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秦始皇一統天下的保障,名帥王翦
2023-10-22 09:25:23 作者: 孤單心碎李
「說的不錯。」
「無論是衛青還是霍去病,他們都是朕的大漢的瑰寶,朕的大漢不能離開他們兩任何一個人。」
「他們對於朕的意義,對於大漢的意義,是無與倫比的。」
「朕很自豪,朕的手中能有這樣兩名虎將!」
漢武帝意氣風發。
他意氣風發的底氣, 正是由衛青霍去病這樣的優秀的人才帶來的。
有了他們的兜底,大漢軍隊可以戰無不勝攻無不取。
這對有著雄圖大略的漢武帝來說是有很重要的意義的。
…………
衛青最為厲害的地方,就在於他幾乎能適應任何情況任何地方。
在保證自己立於不敗之地的前提下,尋找對方的弱點,既不冒進又不死守,這種帥才能最大程度的發揮士兵的數量優勢,最大程度的掩蓋單兵戰鬥力的劣勢。
如果霍去病和衛青是對立面,那麼衛青勝算肯定會大一些。
為什麼這麼說?
是霍去病不厲害?
根本不是。
其中最主要的是, 衛青他對霍去病太了解了。
作為霍去病的舅舅, 霍去病可以說是衛青一手帶出來的。
衛青極為喜愛霍去病這個外甥,因此教會了他很多東西。
霍去病會的,衛青都會。
只是這方面可能沒有霍去病做的那麼極致。
而衛青會的某些東西,霍去病還來不及學。
畢竟霍去病太年輕。
霍去病這種天才,是敢於冒最大的險,奪最大的戰果。
也就是所謂的風險越大,收益越大。
霍去病初出茅廬之時,舅舅衛青已經為他取得了武帝和軍方的絕對信任。
因此,漢武帝把他視作衛青之後,大漢全面反擊匈奴的希望。
漢武帝看到了霍去病的特點,也看到了霍去病的個人能力。
所以給霍去病的戰馬士兵全部都是頂配,戰場是最適合他馳騁的廣袤草原,他也不用像衛青一樣花時間從社會底層一步一步往上爬。
在這一點上,霍去病的起點是比衛青高了太多太多的。
一方面衛青願意謙讓軍功,樂意見到自己這個外甥展露鋒芒。
另一方面霍去病本人的能力出類拔萃,給衛青長臉, 各方面有利條件剛好在最合適的時間匯聚到了一個最恰當的人身上, 促成了霍去病的不世之功。
霍去病就像一個上天派來的戰神,因為只給了他二十多年的時間,所以再不忍為他添設阻礙,一切前提條件水到渠成,只為了他能夠全力的發揮。
而衛青這種的統帥,放在華夏古代任何時期,都可以算是第一檔的名將。
放在戰國時期,他就是白起王翦一類強大的統帥。
放在楚漢,他就是兵仙韓信這等級別的人才。
放在唐朝,他就是大唐軍神李靖一般的強者。
放在元末明初,他就等於同徐達常遇春。
更加難能可貴的是,衛青除了軍事成就和霍去病並駕齊驅,還有極其清醒的政治頭腦。
古代能得善終的名將屈指可數,所謂自古名將如美人,不許人間見白頭。
強大如殺神白起、兵仙韓信,最終都落得兔死狗烹的下場。
而衛青在漢武帝這樣一個雄才大略的帝王手下,官至大將軍、大司馬。
而且娶了漢武帝的姐姐,自己曾經的主母平陽公主為妻,可謂權傾朝野。
這樣的人在華夏歷史上,要麼直接篡權、改朝換代,要麼被皇帝忌憚,落得個悽慘下場。
而衛青就不一樣。
他既獲得了全軍的擁戴,又得到了武帝絕對的信任。
即使是記述武帝一朝明顯偏私的太史公筆下,衛青也沒有坐實一點黑料。
這種軍事才能出眾、智商情商非常之高同時還品行端正的人,千年難遇。
以霍驃騎飛揚桀驁的性格,若不是有舅舅的庇佑,想來多半也會觸怒武帝,遇到各種阻撓。
後世普通人心中霍去病的存在感可能更高一點。
畢竟霍去病完成了封狼居胥這種傳奇的標誌性成就。
另外霍去病年少成名和英年早逝確實太具傳奇色彩,太令人惋惜了。
衛青奴隸出身,娶了自己曾經的主母平陽公主,從放羊娃一路干到漢帝國三軍主帥,可謂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
衛青的傳奇色彩不遜於霍驃騎,無奈為人過于謙虛低調,加上外戚的身份,使得他身上多少籠罩了一層陰霾。
衛青和霍去病這一對舅甥成功的。
他們兩人都是非常優秀的。
所以,對於衛青和霍去病的評價,不應該有偏向於哪一方的情況。
很多人眼裡,霍去病是天之驕子,戰爭奇才,衛青就好像不過是個軍事統帥。
雖然衛青也強,但好像沒有什麼閃光點一樣。
但這是因為年輕人的心態,年少輕狂,尤其喜歡霍去病這種龍傲天式的人物。
如同看《三國演義》一樣,好多人就喜歡曹操「寧叫我負天下人,休叫天下人負我」的霸氣。
把劉備的隱忍忠義看作是假仁假義,貶的一文不值。
這種看法是很偏頗的。
年輕人都喜歡霍去病的張揚不羈和個性十足。
而上了年紀的人,往往都佩服衛青的處世之道。
但不管怎麼說,兩人都是華夏軍事歷史上閃閃發光的明珠。
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遮擋住他們的光芒。
…………
「說的不錯。」
「對於衛青和霍去病,咱的看法是不分高低。」
「他們兩人的成就都是非常大的,不管是在大漢,還是在華夏,他們的才能都是非常頂尖的。」
「衛青這個人,咱很欣賞他。」
「雖然衛青後來之所以能夠發跡是和自己的姐姐衛子夫有關,因為衛子夫被漢武帝看重了,很多人衛青憑藉著自己的姐姐平步青雲,但是不過衛青並不是一般的紈絝子弟,而是有真才實學的。」
「他靠自己的能力一步步走上大漢的頂尖殿堂,是有原因的。」
「霍去病是大漢鋒利的尖刀,而衛青就是大漢那一堵無法突破的城牆。」
「有衛青這樣的人才兜底,漢武帝怎麼能不心安啊!」
洪武大帝朱元璋作為武皇帝。
他非常明白霍去病和衛青各自的特點。
一個擅長閃電戰,一個擅長穩重戰。
你要說誰比誰強?
