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大榮大辱 大有大無的吳起
2023-10-22 09:25:23 作者: 孤單心碎李
「吳起?」
「這個人很複雜。」
大唐。
李世民的得力助手房玄齡看到吳起的有關盤點視頻,搖了搖頭,並且嘆了口氣。
「我覺得,評價一個歷史人物應該一分為二地看待。」
「人無完人,所以客觀看待比較好。」
「說到吳起,幾乎沒有人不認識吧,吳起的的確確是一個非常著名的人物, 但與此同時,他又是一個讓人難以評說的人物。」
「作為一個人,就從一般道德而言,無論如何,他都曾負有深重的道德劣跡,而做官之後,就官德來衡量, 他又是無可挑剔的。」
「要說吳起這種人, 應該屬於才能大於德性那種吧?」
房玄齡望著天空。
他似乎是看到了吳起的前世今生。
沒有人能近乎完美。
每個人都有缺點。
對於吳起這等前輩,他首先是尊敬的。
評價他的前提,肯定是要客觀的。
「正如司馬光在評說人的才與德時所說的那樣,說世俗的人不懂得分辨才與德,把兩者混一塊兒,通稱為賢。」
「其實才是德之輔,德是才之帥,德才兼備者是聖人,兩樣都缺者是愚人,德大於才者是君子,才大於德者是小人。」
「如果按這麼說,吳起似乎得算個小人。」
「可在我房玄齡平心而論,春秋戰國的兩位著名兵家孫吳,比著述孫勝於吳,比武功則吳過於孫。」
「後世史家和將領往往尊孫武而輕吳起,恰是不單愛才,又要重德。」
「縱觀千年的統軍征戰經驗, 軍界公認仁、信、智、勇、嚴兼備, 方具名將之風。」
「我華夏雖有「謀大事者不拘小節」的辯辭,但「孝」、「德」從不屬「小節」,這也是共識。」
「為將帥者欲服眾,仍需重個人操守,必須全方位塑造良好素質。」
「所以說,在某種程度上,吳起雖在華夏史冊上留下供後人讚嘆的武功,其為爭功利不擇手段之舉,卻應視為古代兵家遺產中的糟粕。」
「當然,這只是我的看法,不足一提罷了。」
房玄嶺搖了搖頭,繼續做自己的事情去了。
…………
另外一片時空,大宋的王安石看到吳起的盤點視頻,和房玄齡觀點就不一樣了。
「此人可謂是人雄。」
「雖然有些方面不妥,但從全局來說,他是成功的。」
「他的理論,他的思想,也是值得我們這些後人學習的。」
「不應該對吳起有這麼大的偏見才對。」
…………
吳起有多厲害?
公元前四百零九年,吳起率軍攻占秦國的河西地區,並就地設立西河郡,吳起擔任西河郡守。
期間,吳起改革魏國兵制,創立魏武卒。
規定凡是能夠身穿全副甲冑,執十二石之弩,背負箭矢五十,荷戈帶劍,攜三日口糧,半日內跑完百里者,即可入選魏武卒。
這麼苛刻的條件選出的都是萬里挑一的人才,那麼魏武卒的待遇自然也不同於一般士卒,一旦入選,全家免除賦稅,還可以分到房屋和田地,所以,但凡有能力的人都想加入魏武卒。
魏武卒經過吳起的嚴格訓練,成為魏國的精銳之師,在吳起擔任西河郡守期間,大小征戰七十六回,大勝六十四回,其餘不分勝負。
吳起帶兵特別善於激勵先進,鼓舞士氣。
每次取勝召開慶功宴時,吳起就安排功勞最大的人坐在前排,吃牛肉羊肉,用銀質餐具,越往後食物和餐具就越差。
陣亡士兵的家裡,每年都會派人去慰問,如此這般,魏國的士兵都是卯足了勁,上了戰場就拼命,爭著立功。
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秦軍集結五十萬軍隊,誓要奪回河西之地。
秦軍來襲的消息傳來,魏國士兵沒等下令就已經穿好甲冑,要求出戰,吳起挑選了五萬精兵迎戰。
在交戰的前夕,吳起召集隊伍說:「如果車兵不能繳獲戰車,騎兵不能繳獲戰馬,步兵不能抓到俘虜,那麼就不能算是立功。」
魏軍士氣高昂,結果,魏國竟然以五萬的兵力擊敗了秦軍的五十萬人。
對於陰晉之戰數據的真實性還得保持懷疑態度。
因為秦國在當時能不能集結五十萬軍隊?
