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科舉選官
2023-11-04 19:44:20 作者: 天涯海躍
甘寧只在長安城呆了不到一個月,就又被劉宇派去了江東建業,督造遠洋海船,訓練海軍去了。
還未滅魏楚,劉宇曾以天下讀書習字者甚少,不利於朝廷宣政治理為由,鼓勵讀書, 每郡縣多設學堂,招收八至十五歲寒門學子,並每年拿半成歲入支撐聘請先生教受讀書習字等消耗,將來他會親自對這些學子們進行考核,成績優良者,有授予官職的機會。
現如今,六年多時間過去了, 楚魏皆滅, 偏安遼東的公孫康, 與海外朱崖州島上的劉備皆不足為慮,天下承平。
此刻時機已到,劉宇以履行當年承諾為由,下旨各郡縣學子開始參加考核,層層擇優,最終聚千名學子於長安城參加最終考核。
這便是劉宇事實上開啟科舉選官制度。
當然,劉宇也知溫水煮青蛙的道理,不能一下子直接表明將來都是科舉選官,所以他聖旨之中才只以履行當年承諾為由。
為了方便考試學子,除了在當地官府不想需要為學子提供衣食住行外,自郡府到長安城,官府都將為學子提供沿路食宿往返長安與家鄉。
劉宇這道聖旨,雖然引發了天下學子震動,但世家門閥方面卻並沒有足夠重視,他們只當劉宇真的是在履行六年多以前的承諾。
士族門閥不夠重視,正合劉宇的意。
說來, 自劉宇登基稱帝, 天下承平已成為定局, 世家門閥們的心思真正開始活絡了起來,又有圖謀欲占據朝堂,成為如當初四世三公的袁氏一般的野心。
說來,弘農楊氏也曾四世三公,在黃巾之亂前,楊氏與袁氏便是天下士族門閥的楷模。天下大亂幾十年,袁氏覆滅了,楊氏也沒落了,但所有殘存的士族門閥都將當初巔峰時期的楊氏與袁氏做為努力的目標。
不僅朝堂上活躍,還欲插足後宮,以此輔助家族發展,甚至操控將來皇帝的繼任。
上書選秀充斥後宮的官員不在少數,還說什麼,既然陛下設立一皇后、一皇貴妃、二貴妃、四妃、九嬪、婕妤、美人等諸多後宮嬪妃品級,就該全部占滿這些位置。如今,只有皇后一人、皇貴妃一人、貴妃一人、妃二人、九嬪四人,婕妤、美人之類等級也不過十來人,全部加在一起才二十來人,太少了,子嗣不豐云云。
他們比劉宇自己還關心劉宇的後宮美人夠不夠多。
當初為了安撫天下士族,也掩護將來科舉選官,同時也操控部分士族興衰,劉宇當初經過一番深思熟慮,答應選秀,總共選進後宮二十五人,年齡都在十五到十八之間,全部都是各大士族的嬌女,不僅有美貌,有才華,更有氣質,其中也不乏幾乎能比肩甄皇貴妃年輕時候的絕色。
不過,劉宇都知道她們入宮的目的,兩年下來,也不過讓其中一個確實夠聰明的,抓得住劉宇一絲心的走到了九嬪的位置,還生下了一個皇子。
說來,此女跟皇后蔡琰還有些淵源,出自河東衛氏,叫衛瑾之,是衛仲道的親侄女。
科舉在有條不紊的推進著。
三個月後,各地來的總共千名學子聚集到長安城。由於劉宇鼓勵女子也可以參考,一千人之中,有四十多名女子。數量很少,是時代的限制。
劉宇親自出試題,並令內閣首輔劉曄主持監考,劉宇稱之為會試。
會試取三百人,進入皇宮,由劉宇親自主考,進行最後的殿試。
人人都以為劉宇只會從中選十到二十人履行當年承諾,授予官職。
然而,殿試過後,劉宇足足選中了二百二十人,其中女子五人,且定下第一名為狀元,第二名為榜眼,第三名為探花。
狀元、榜眼、探花當場授予官職,其中狀元授予正六品官,榜眼授予從六品官,探花授予正七品官。
剩下二百一十七人,劉宇也全部授予士人身份,稱為進士!同時建立翰林院,全部進入翰林院培養,將所有進士又分為三甲,一甲前三十名,二甲三十到六十名,六十名靠後全部為三甲。每一名進士朝廷每月補助五斛米糧,同時有百畝免稅田。翰林院培養一到三個月後,陸續再授予官職,派往各地。也就是說,包括前三名的狀元、榜眼、探花在內二百二十人,全部都將授予官職。
其餘沒有被錄取的七百八十人也授予舉人身份,有五十畝免稅田,同時朝廷每月補助舉人兩斛米糧。且三年後再次科考,舉人可直接進京參加會試科考,而不必再次參加縣郡級科考。又賜予考過縣級試的學子秀才身份,三年後不用再次參加縣級試,同時朝廷每月補助秀才五斗米糧。
