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穿越•重生 >秦·君臨天下 > 第660章 彼可取而代之

第660章 彼可取而代之

2023-11-06 21:56:01 作者: 江中石
  吳越百姓擁擠在道邊的每座小山包上,觀看著終生難逢的皇帝儀仗。在一座林木遮掩的山包上,有兩位男子身著布衣隱身樹林之內遙望馳道上由遠及近的皇帝車駕。

  兩人一個是精瘦結實的長者,看他那斑白的頭髮和鬍鬚就知道,他是身邊那個身材魁梧,虎虎生氣充盈於外的青年的長輩。這兩位就是白宣、嬴政、趙高苦苦追尋卻始終沒將其抓住的項梁和項羽叔侄。

  項梁看著嬴政那霸氣側漏的車隊,他咬牙切齒的說到:「嬴政滅楚,項氏血流成河。國讎家恨,世代難忘。羽兒,你要牢記你祖父之言,楚雖三戶,亡秦必楚!」

  項羽一拳砸向樹身旁大樹,那大樹顫抖不止簌簌落葉。項羽大聲喊到:「彼可取而代之!」

  項梁大驚,一把捂住項羽的嘴巴低聲呵斥:「滅族!不許瘋言!」

  項羽扒開項梁的手低聲狠狠說道:「項羽不報血海深仇,誓不為人!」

  項梁:「如何報仇?」

  項羽:「殺光秦狗!燒光咸陽!」

  項梁冷冷一笑說:「你還是先練好劍術再說吧。」

  項羽:「不!我要練的是萬人敵!劍,一人敵罷了。」

  項梁:「好,有志氣!叔父教你兵書戰策,長槍大戟!這一次,你若再中途而廢,你這輩子就別想報仇了,也別想恢復項氏祖姓。你就永遠頂著燕姓,窩窩囊囊的活一輩子,做秦狗的奴隸吧!」

  項羽:「叔父,這次項羽不會中途而廢,項羽此生不殺入咸陽砍了皇帝,不燒光咸陽皇宮,項羽就不算是項氏子孫!」

  項梁聽項羽如此一說,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因為項梁覺得項羽終於長大了,也不愧是項氏嫡系子孫。雖說小時候調皮了些,但是天生力大,性格剛烈勇猛,不是一般的孩子能比得了的。項梁沒兒子,連閨女都沒有,所以他把一切希望都寄托在項羽身上。

  為了讓項羽成才項梁可是沒少費心血。在項羽少年時,項梁教他讀書,但項羽學了沒多久就不學了。項梁又教他學劍,沒多久又不學了,項梁因此特別生氣,嚴厲地斥責了項羽。

  沒想到項羽卻這樣回答:「讀書識字只能記住個人名,學劍只能和一個人對敵,我要學就學萬人敵。」

  項梁於是又教項羽學習兵法,項羽非常高興,但是只學個大概,不肯深加研究,項梁出於溺愛也不願過於約束他。如今項羽已經長大成人,成了一位身高八尺,力能扛鼎,膽氣過人的青年俊傑。項羽之勇悍,別說是陌生人就算是吳中子弟,也都非常敬畏。 今天項梁一聽項羽說出彼可取而代之這句話,項梁就知道,反秦大業後繼有人了。

  項梁叔侄的對話嬴政肯定是聽不到的,不要說嬴政,就是黑冰衛也聽不到,因為項梁叔侄所在的那個小山包距離馳道比較遠,而且山包周圍都被項氏一族的族人占據,外人是沒法靠近的。大秦始皇帝嬴政就這樣和他的死敵項梁叔侄擦肩而過。

  四月初,嬴政抵達會稽山。在南方山脈中,會稽山是最具神聖性的名山。這會稽山古名防山,又名茅山、棟山。棟者,鎮也。意此山乃揚州之鎮也。其山形四方,上多金玉,下多玦石。據《越絕書》雲,黃帝曾在這座山中留下了金簡玉字的讖書,究竟預言了什麼,卻沒有人知道。

  但是,與會稽山關聯最緊密的神性,還是大禹的種種遺蹟。首先,會稽山之名便是因禹帝在治水成功之後大會諸侯於此山,計功封國(會計)。會稽者,會計也。此山由此更名為會稽山。

  其次,大禹在即位的第十年東巡,崩逝於會稽山,也葬在了會稽山。後世《水經注》記載了大禹陵的神秘:「山上有禹冢……有鳥來為之耘,春拔草根,秋啄其穢,是以縣官禁民不得妄害此鳥,犯則刑無赦。山東有湮井,去廟七里,深不見底,謂之禹井。」

  後來,夏帝少康封少子杼到會稽山,專一守護祖先大禹之陵廟,杼的後裔繁衍至東周便成了當時的越人越國。著名的越王勾踐部族,便是大禹之夏部族的後裔。

  嬴政登臨會稽山的目的是要隆重地祭祀大禹。在五帝之中,禹是被後人唯一冠以「大」字的帝王。這絕不是虛妄之頌,實在是因其功業超邁前代,並奠定華夏文明之根基。

  大禹的功勞可以概括為以下幾點:治水以救民,劃九州而立制,設井田以安農耕,封國建制以明國家,設天子百官並常備軍隊以統諸侯等等。總而言之,華夏族群邁入國家時代就是從大禹開始的。