要知道長平之戰,秦趙雙方幾乎打光了老本,才勉強達到五十萬,陰晉之戰發生在公元前三百八十九年,秦國變法還未開始,國力也遠不能和長平之戰時相比,所以,五十萬秦軍有可能是記載錯誤或者是虛張聲勢的結果。
不論數據真假,陰晉之戰都足以證明吳起的軍事才能。
…………
「說的不錯,吳起此人,差點將我大秦軍隊全軍覆滅。」
「此人,實在是厲害。」
始皇帝嬴政也忍不住稱讚吳起。
要知道在戰國時期,秦國的實力可不弱。
秦軍的戰鬥力也不弱。
吳起能打敗秦軍,創下如此戰績,也是非常成功的。
…………
「吳起?在咱看來,算是戰國的一代天驕。」
「用兵之神,各種兵法謀略,也是當時的頂尖水平。」
「吳起是一名出色的軍事家啊!」
「不過可惜,光芒太盛必遭小人覬覦,魏國大夫王錯便向魏武侯進讒言,引得魏武侯猜忌吳起,便將吳起召回,不久之後,吳起被迫逃離魏國,投奔楚國,為魏國軍力衰弱埋下隱患。」
「魏國也算是自己作的吧。」
「有的時候,人真的不能太優秀,否則容易被人嫉妒。」
「了卻君王天下事,卻不能為吳起贏得生前身後名,這是吳起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戰國,戰國……」
洪武大帝朱元璋喝了一杯美酒,感慨道。
…………
吳起的一生,概括下來就是:大榮大辱、大無大有、大起大落。
戰國時期數得上名字的學派,他一個人就占了三家——儒、兵、法。
論儒家,他的老師是曾子——地位不亞於孔孟的存在,也算是一代宗師。
論兵家,吳起一生大戰七十六次,無一敗績,還差點把秦國滅了國,春秋戰國時代唯一可與他比肩的,只有後來的戰神白起。
論法家,吳起在華夏法學歷史上的地位,完全可以和李悝、商鞅、韓非子等大佬相提並論。
之所以說吳起是大榮大辱,是因為吳起的一生背負了太多的非議和誤解。
而究其根由,很可能和他當初在魯國的經歷有關。
吳起出生在衛國的一個富裕家庭中,家境富而不貴,有錢沒門路。
論出身吳起遠不如作為皇帝外甥的梅長蘇。
但這樣的家庭,讓他有機會得到比平民子弟更好的學習環境,同時天天看著父母操持家業,耳濡目染之間,他也更能理解,個人奮鬥所需的是堅韌。
這種精神品質,在吳起追求人生大道的路上,是很有幫助的。
但是這種家庭出身的孩子,對比那些貴族高幹子弟,用後世影視劇里的話說,就是天然缺乏政治資源,也就是人脈。
此外,他們對於「權力」「權謀」的理解,對比貴族子弟,首先就輸在了起跑線上。
這個問題的存在,很可能就決定了吳起後來的結局。
衛國是殷商後裔,民風富有商業精神,老百姓腦子普遍比較活泛,國家也很富裕,所以比較容易出人才。
但是從政治上來看,這個國家不過就是一個上層早已糜爛不堪的小國,階層固化,統治者毫無進取之心,在「國際」上毫無影響力,根本無法給人才提供發展空間。
以吳起的出身,在這種環境下要想做官肯定是門都沒有。
可少年的吳起,卻不甘心做個富家翁,而是立志要從政。
在求官的過程中,吳起花光了家裡的錢,結果一無所獲,有一次還遭遇了「校園暴力」,被十幾個惡少同學給堵在了半道上。
這種鬥毆是最容易出人命的,吳起手上出了人命,於是他只能跑到臨近的魯國。
這次逃亡,卻意外地讓吳起因禍得福,他先是拜在了曾子門下為徒,後來又娶了齊國大夫田和的女兒為妻。
曾子是儒家大師,而儒家對道德又非常嚴苛,僅從這點上說,我們就可以相信,吳起在衛國時根本不會有那些傳說中的道德污點。
結果好景不長,吳起很快就和自己的老師鬧翻了,從後面他在兵家和法家上的造詣看,鬧翻的根本原因很可能是學術分歧。
但曾子給出的理由是,吳起母親死了卻不回去奔喪。
吳起是因為殺了人跑出來的,他能回得去嗎?
