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幻言•仙俠 >視頻剪輯:開局盤點十大帝王 > 第206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第206章 商鞅對於秦國的重要性

2023-10-22 09:25:23 作者: 孤單心碎李
  商鞅的變法,讓秦國空前強大,立下不世之功,被秦孝公封為君,擁有商於之地的十五城,所以稱商君。

  這個封君和以前的分封不同,商鞅只擁有商於之地稅收權, 行政權、土地權還是國家的,而且封君只傳兩代,到第三代就得交回國家。

  戰國時很多國家都有封君,像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趙國的平原君趙勝、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齊國的孟嘗君田文,俗稱戰國四公子,都是封君, 是列國為了吸引留住人才搞的封賞活動。

  郡縣制的結果就是貴族勢力減弱,國君勢力增強,實際上就是由封建制轉變為中央集權。

  分封制的結果是分權, 國家實際是由貴族聯合統治,國君一個人說了不算;而郡縣制的結果就是集權,全國的權力集於國君一身,其他的官員全都成為國君的打工仔,國君可以任意栽撤殺罰。

  這樣一來,秦國的貴族開始消亡,國家的實力大大增強。可以這樣說,秦國是集全國之力在打仗,而其他六國,只是貴族在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商鞅的變法,受損最大的是原有的貴族。

  和楚國一樣,等支持變法的秦孝公一死,秦國的貴族就起來討罰商鞅;和吳起一樣,商鞅最終也被車裂。

  但和楚國不一樣的地方是,秦國並沒有因為商鞅一死而把他的一套制度廢棄了,而是延續下來繼續執行。

  秦始皇統一天下後, 又把制度推向全國。

  與郡縣制配套的是愚民、弱民政策。

  商鞅認為,要讓人民好管、聽話, 跟著國家的政策走,人民最好就傻一點,像六國的百花齊放、百家爭鳴,人民太聰明了,不好管,你讓他殺人,他會跟你講仁義,你讓他使詭計,他罵你沒道德。

  還有一個,老百姓最好別有錢。

  「民富則國弱,民弱則國富」。

  因為如果老百姓一旦有錢了就沒人玩命上戰場了。

  利益的刺激效果就會大打折扣,始終在溫飽線上掙扎的人才會為了改變命運去玩命,去打仗,也沒閒功夫去琢磨國家的政策是否合理。

  所以後來的秦始皇「焚書坑儒」不是一個偶然的舉動,這個行為和商鞅的政策是一脈相承的,就是為了控制言論,實行愚民政策。

  後世的帝王鑑於奏朝亡得太快,沒有像奏始皇那樣赤祼裸祭出法家的大旗,而是採用了「外儒內法」,的政策,外表用儒家的那一套安撫人心,骨子裡還是法家那一套。

  商鞅的那一套,並沒有隨著奏朝的滅亡而消失,反而愈演愈烈,到清朝時達到極致。

  分封制和郡縣制的鬥爭,一直持續到漢朝,項羽想要恢復分封制,劉邦想搞郡縣制,又怕走了奏始皇的老路。

  最後在漢初立國的時候,搞了個折中的半分封半郡縣的國家。

  這種鬥爭,最終以漢武帝的推恩令為止,分封制徹底消亡,華夏成了一個中央集權的國家,幾千年輪迴。

  到底是分封制好還是郡縣制好?

  這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後世就可以看出,自羅馬帝國覆亡後,沒有實現大統一的集權政府,在封建制的基礎上發展出了現代民主國家,倭寇的封建制也一直延續到近代,現代民主政治很容易在這裡生根發芽。

  相反的,華夏的中央集權之下只會帶來政權的更迭,不停地推倒重來,陷入一個死循環。

  也有人說,華夏在明朝已經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如果不是滿清入關,也許華夏就能發展出資本主義。

  這完全是一廂情願的妄想。

  明朝末年的那不叫資本主義,頂多算是小作坊。

  集權的土壤也產生不了民主思想。

  就算滿清不入關,李自成當了皇帝也只是又一個循環,還是一切推倒了重來,並不會比明朝進步。

  封制度下的嫡長子繼承制天然的會產生資本主義,而民主也是各種勢力角力後妥協的結果。

  漢武帝的推恩令廢除了嫡長子繼承制,改為諸子平分,這樣資本被分散,越來越小,產生不了資本主義,只能產生小作坊。

  周朝的時候,國君會經常跟卿大夫妥協,而在中央集權下,所有權力集於皇帝一身,皇帝絕不會跟大臣妥協。

  秦始皇還帶了個壞頭,那就是誰有實力誰就可以當皇帝,不像倭寇的萬世一系,也不像武王伐紂那樣,需要一大套理論來只持自己的行動。

  比如順應天命,有道伐無道等。

  陳勝、吳廣就更直接了: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赤裸裸就是我要替代你了,絲毫不加掩飾。

