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4章 730【國家法統】
2023-11-05 17:53:49 作者: 王梓鈞
「先生,前面是貝拉里鎮。過了此鎮,再走一天就能到國都。」
聽著嚮導的介紹,王崇不由拿出千里鏡,騎在馬背上仔細觀察。
追隨王淵來天竺的弟子,當以王崇職位最高。他已做了三年左副都御史,只要不犯錯誤,熬資歷也能升為右都御史,到時候品級相當於六部尚書。
但王崇還是辭官了,一來報答師恩,二來覺得留在大明很沒意思。
小皇帝擺明了要收攏大權,雖然不敢胡亂打壓王黨,但明里暗裡還是有些小動作。
王崇身為王淵的得意弟子,又卡在左副都御史的尷尬位置。他想要順利升遷,就得徹底投靠皇帝,這對他的品德和名聲都是巨大打擊。
寧為雞首,不做鳳尾,王崇果斷辭官出海。
當然,也有為家族考量。
王崇出身於金華王氏,書香世家,地方望族。這些年浙江商業大興,王家先是大量種桑養蠶,接著又通過王崇的人脈,率先弄到幾台蒸汽紡織機,成為金華數一數二的工廠主。
王氏家族的長老們,不滿足於只是生產,又湊錢弄了一條海船,順利加入廣源會,專跑中日、中朝貿易線。
這兩條航線的競爭越來越激烈,王家又瞅准了新開發的天竺,但被天竺棉會卡著沒法操作,只能運奢侈品前往古吉拉特國販賣。
王崇辭官出海,追隨王淵至天竺,就等於為金華王氏打通新商路!
相較於王崇的各種心思,戚繼光就要單純得多,因為戚家已經窮得揭不開鍋了。
戚繼光有兄弟二人,父親五十六歲才生下他,六十二歲生下弟弟戚繼美。
等戚繼光成年之後,父親已經七十多歲,怎保得住祖上傳下來的土地?
歷史上,戚繼光十六歲繼承軍職,家裡煮一條魚都要分成兩頓吃。中午只有魚頭、魚尾,他問妻子魚腹哪去了,妻子回答說自己吃了,結果晚飯時妻子又把魚腹端出來。
那時的戚繼光,好歹還能繼承軍職,這個時空則混得更慘。
因為他所在的衛所,已經被朝廷裁撤,一次性買斷世襲武官的職位。買斷軍職的錢,被官員剋扣了一些,父親患病、喪葬又用去大半。而且,轉為民戶的戚繼光,立志科舉做官,讀書又是一大筆錢。
直至今年,戚繼光終於扛不住,連吃飯都要妻子回娘家借米。
聽說太師王淵受封天竺,聽說王崇正在招募軍戶出海,戚繼光果斷帶著妻子隨行。他父母雙亡,家無餘財,無兒無女,只帶一個糟糠妻,以及一個還未成年的弟弟,走得非常乾脆利落。
王崇這次出海,帶了千餘軍戶及家屬,攏共有五千多移民。
眾人來到鎮外,卻見一隊騎兵沖至。軍官勒馬抱拳,問道:「可是陛下的移民?」
王崇回答:「正是。」
那軍官告誡道:「且去鎮上好生戒備,貝拉里鎮附近正在打仗。」
王崇問道:「有人作亂?」
那軍官解釋道:「小鎮周邊大山,有金、銅、鐵礦。金礦和鐵礦,天竺棉會已移交給朝廷,銅礦的礦主卻是個天竺貴族。這廝不願交出銅礦,竟召集百姓負隅頑抗,我等這便去滅了此獠!」
騎兵縱馬而去,王崇帶著移民來到鎮外,安營紮寨準備生火做飯。
漢人移民被勒令不許亂走,戚繼光與妻子王瑛各有差事。戚繼光自是幫著紮營,王瑛則與其他婦人,一起架爐子煮大鍋飯,還有婦人組織起來集體去河邊洗衣服。
紮營完畢,天色近黑。
戚繼光朝著鎮裡眺望,隱約發現許多漢人打扮,都穿著非常廉價的苦力服(大明版牛仔裝)。
此時雖然夜幕降臨,小鎮裡卻火光沖天,而且不時傳來敲敲打打的聲音。
這座小鎮因礦而聚,幾乎被佛山富商霸占,乃王淵治下最大的冶鐵基地。此外還有金鋪,主要是熔煉黃金,也兼職打造少量金飾。
此地的金礦被開採了數百年,已經近乎枯竭了,否則天竺棉會肯定不願讓出來。
當然,附近還有金礦,只不過暫時沒被發現。
至於印度最大的金礦在科拉爾(班加羅爾附近),位於馬蘭港到沛陽城的半路上,已有兩千年的採金歷史。那裡不只是一兩座礦山,而是一個長六千米、寬四千米的金礦帶。在另一個時空,隨著開採技術進步,露天金礦采完之後,又向地下開採,最深處地下3200米還有金礦。
科拉爾地區金礦,原為本地貴族所占,一人霸占兩三個礦山,用最原始的方法在採金。
被棉會股東發現之後,有幾個股東瞞著棉會,花錢辦理了購地手續,然後幾家私兵組成軍隊,打了足足半年才終於得逞,成功將幾座金礦給搶到手裡。
天竺棉會後知後覺,但已經悔之晚矣,金礦竟被幾個普通股東霸占,而且對方還事先在棉會辦理了合法手續!
