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7章 承認
2023-11-07 16:49:11 作者: 遠徵士兵
這情況讓史達林極為震驚,他馬上命令在奧廖爾方向指揮進攻的朱可夫到莫斯科向他報告。
但即便是這樣,史達林還是表現得極為鎮定……他給人的感覺總是從容不迫的樣子,就算有時他其實很著急。
「朱可夫同志!」史達林問:「你還是打算繼續這場戰役嗎?」
「是的,史達林同志!」朱可夫回答:「我們在普羅霍羅夫卡的確遭受了慘重的損失,但我相信敵人也同樣不輕鬆,這可以從他們無力對近衛第5裝甲集團軍發起反攻可以看得出來!」
「或許你是對的!」史達林說:「德國人的第48裝甲軍或許的確無力進攻,但你是否考慮過黨衛第2裝甲軍?他們雖然一度被我們以『火力口袋』纏住無法前進,但因為有新型重型坦克的投入……我們一直無法對其造成有效的傷害!也就是說,黨衛第2裝甲軍還有許多坦克,它們甚至要比第48裝甲軍多得多也強得多。」
頓了下,史達林又接著說道:「更重要的還是他們的『跟蹤火箭彈』。德國人很可能是為了測試這兩種新式裝備的性能,所以才把它們裝備到不同的兩支部隊。事實也證明這兩種裝備都是很有效的……『跟蹤火箭彈』能夠遠距離輕鬆的擊穿我們坦克的正面裝甲,『大象』可以抵擋我們任何火炮的攻擊。而現在,它們就要合成一支軍隊了!你有信心擋住它們嗎?」
朱可夫不由啞口無言,如果說能擋住它們那肯定是謊言,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的慘重傷亡就是一個明證。雖然他們似乎已經找到了一種能夠壓制「跟蹤火箭彈」的戰術,但朱可夫最清楚這種裝備的歷害之處了……它最重的是簡單、便捷能夠在步兵中批量裝備並快速布署,只要數量足夠多,根本就無法壓制。
簡單的說,就是蘇聯希望能用坦克洪流淹沒敵人,而敵人手裡的這種「跟蹤火箭彈」卻能形成火箭彈洪流而且還是精準的火箭彈洪流將蘇軍坦克一一擊毀。
想了想,朱可夫就說道:「史達林同志,我們命令近衛第5坦克集團軍阻滯德國人南面的裝甲部隊,同時我們在奧廖爾方向投入更多的部隊,用不了幾天就可以取得勝利了!」
朱可夫說的其實是有道理的。
因為裝甲部隊嚴重依賴公路鐵路,之前之所以讓第48裝甲師在幾天的時間內就一路打到普羅霍羅夫卡,有很大一部份原因是蘇軍沒想到第48裝甲軍有這麼強的戰鬥力能夠輕鬆擊潰截擊他們的近衛坦克第5軍。
於是一路上並沒有進行任何破壞。
但是現在,德第48裝甲軍和黨衛第2裝甲軍暫時被擋在普羅霍羅夫卡南面,那麼蘇近衛坦克第5集團軍就可以一邊撤退一邊埋雷破路,就像德軍撤出史達林格勒一樣。
這樣一來,其實根本就不用作戰,德第48裝甲軍和黨衛第2裝甲軍的行軍速度必定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於是蘇軍就可以繼續自己的計劃對德軍實施大包抄。
史達林微微搖了搖頭,回答道:「朱可夫同志,從知道德國人擁有『跟蹤火箭彈』起,我們的這次進攻就註定要失敗,你明白嗎?」
「史達林同志……」
「這是『跟蹤火箭彈』的資料!」史達林說著就將一份文件放在朱可夫面前:「我們估計它全重只有二十幾斤,這也就是說,它可以通過空運迅速運送到任何一個地方,於是高地上、草地里、樹林中,到處都會是這種『跟蹤火箭彈』,而我們卻希望以大量坦克掩護著步兵對德國人的後勤進行大穿插……」
史達林搖了搖頭:「還沒等我們的坦克部隊穿插到目的地,我們的坦克就已經被這種『跟蹤火箭彈』擊毀或者說損失大半了,我們的穿插部隊,只會是送上去給德國人包圍的,因為他們會遭到德國人裝甲部隊的屠殺,就在我們的坦克部隊損失殆盡的時候!」
朱可夫聞言不由冷汗直流,因為他無法反駁史達林進行的這個推演。
朱可夫不知道的是,史達林的推演看起來似乎沒有問題,ME63的特性就在這裡,可以用廉價、便捷的火箭彈來換貴得多的坦克,如果將ME63無限擴大,那麼戰爭進行下去必定是使用坦克的一方最終因為無法承受損失而崩潰。
問題就在於,ME63並不是說誰都可以用的,就像之前說的,它的訓練並不簡單,而如果沒有經過長期、有效的訓練,甚至控制著ME63平穩的飛行不撞向地面都難,更不用說操控著它命中目標了。
不過史達林和朱可夫都不知道這一點,所以對所謂的「跟蹤火箭彈」有了誤判。
「所以……」最後史達林下了結論:「遲滯南面德國裝甲部隊是必要的,但不是為了進攻,而是為了撤退!」
雖然朱可夫心裡有一百二十分的不願意,但還是不得不挺身回答道:「我無條件服從,史達林同志!」
「我們不能讓位於庫爾斯克的部隊遭受像中間地帶一樣的命運!」史達林說:「中間地帶我們只是兩個師外加一個坦克團被包圍,如果德國人占領了庫爾斯克,我們整個中央集團軍都會陷入他們的包圍圈中。我們再也承受不了這樣的損失了!」
「是,史達林同志!」
在朱可夫離開後,史達林才取出菸斗「吧噠吧噠」的抽了起來。
其實下達剛才那樣的命令史達林也經過很長時間的糾結,因為這就意味承認這場仗已經敗了,甚至不只如此,更是像全世界宣布蘇聯已經失敗了……無法奪回巴庫油田,就意味著蘇聯後繼無力,同時也意味著蘇聯在戰略上會陷入絕對的被動。
現在,史達林要考慮的就是怎麼說服美、英儘快開闢第二戰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