  秦國攻入楚國郢都的時候,一把火燒了當時世界上最華美的楚王宮,這也開了一個壞頭,後來項羽火燒阿房宮不過是以牙還牙。

  只不過秦始皇后來焚書坑儒的時候,把六國的書都給燒了,後世的人見不到楚宮的華美以及火燒楚宮的慘狀,項羽的行為卻被人記錄並流傳下來了。

  而且後來歷代帝王,一旦奪取天下,就一把火燒了前朝的宮殿,似乎都成了慣例;只有滿清例外,滿清是打著替崇禎帝報仇的旗號入關的,主要的敵人是李自成。

  在秦國這套法律體系下,伴隨著貴族的消亡,從前的詩書禮義不見了,什麼一諾千金、士為知己者死也不要了,人們往往以國家利益的名義為達到各種目的不擇手段。

  比如商鞅本人。

  要知道,魏國曾經占據著河西之地,一直壓得秦國喘不過氣來,秦國什麼時候把河西之地收回來的呢?

  就是在商鞅的手上。

  這個時候的魏國剛剛在馬陵之戰遭受齊國重創,秦國趁魏國實力尚未恢復之際,大舉攻魏。

  同年九月,秦孝公派商鞅進攻河西之地,魏國派公子卬迎戰。

  兩軍對峙時,商鞅派使者送信給公子卬,信里說:我當年在魏國的時候,和公子相處的很快樂,現在你我成了敵對兩國的將領,不忍心相互攻擊,要不咱倆見個面,訂個盟約,痛痛快快地喝幾杯然後各自撤兵,讓秦魏兩國相安無事。

  公子卬念在舊情的份上,就去了,結果被商鞅埋伏的甲士俘虜。

  魏軍群龍無首,商鞅趁機攻擊魏軍,魏軍大敗。魏惠王被迫割河西之地求和。

  商鞅也是因為這次功勞才被封了商於之地,有了商君這個稱號。

  後來秦惠文王繼位,商鞅被誣告謀反,被迫逃亡。

  逃亡路上,他想住店,結果店主說,商君有令,沒有憑證的客人不能住宿,否則連座,這叫「作法自斃」。

  秦國不能呆了,只能逃亡鄰國魏國。

  還好,魏國沒有把他騙進來殺了,魏惠王只是怨恨商鞅背信棄義,將商鞅驅逐回秦國。

  商鞅走投無路,只能回到商於之地,真的造起兵造反了,結果兵敗被殺,屍體被車裂,家人被滅族。

  真是自作自受。

  商鞅欺騙朋友還只是在戰場上,兩軍陣前,兵不厭詐,也還說得過去。

  與張儀相比,商鞅只是使詐,而張儀就徹底不要臉了。

  當時魏國被齊國打敗後,開始衰落,秦國趁機而起,開始東擴。

  六國合縱對付秦國,楚國是縱約長。

  六國里最強的是齊楚,只要這兩國聯盟,秦國的東東擴計劃就寸步難行。

  於是張儀出使楚國,說只要楚國與齊國斷交,秦國就把商於六百里地割給楚國。

  楚懷王就答應,於是和齊國斷交。

  等楚懷王派人去秦國交割土地的時候,張儀直接耍賴,說是六里,不是六百里。

  楚懷王氣壞了,於是兩國就打起來了。

  楚懷王這麼容易上張儀的當,這不是笨嗎?

  其實不是。

  在禮崩樂壞的戰國時代,楚懷王是禮樂文明培養出的最後一代國君。

  他認為張儀是窮苦人出身,從小沒有接受過貴族教育,所以不懂得做人要講誠信。

  楚懷王的悲劇很像當年的宋襄公,宋襄公當年講求禮儀,敗給了還有蠻夷之氣的楚國。

  但在楚懷王時代,楚國經過幾百年的發展,不但吸收了華夏文明,而且比華夏還華夏。

  楚國的衣服、楚國舞蹈、楚國的音樂,還有楚王好細腰,都是中原諸國追捧的時髦東西。

  為什麼有個成語叫「楚楚動人」?

