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大明第一主帥,徐達
2023-10-22 09:25:23 作者: 孤單心碎李
孫武,華夏春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政治家。
兵家至聖,百世兵家之師,也可以被稱之為東方兵學的鼻祖。
孫武之功,功在千秋。
由於孫武獨特的地位,故賜下獎勵。
獎勵其一:壽元丹一枚, 可增加三年壽元。
獎勵其二:後世兵書數款,可用來豐富孫子兵法的內涵。
獎勵其三:返青丹一枚。
孫武的盤點視頻結束後,不少人已經在等待下一位出場的人物了。
而此時此刻,各個朝代的文官,心情很是複雜。
這猛將、三軍主帥,都是武官啊。
這武官已經出了兩個榜單了。
可他們文官呢?
一個都沒有。
所以,各個朝代的文官那叫一個羨慕嫉妒啊!
特別是宋朝的文官,更是如此。
宋朝的文官,看著自己眼中那些地位低下的武官一個個登上盤點榜單,氣就不打一處來。
在他們看來,不過一群莽夫罷了。
這治理國家,還得看他們啊。
他們的自傲是有本錢的。
在宋朝時期,文官的地位的確就是要高於武官啊。
這沒辦法。
但這種局面的形成,並不是從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的時候開始的,而是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在宋朝的第三位皇帝宋真宗趙恆時期,宋朝開始實行了功臣配享太廟的制度,而能否進入太廟的主要依據,就是去世的大臣生前的功績和官爵。
生前的功績好了,你的地位就高。
配享在宋太祖廟廷的兩位大臣是宰相趙普和名將曹彬,通過這樣一文一武的配置可以看出在宋朝的初期文武還是比較平衡的。
畢竟在宋朝建國初期,還要面對著北漢和契丹這兩個國家的威脅。
宋太祖和宋太宗還強烈地盼望著有朝一日能夠收復幽雲十六州,並且他們也為此做了很多的嘗試,這就使得在這兩朝,武將還有很多的用武之處。
到了宋真宗趙恆的時候,他接手的是一個社會相對穩定, 經濟已經復甦的大宋王朝。
對武將不再像前兩朝那樣重視。
他為自己父親配享功臣變成了三人,兩文一武, 分別是薛居正、石熙載、潘美。
這次配享太廟便開始出現了文臣高於武將的思想,但這一時期還要兼顧對軍備的重視,不能冷落了武將的心。
到了宋真宗去世後,他的配享功臣分別是李沆、王旦、李繼隆。
李繼隆雖然有一段時間曾被解除兵權,但是憑藉他在澶淵之盟的表現,還是成為武將了的代表。
澶淵之盟過後,宋朝的對外戰事逐漸減少,一時間文人治軍成為了當時的主流,而武將反而成為了文人的附庸。
於是從宋神宗開始,宋朝的配享功臣名單之中,再也沒有了武將的名字。
在皇權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思想下,武將的社會地位開始急速下降,宋朝從朝堂到民間,對於武將都表現得越來越輕視。
直到南宋初年,由於金兵的不斷追擊,朝廷才對武將的態度有了一些好轉。
在宋高宗趙構的配享功臣中再一次出現了武將的名字他們是韓世忠、張俊。
但是這種現象也只是曇花一現,在宋孝宗趙昚之後,宋朝馬上又恢復了文臣專屬的時代。
所以說,在宋朝,文官的地位確實要比武將高很多。
…………
大宋,看著盤點視頻的文官越來越沉不住了。
「媽的,為什麼出現盤點的全是武將,而不是我們這些文官。」
「是啊,我也覺得,一群莽夫罷了,憑什麼能上榜。」
