不致相互糾纏,水轉大房車還在車架前面還裝置了三十二枚小鐵叉,用以「分勒績條」,同時還可使紗條成型良好,作用與繰車上的橫動導絲杆相同。
而且,王禎所錄的這個大紡車雖然是用於紡麻,但稍作修改,縮小尺寸,又可用來捻絲,所謂「又新置絲線紡車,一如上,但差小耳。」因而具有相當好的適應性。
這種紡紗機在構造上非常卓越,因此博得了李約瑟的高度讚揚,認為它「足以使任何經濟史家嘆為觀止」。
所謂「大小車輪共一弦,一輪才動各相連。機隨眾欓方齊轉,纑上長紝卻自纏。可代女工兼倍省,要供布縷未征前……車紡工多日百斤,要憑水力捷如神。」
一個工作日,可以紡出上百斤紗線!
關於水轉大紡車使用情況的記載,《農書》中提到:「中原麻苧之鄉,凡臨流處所多置之。」
由於其效率太高,因此往往多戶人家合用一車:「或眾家績多,乃集於車下,秤績分纑,不勞可畢。」
元人揭傒斯講述都江堰的《蜀堰記》中曾記載,「今緣渠所置,碓磴紡績之處,以千萬數,四時流轉而無窮。」
沿著都江堰主渠設立的大型水利機械成千上萬,其中除了加工糧食的「碓磴」,還有一部分則是加工絲麻「紡績」。
元代如此成熟的大規模應用,不會是憑空出現的,因此在蘇油仔細搜求西南農業資料的時候,特別點名過這點,一位川西商人送來了一份珍貴的水力紡紗機的資料。
可以八個紗錠同時加工,不過木製軸承和粗糙的麻繩傳動,導致效率不高。
但是有了這個機械基礎,加上蘇家已有的繅絲機,蘇油組織理工小組在兩者其上進行了大力改造,最後研發出的紡紗機,效率遠遠高於王禎《農書》的記錄。
首先改造的就是傳動皮帶,更換成傳動鏈之後,就抵消了皮帶打滑帶來的功率損耗。
這東西中國人張思訓已經發明了快一百年了,估計是受了水龍骨車的啟發。
當然蘇油領導的理工小組不可能還那麼粗糙,和弩炮扳機的傳動裝置那樣,非常接近現代自行車鏈條了。
還有調節轉速的裝置,同步紗錠速度的裝置,將飛輪和曲柄合二而一的曲柄輪裝置,都被蘇油一一加了上去。
這章更了,今天就萬字了,新書封了兩章,老書那邊也不少,估計是敏感字,估計編輯壓力大,也不好意思去找。本來想等一等的,還是放出來,大家多支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