  因為楚國的一切東西都是美好的,楚成了美好的代名詞。

  更讓楚懷王想不到的是秦昭王。

  秦昭王就更過分了,直接把楚懷王騙到武關,然後要楚懷王割地保命。

  楚懷王寧死不從,秦國就一直扣留著他,三年後,楚懷王在咸陽鬱鬱而終。

  秦國這種做法,在楚國人民心中埋下仇恨的種子。

  後來項羽起事的時候,擁立了楚懷王的孫子為義帝,仍以楚懷王為旗號,在楚地起事,一呼百應,楚國的故將紛紛來投,正是利用了人們對楚懷王的同情心。

  孔子說春秋是個禮崩樂壞的時代,那是他沒有看到戰國時發生的事。

  春秋時雖然王室衰微,但秩序還有,從齊桓公打著尊王攘夷稱霸中原開始,各路諸侯都得給周王面子,也得給霸主面子。

  稱霸就是為了維護秩序,不是為了兼併土地。

  到了戰國,這些都不要了,一切以利益為重。

  孟子見梁惠王(魏惠王,魏國把河西之地割給秦國後,為避免秦國的鋒芒,把都城從安邑遷到大梁,人們習慣稱他為梁惠王。

  梁王就直接問他,你能給我帶來什麼利,孟子大失所望,仁義道德已經沒有市場了。

  六國都這樣了,秦國更是其中佼佼者。

  秦國一直向戎狄學習,並不是師法中原,所以對華夏禮儀那一套東西拋棄得比誰都快。

  話說回來,秦國這種只顧利益不要臉皮的精神,倒是很合劉邦的口胃,所以他全盤接受了秦國法律制度以及法家的那一套內核。

  項羽反而干不來這種事,他要搞分封,想回到過去那種禮樂文明的社會。

  項羽最終兵敗自殺、不肯回江東,正是士人那種不成功便成仁精神體現。

  如果是劉邦,肯定是好死不如賴活著。

  劉邦和項羽都是楚國人,正應了那句話:楚雖三戶,亡奏必楚。

  漢朝最終實際上是個秦制和楚文化的雜交體。漢朝的音樂、舞蹈、服飾、漆器等軟性的東西都是楚國的,但硬性的東西如法令、制度還是秦國的。

  秦國的郡縣制能夠集中力量辦大事,讓秦國從一個邊陲小國一躍成為令中原諸侯聞風喪膽的超級大國。

  商鞅變法對華夏的歷史發展影響太大了。

  可以說,直到後世,仍能看到商鞅的影子。

  可以說,商鞅無疑是一人獨裁制度的堅決擁護者。

  他的三輪變法,分別是農耕、軍戰和中央集權,最終的結果是把秦國變成了一個無比強大而恐怖的戰爭機器。

  他的強國之術是一次激進的國家主義試驗,在經濟模式上則體現為「命令型的計劃經濟」。

  在他的統治下,秦國成為眾所周知的「虎狼之國」,舉國上下蔓延著極端功利主義的進取氛圍,每個秦國人其實都成了國家的工具,宛若後世出土的那些兵馬俑,人人面無表情而無比強悍。

  可能是上天覺得秦國太不容易,為他們送來了天使商鞅。

  商鞅真的是秦國的天使,因為商鞅到來前的秦國,幾乎就是被諸國欺負的對象。

  他們不得不將地盤割讓給其他諸侯國,將自己的勢力範圍退回到函谷關以內。而秦國在函谷關內還要面對其他對手,比如說強大的義渠國和匈奴。

  商鞅對變法起到了關鍵作用,因為他能夠完全按照法令來治理秦國,所以秦國的百姓都比較服氣。

  等到商鞅去世以後,秦惠文王上台以後,秦國終於具備了和魏國一較高下的能力。

  此後秦國可謂是蒸蒸日上,越來越強大。

  從過去一直被諸侯們欺負,到後來被六國諸侯聯合堤防,這樣的變化,其實就是從商鞅變法以後開始的。

  商鞅變法之後,秦國的好日子算是到來了,士兵們一個個都有了鬥志,百姓們也都有了生產生活的積極性。

  到了秦昭襄王時期,其實秦國就已經有了一統天下的實力,而秦始皇更是繼承了所有秦國的資源,完成了這一壯舉。

  由此可見,商鞅對秦國的確是功不可沒的,沒有商鞅,後世壓根就看不到秦始皇一統六國的局面。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