「什麼時候才能輪到我們文官!」
「要是輪到文官,我大宋一定能罷榜。」
大宋的文官正在沾沾自喜著。
而與此同時,林舟也已經把下一位出場的人物視頻上傳到了諸天萬界網上。
平行時空的各個朝代的帝王和文武百官看著天空之上的投影。
率先還是看到了那一首非常熟悉的開頭詩:
萬丈莫豪氣,田野埋祥麟。
何年龍虎逢,文種枉奇萬。
揮戈定太平,蛟龍潛淺水。
傷哉不通時,懷抱凌雲志。
監車困良驥,甚日風雲際。
卞和屈真器,仗劍施忠義。
「好詩!」
「哈哈哈!咱說這一個名額應該輪到我了吧。」
「想我郭子儀,武狀元出身,女帝時期的武舉第一名,真材實料自然不用多說。」
「還有,我郭子儀深入河北,以一己之力穩定天下大勢,我郭子儀沒有辜負嘲諷對我的期望,不費吹灰之力就收復了河東。」
「重創安史叛軍,忍辱負重、堅韌不拔、再造大唐!」
「如此功績,難道不配這名帥榜單嗎?」
大唐,郭子儀非常的期待自己可以上榜。
天空中的視頻盤點繼續:
盤點華夏十大名帥。
上榜人物——徐達。
所屬朝代——大明。
「哈哈哈!來了!」
「終於來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哈哈大笑。
這終於輪到大明的人了。
徐達可是他的手下愛將啊。
如今他大明一朝,常遇春與徐達皆上榜,這是何等的美好。
「徐達?這位猛人的確配得上這份榜單。」
「是啊,這可是幫助朱元璋打下江山的狠人啊。」
「而且殺了不少的蒙元大軍,可以說給我漢族長臉了啊。」
「對。」
…………
徐達是農民家庭出身,家境貧寒,小時候常和朱元璋湯和等一起替地主放牛,他們是一夥自小在苦水咔泡大的好朋友。
徐達雖然比朱元璋小四歲,但他生得「長身高顴,剛毅武勇」,且「少有大志」,因而與朱元璋很合得來。
元末之時,到處是天災、瘟疫、饑荒蔓延,AH地方更是厲害。
窮人實在無法活下去,紛紛舉行起義反抗元朝的黑暗統治,其中尤以紅巾軍的聲勢最大。
朱元璋在元至正十一年參加了郭子興的義軍隊伍,當上了紅巾軍的九夫長,並在次年夏回鄉募兵。
徐達聽知後十分高興,決意投效紅巾軍。
當時徐達已有二十二歲,由於他英勇善戰,又略懂韜略,很快便成了朱元璋的得力助手。
徐達也從此開始了他的戎馬生涯。
初授鎮撫,朱元璋發現徐達才能超乎眾人,於是委以重任,代替自己征戰四方。
郭子興與一同舉事的孫德崖等人不合。
占據徐州的趙均用、彭大兵敗,投奔濠州而來。
不久,趙、彭稱王,郭子興受制於下,並險遭殺害。
朱元璋見在濠州難成大事,遂於至正十四年秋率徐達、湯和等二十四將離開濠州,南進定遠,攻下滁州。
徐達衝鋒陷陣,威勇初露。
至正十五年二月,滁州糧草不繼,徐達和朱元璋攻取和州。
攻打和州後,郭子興抓走孫德崖,孫德崖軍也抓走朱元璋,徐達提出用自己換朱元璋,化解了這場矛盾。
六月,朱元璋率徐達等人渡江,拔採石,下太平,並進一步圖謀集慶。
在攻打采石磯和太平府的戰鬥中,徐達與常遇春二人衝鋒陷陣,勇冠三軍,擒元將陳也先,收服蘄人康茂才義軍。
八月,徐達等分道攻溧水、溧陽、句容、蕪湖,皆克之。
至正十六年二月,破蠻子海牙水師。
三月,攻下集慶,改集慶為應天府。
東下京口一日克城,授淮興翼統軍元帥。
七月,朱元璋稱吳國公,置江南行樞密院,以徐達為同僉樞密院事。
圍攻毗陵,生擒張士誠胞弟張士德,又與常遇春生擒其部將張德,次年二月,攻克毗陵,升僉樞密院事。
又先後攻克寧國、宣城。
至正十八年十月,攻克宜興。
十一月,朱元璋親征婺州,徐達留守應天府。
徐達有多猛?