這消息一出,進士、舉人、秀才們歡呼的同時,也真正震動了天下各階層,特別是士族門閥階層。
這個時候,士族門閥們就是再傻,也聞出味道來了。
以往,士族門閥壟斷書籍,壟斷舉薦為官之特權。每一年,士族加在一起都會向朝廷推舉數十上百名人才為官,為朝廷效力。
可是六年多前,朝廷便在各個郡縣建立學堂,招收多以寒門為主的學子,無需各士族門閥就培養出大量讀書人才,這也就罷了,現如今朝廷還以科考的方式,一下子錄取了二百多名進士準備授予官職,更甚至準備三年一次考核,也就是說,朝廷每三年就能自行選拔出兩三百,甚至更多的人才,朝廷不再需要士族培養人才,不再需要士族來舉薦人才。
這,這……此舉是要斷了各個世家門閥持續發展壯大的根基呀。
也不知道是從兩年前還是三年前開始,各郡縣的集市上出現大量紙制書籍,這些紙制書籍,不僅紙的質量極為上佳,且上面刊寫的文字也極其標準與清晰,刻印上去的一般。
更可怕的是,這些紙制書籍相比較竹簡書籍,不僅簡單易攜帶易閱覽易保存,價格也極為便宜。比如一篇論語,一萬多字,若是用竹簡則足足幾十卷竹簡之多,又重又不易保存,也不好閱覽。可紙制書籍,不過薄薄的一本,價格還只有幾十卷竹簡的十分之一不到。
相比較竹簡書籍,這麼多的便利外加低廉價格,導致這兩年竹簡書籍市場瞬間沒落,民間的書籍流量越來越龐大,還有書寫的紙張,也大規模出現在市集,價格同樣極為便宜。
其實,這得益於長安城一帶的造紙作坊與活字印刷術,早在十年前活字印刷技術就準備著了,一直等合格紙張的出現,經過多年實驗,才在三年多前造出質量合格,成本足夠低的紙張。
兩到三年前,大量紙制書籍與書寫紙張的出現,直接打擊了各士族門閥對書籍的壟斷,對人才培養的壟斷,現如今科考選才為官一出,又打擊了各士族門閥舉薦人才的特權。
各士族門閥上躥下跳,卻根本不知道如何遏制這樣的勢頭。
打擊民間紙張書籍與紙張的泛濫是沒有一絲可能的,但你他們還想保住舉薦人才為官的特權。這就只能鬧到朝堂之上了。
朝堂上,有士族門閥出身的大臣出聲,只說什麼自古以來便是德高望重著推舉方能為官,也方出好官云云……
劉宇直接呵斥,言大漢疆域廣袤,將來還將更加廣袤,天下德高望重者幾何?推舉之人又只有幾何?至於說什麼德高望重者推舉出來的才是真正的賢德好官,真正為國為民之類的,劉宇更直言荒唐,還列舉歷代貪官污吏,甚至謀反之賊,哪一個不曾是德高望重者推舉的?
「自古便多有求賢令,天下之才皆可親來帝都面見天子,由天子考核之後,當初選拔出賢能。朕此三年一次的科舉便是聚天下有才之人來長安,選拔其中人才。至於其是否有德,朕不瞎,文武百官亦不瞎,自可剔除其中無德之人……」
後宮,九嬪以上品級嬪妃,每年有一至三次召見至親的機會。
趁著今年剛剛封九嬪,機會還沒有用掉,河東衛氏來人求見衛充媛,也就是衛瑾之。
衛瑾之知道家族讓她母親帶著一些家族女眷前來,除了來看她,最主要的目的是什麼,沒等母親開口,衛瑾之便道:「母親欲問之事,瑾之知道,不必說出口。陛下乃世之英雄,統一天下,武功強盛,陛下要做之事,無人能攔,河東衛氏最好不要繼續摻和。瑾之如今已是九嬪,更得幸生有一名皇子,將來皇子成年,就算無緣大位,也可以照拂河東衛氏。當初瑾之聽從家族的安排,選入宮中,能為家族做的,也只有這些,陛下不是任何人能左右得了的。」
衛瑾之不願再說更多,她相信母親能聽懂她的意思。說來,當年入宮二十幾名世家大族女子,不夠聰明的,不僅早死了,還連累了其家族被抄家,她能從二十幾人中爬到九嬪,就是因為她足夠聰明,也看得清楚,知道什麼能做什麼能求,什麼底線絕不能觸碰,現如今她看似風光,卻又有幾人知道她的艱辛。
派身邊宮女送母親一行人出宮,衛瑾之暗暗一嘆,她不知道家族會如何選擇,但她會全力先保住自己不摔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