  可以說,在嬴政稱始皇帝之前,大禹所開創的諸侯封建制一直延續了近三千年。正因為如此,嬴政對大禹的尊奉是發自內心的。不客氣的說,大禹是嬴政心中的偶像和楷模。所以嬴政登臨會稽山祭祀大禹是真心實意的,絕不像望祀舜帝那樣是做給百姓看的。

  祭祀大禹之後,嬴政登上了會稽城外最高的一座山峰,在這裡眺望南海,佇立竟日不去,這座山峰被後人稱為秦望山。

  《水經注》云:「秦望山,在州城之南,為眾峰之傑……自平地以取山頂七里,懸瞪孤危,徑路險絕。扳蘿捫葛,然後能升。山上無甚高木,當由地迥多風所致。」

  如此高達七里且路徑險絕之山,一個年輕人爬著都費勁,而此時年近半百的嬴政的身體已經大不如前了。可他卻執意要登上這座山峰,其中原由全在於嬴政心頭積壓的對南海諸郡的憂慮。

  放眼華夏,北方匈奴之患已經完全不足為慮,大秦最大最長的永久性邊疆防禦工事長城,也已經竣工,大秦的東北西三個方向上沒了任何強敵。唯獨這與閩越相連的南海三郡地處偏遠,任囂、趙佗等一班大將能否鎮撫得力實在堪憂。

  更讓嬴政憂慮的是六國遺族和反秦勢力紛紛逃亡荒僻山川,江東閩越已成反秦勢力嘯聚之地,雖然現在已經被鎮壓下去,可誰又能保證他們不會逃向南海三郡?如果真是如此,南海大局還會安定麼?

  遙望南海,嬴政頓感時光飛逝世事無常,他本以為自己如此辛苦為的就是把一個富強的大帝國交給繼任者。但是現在一想,原來現實中的大秦和自己所想像中的大秦之間差距竟如此之大,最主要的是嬴政發現竟然還有那麼多重要的該做的事都還沒做。

  霎那之間,嬴政心頭百感交集,他不禁低聲哼唱起來。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一首秦風還沒哼完,嬴政已經是老淚縱橫,站立不穩。那一天的暮色中,嬴政是被黑龍衛們輪流背下下山的。

  夜裡,嬴政在燈下再度仔細讀了李斯所寫祭祀大禹的祭文,隨後下令刻石。這篇祭文被後人稱為《會稽刻石》,其文辭曰:

  皇帝休烈,平一宇內,德惠修長。卅有五年,親巡天下,周覽遠方。

  遂登會稽,宣省習俗,黔首齋莊。群臣誦功,本原事跡,追首高明。

  秦聖臨國,始定刑名,顯陳舊彰。初平法式,審別職任,以立恆長。

  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牆。豹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

  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

  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聖德廣密,六合之中,被澤無疆。

  皇帝並宇,兼聽萬事,遠近畢清。運理群物,考驗事實,各載其名。

  貴賤並通,善否陳前,靡有隱情。飾省宣義,有子而嫁,倍死不貞。

  防隔內外,禁止淫佚,男女挈誠。夫為寄獗,殺之無罪,男秉義程。

  妻為逃嫁,子不得母,成化廉清。大治濯俗,天下承鳳,蒙被休經。

  皆遵度軌,和安敦勉,莫不順令。黔首修挈,人樂同則,嘉保太平。

  後敬奉法,常治無極,輿舟不傾。從臣誦烈,請刻此石,光垂休銘。

  這篇祭文除了歌頌大禹超邁古今的功業之外,也順帶提及嬴政的大功業。與此同時,這篇祭文中第一次提到了六國滅亡的原因在於六國君主的失政豹瘧。如「六王專倍,貪戾傲猛,率眾自牆。豹虐恣行,負力而驕,數動甲兵。陰通間使,以事合從,行為辟方。」

  也第一次正面提出了秦滅六國的起因與宗旨,如「內飾詐謀,外來侵邊,遂起禍殃。義威誅之,殄熄暴悖,亂賊滅亡。」

  這既是對天下黔首的昭示,也是對反秦勢力的警告。嬴政就是要義正辭嚴的告訴六國遺族和反秦勢力,六國滅亡是咎由自取,絕不是大秦無道!

  總而言之這篇石刻全面講述了大秦德風化俗的一面,列舉了天下太平大治的種種善績。其總體意向既是明確的,又隱含著某種微妙的意蘊。明確的一面是大秦的功績是天下有目共睹的事實,不容抹殺,也不容曲解。微妙的一面是暗示天下,大秦要開始遵奉王道聖君了,開始提出德仁政政了。只要天下安定,民心歸順,大秦是可以修改一些不大好的做法和律令的。年近半百,並且已經感覺到去日無多的嬴政,此時才覺得他原本看不上眼的,扶蘇所提倡的待民以仁德,施政以寬泛的真正含義。嬴政也想改變,他想到了,也做出了初步的安排,但問題是,留給他的時間不多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