至元二十七年十月,正是秋高氣爽、丹桂飄香的時節,朱元璋披盔戴甲,手持三尺寶劍,站在點將台上,開始了他「秋收革命」的啟動儀式。
經過點將、祭旗、傳檄、誓師四道程序。
朱元璋給出征主副帥徐達和常遇春分別盛上滿滿的一碗酒,然後緩緩地道:「我們最初起來革命是為了解救民眾於水火之中,在各位的共同努力和支持下,先滅陳友諒,後誅張士誠,再平閩、廣等地諸雄,此去北伐中原,成敗在此一舉,靜候爾等凱旋,再與之痛飲。」
徐達和常遇春齊聲道:「定不負主公厚愛。」
「北伐之路兇險重重,不知兩位有何良計?」朱元璋說著,目光如炬地看著徐常兩人,隔了片刻才道:「第一步先取山東,清其外圍。第二步進軍河南,剪其羽翼。第三步進攻渲關,據其門戶。到這時,元朝不滅也得滅了。」
朱元璋的話給在迷惘中的他們指明了方向,徐達和常遇春只有點頭的份兒了。
朱元璋「獻計」之後,接著道:「另外,這次北伐上應天意,下順民心。
目的是平定中原,推翻元朝政權,解民、救民、安民、為民,因此民生是個很重要的問題。因此,你們此次只是打仗,不能擾民。
徐達和常遇春不愧為雙子星座,他們兵行神速,出師僅僅三天,即抵達了淮安。
接著,徐達決定對守沂州的王宣父子採取「懷柔」政策——招降。
面對徐達出的招「懷柔」,王宣父子應的招是「懷孕」。
王宣一邊馬上派人到淮安表示願意歸順,並送上犒勞品。
另一邊派兒子王信四處聯絡,積極募兵備戰。
來而不往非禮也,對此,徐達一方面快馬加鞭把王宣父子的投降信向朱元璋進行了匯報,另一方面對王宣父子極盡安撫之能事。
朱元璋馬上給徐達進行了回復,封王宣之子王信為江淮行省平章。另附一封信給徐達,信里只有一句話: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
徐達是聰明人,自然明白了朱元璋的意思,對王宣父子提防起來。
果然,當徐達派使臣給王宣「送喜」時,王宣卻扣壓了使臣,並且還準備公然違背「國際法」,殺害他們。
徐達見派出的使者「一去不復返」,馬上派兵來到沂州進行「逼攻」,當然,本著先禮後兵的原則,徐達還是再度派人對王宣進行說服。
王宣表面仍答應願意歸順,別無二心,但等打發了說服的人後,他們又緊閉城門,拒絕讓徐達的大軍進城。
這下,徐達總算看出王宣父子是在忽悠他,所做的一切都只不過是緩兵之計罷了,對此,怒不可遏的徐達不再「談」、「封」、「賞」,而是直接「打」。
沂州城小,王宣之所以敢公然和徐達翻臉,完全是因為兒子王信募兵來援這個美好信念做支撐。
因此,徐達一生氣,後果很嚴重,馬上對他攻城,他選擇了防守。
然而,他等啊等,一連堅持了三天,就是不見王信的蹤影。這時已無力抵擋徐達的攻勢了,萬般無奈之下,只好選擇了開門投降。
徐達表現得很大量,他接納了「朝三暮四」的王宣的「二進宮」,唯一的條件就是要他馬上把他的兒子王信招降過來。
王宣這時只有硬著頭皮給兒子王信寫了一封勸降信。王宣原本以為信到人來,然而,出人意料的是,王信接到信,卻來了個信到人不來,並且還殺了徐達派去的信使。
徐達一怒之下,再度出兵,結果打得王信滿地找牙,孤身逃往山西避難去了,沂州及附近州縣自然都成了徐達的地盤。
逃得了和尚逃不了廟,王信這一走,王宣的死期也到了。
徐達將王宣送上斷頭台的目的只有一個:殺雞儆猴。
攻占沂州後,徐達再接再厲,馬上來了個三步走。
第一步是原地踏步,徐達留一部分將士扼守沂州一帶的黃河要地,目的是阻擋山東元朝的援軍。
第二步是穩步推進,徐達派一部分將士由徐州沿大運河沿岸進攻東平、濟寧等地。
第三步是繼往開來,徐達親自帶領主力部隊進攻益都。
結果,益都守將元宣撫使普顏不花雖然進行了頑強抵抗,仍然不能阻擊徐達前進的步伐,最終,普顏不花選擇了和益州共存亡。
徐達攻下益都後,一路勢如破竹,接連拿下臨淄、昌樂等六州。
而常遇春也不甘落後,很快帶軍拿下了東昌。就這樣,僅僅三個月的時間,整個山東便都成了「朱」家地盤了。
至此朱元璋的北伐第一步走「清其外圍」計劃圓滿實現。
這也可以看出徐達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