於是,天竺棉會召開股東大會,集體逼著礦主們納稅,規定每年開採的黃金,拿出兩成上交給棉會做保護費。
王淵對此已經知情,但距離國都有點遠,暫時還騰不出手去處理。
處理方式其實很簡單,宣布全國金銀銅礦為國有,只有鐵礦允許私人開採。之所以放開鐵礦口子,是用來刺激冶鐵和工商業的發展。
「轟轟轟!」
戚繼光正在借著篝火光亮吃飯,突然聽到遠處傳來炮響。
王崇也站起來,隨即又坐下。
那隻騎兵馱著小炮,居然連夜進攻。也可能是佯攻,打算夜裡疲勞敵人,第二天發起真正的衝擊。
一夜無話,翌日繼續上路。
下午時分抵達沛陽,戚繼光等數千移民,被暫時安置在城外休息。
而此時此刻,吳承恩等濟世派弟子,則在京畿地區清查土地和人口。
京畿土地,要麼被棉會股東買下,要麼分給漢人軍隊和土著僕從軍。如今,士兵都已經被王淵調離,可以放心大膽的清田,等軍隊回京估計都已經清完了。
就是製作戶籍有些頭疼,土著的姓名全靠音譯,而且沒有音譯標準,一眼望去腦子都要看暈。
「仲德,你總算來了。」王淵高興道。
王崇說道:「陛下,軍戶及家屬,第一批只帶來五千餘人。」
王淵笑道:「沒事,慢慢來。你既來了,便召集眾人議事。」
這破國家,不但王宮殘破不堪,連正式的政府辦公地點都沒有,以前天竺棉會是強占民房和神廟辦公。
議事之人,除了王崇之外,還有方靈犀等物理門徒,吳汝霖等王家的家生子,軍中將領因為有任務在身都沒到場。
王淵把印好的小冊子發下去,笑道:「無規矩不成方圓,建國自有章程,諸位且先看看。」
王崇接過小冊子一看,封面寫著《天竺國欽定憲法大綱》。
憲,此字有諸多含義,即:法度,典範,曆法,方法,效法,思考。
眾人瞬間明了,這是一份類似《皇明祖訓》的玩意兒。
王崇翻開只讀了序言,就立即表情嚴肅起來。
一個國家,為什麼能成為國家?
一個國王,為什麼可以具備法統?
《天竺國欽定憲法大綱》開篇八個字寫道:「天生萬民,以為華夏。」
天是一切的造物主,天之子民即華夏民族。
「三皇五帝,締造神州。周武秦王,定鼎天下。」
我們文明的起源,是三皇五帝開創的。我們的國家觀念,是周武王和秦始皇建立的。
「天下幾何也?古止有中原之地。百代先賢,篳路藍縷,而及秦晉、燕趙、齊魯、荊楚、巴蜀、吳越、雲貴、兩廣、河套、西域、東北。今之天下,曠有四海,而無華夏生民所居。今大明中國昌盛,百姓繁衍億兆,地狹而人多。華夏之民何以生息?海外之地,乃天賜矣!」
一個國家,需要有國家意識。
一個民族,需要有民族共識。
否則就是茫然的,人心難以團聚,國家也失去法統。
中國的皇帝不需要考慮太多,因為國家民族共識早就形成了。無非天賦皇權,皇帝是天之子,受命於天而統治萬民,因此皇帝和百官上朝的地方叫「奉天殿」,大明皇帝叫做「奉天承運皇帝」。而老百姓的集體共識,則是「敬天法祖」,敬畏上天,尊奉祖宗。
另一個時空的美國,其國家民族共識如下:上帝把美利堅之地賜給清教徒,美利堅是上帝應許之地,美國是上帝應許之國。
因此,不管美國早期移民,在北美幹了多少壞事,那都是上帝所允許的,而且是上帝所鼓勵的。美國稱霸全球,到處惹是生非,那也是上帝的旨意。因為美國乃上帝寵兒,美國人需要把自由民主的精神傳播到世界每個角落。
王淵拉一票人來天竺建國,可他需要法統,需要一個國家意識,否則就是得國不正。就算是他手下的大臣,心底也認為自己是大明子民,而非這勞什子的天竺子民。
因此,王淵必須獲得建國的合理性。
即天生萬民,有了華夏民族。華夏民族,本就應該擁有天下。
古代的天下,只有中原九州,有了歷代先賢的艱難創業,天下擴大到巴蜀、荊楚、吳越、雲貴、兩廣、西域、草原和東北。而今,大明的人口已經爆炸,中國容不下那麼多天之子民,於是就讓人們發現了地球,海外之地皆為天賜之地。
今後,華夏民族的起源之國為中國,中國皇帝是天子。但是,天子只能管中國,其餘子民有義務,為華夏開創更多領地,建立更多國家,讓天之子民擁有真正的天下。
這就是王淵的建國初衷,也是王淵建國的法統所在。
名不正則言不順,王淵首先要讓自己名正言順,同時給自己國民一個奮鬥目標和集體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