吳起在魯國又待了些日子後,齊國大軍準備打魯國。
當時,魯國的情況其實比衛國好不到哪兒去,都是人畜無害的小國,內部也都談不上政治清明。
而齊國在當時是超級大國,所以這場戰爭對魯國來說是滅頂之災。
對於腐爛、僵化的系統而言,危機是唯一可能讓他們回歸正常的東西。
那些靠裙帶關係上來的貴族子弟,誰也不願意去領兵抵抗,因為他們承擔不起戰敗的責任。
這就給了吳起機會,讓他成了魯國的領軍大將。
由此我們也可以明白「草根逆襲」究竟有多不易,吳起最多只能算是准草根。
你的本事必須遠遠超乎常人,而你的機會,很可能是那些肉食者碰都不願意碰的「垃圾股」。
而即便如此,你也僅僅是「可能」成功而已——所以千萬不要把那些勵志雞湯太當回事。
吳起率領兩萬軍隊,奇蹟般地打敗了齊國的八萬大軍,一時間聲名大振。
結果等待他的不是獎賞,而是魯國上層對他的集體批判,而這些批判,無一例外都是在拿道德說事。
這公平嗎?
一點都不公平。
打了勝仗沒有獎賞,反而有懲罰。
從古至今,國家也好,家庭也好,都始終應該秉承一個處世鐵則,就是德需自律,而不能律人。
因為道德這個東西根本無法量化,甚至無法得出統一的結論,後世出現的種種關於道德的爭論就該清楚。
反過來說,拿道德說事,就很可能怎麼說都有理。
只拿道德說事,往往意味著在實際利益或是法律層面,對方根本挑不出毛病,而這還沒考慮造謠的可能性。
最有意思的是,所有關於吳起道德污點的記載都來自魯國。
那問題就來了,吳起先前在衛國好好的,在魏國、楚國也沒什麼醜聞,可偏偏在你魯國這個君子之國,就完全是個「人渣」,這符合邏輯嗎?
根本不符合。
如果你所在的地方,內部道德流氓橫行,高層成天務虛不務實,那麼這樣的地方,只要不愁吃飯,不留也罷。
華夏兒女在為人處世上,也要儘量避免形成過分的道德「潔癖」。
對於領導者來說,如果你身邊有人用和業務無關的私德問題來向你「控訴」他人時,你首先需要警惕的不是被舉報者,而恰恰是這個舉報人。
吳起一氣之下去了魏國。
那時候,人們從一個國家轉到另一個國家,本質上和跳槽的性質差不多,更別說吳起就是平民,和國君連親戚都算不上。
當時魏國的國君正是一代雄主魏文侯。
吳起在魏文侯麾下,先是做了河西郡太守,
光靠十萬魏軍,就把當時尚有二十萬軍隊的秦國折騰得奄奄一息,差一點就宣告破產。
後來吳起做了魏國上將軍,對魏國軍隊進行了徹底的改革,建立了華夏最早的職業化軍隊魏武卒。
後世,同樣職業化的斯巴達勇士,真正能打仗的其實也就萬數來號人,而吳起組建的魏武卒一共是五萬人,他們大戰七十二,全勝六十四,其餘以平局告終。
吳起還寫了實際價值超過《孫子兵法》的《吳起兵法》。
《吳起兵法》裡面主要講的不是什麼哲學思想,也不是計謀技巧,而是軍隊的制度建設和保障。
任何競爭,歸根到底都是實力的比拼,魏國是當時的超級大國,體量和實力都已經足夠大了,這時候,最重要的是如何保證自己不出錯,只要不出錯,那麼你就可以靠實力優勢壓垮一切競爭者。
看看《吳起兵法》,或許會比看看隨處可見的《孫子兵法》更有現實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