這真是無法比較。
…………
鑑於衛青的表現,以及他的戰績。
他是配得上華夏十大名帥這個榜單的。
現在賜下衛青的獎勵。
返青丹一枚。
替身符一枚。
壽元丹一顆。
接下來,將揭曉下一位名帥,敬請期待。
…………
「衛青還真是一位傳奇的人物。」
「是啊,從奴隸出身,都能如此傳奇,我們這些人,好歹還有些家底,為何干不出一番事業來?」
「我們?沒那個天賦。」
「也對,衛青的軍事天賦可不是蓋的啊,我們拿什麼比。」
「也不知道接下來登場的會是誰。」
「誰知道呢,反正不是咱們。」
…………
在眾人的討論下,投影一陣變動。
而後,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的廝殺聲響徹大地。
天空出現了一片戰場。
大地之上一片狼藉。
到處都是屍體。
戰場之上魚龍混雜,各方勢力混戰在一起。
戰況之激烈,無法用言語形容。
而後,又是一首熟悉的出場詩:
少李輕兵去不回,荊人勝氣鼓如雷。
將軍料敵元非怯,能使君王促駕來。
盤點華夏十大名帥。
上榜人物——王翦。
所屬朝代——大秦。
…………
「王翦?」
「終於來了!」
始皇帝嬴政的表情略微高興。
畢竟輪到自己的手下上榜,心情肯定是不一樣的。
「王翦為我大秦立下了汗馬功勞,他的戰功,應該公開於世。」
「他的名字,也應該響徹大地。」
…………
提到王翦,就不得不提到他生存的大環境。
戰國到天下統一。
這是一個無比混亂的時期。
也是非常艱難的時期。
春秋戰國,是華夏歷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時期。
公元前七百八十一年,周幽王繼位,任用好利的虢石父執政,朝政腐敗,國人怨聲四起。
周幽王三年,伐六濟之戎失敗,同時天災頻發,周朝統治內外交困。
周幽王廢皇后申侯之女及太子宜臼,改美人褒姒為後,其子伯服為太子。
宜臼逃奔申國,申侯聯合繒國與犬戎進攻周幽王,周幽王最終被殺死。
公元前七百七十一年,西周覆亡。
春秋初期,大大小小的諸侯國竟有一百七十多個。
主要的國家有齊、晉、楚、秦、魯、宋、衛、燕、陳、曹、蔡、鄭、吳、越等十數國。
這麼多國家,這麼多實力,自然就會爆發很多的衝突。
可想當時有多亂。
到了春秋後期,很多小國被滅掉,幾個大國逐漸崛起。
晉國本來就地盤大,吞併了周天子附近的小國,順便把周天子也納入勢力範圍,挾天子以令諸侯,成為了最早的霸主。
秦國悶聲發財,打敗了西戎,鞏固疆域後也吞併了一些小國。
齊國對山東境內的小國進行了整合,然後一直和魯國較勁兒。
楚國默默將周邊姬姓小國全部滅掉,成為了南方的超級大國。
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一舉奠定了「春秋五霸」。
經過春秋時期的無數次兼併戰爭,諸侯國的數量大大減少。
到戰國時期,實力最強的七個諸侯國分別為秦、齊、楚、燕、韓、趙、魏。
這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戰國初期,晉國的趙氏聯合韓氏﹑魏氏滅掉了智氏,三家分晉。
在這種混亂的情況下,有一位雄才大略的人,也就是千古一帝秦始皇,他想要天下統一,結束這番混亂的局面。
而天下統一,就必須先要滅掉六國。
有了這種期待,也就有了王翦表現自己的舞台。
說到王翦,人們的讚美之詞就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秦始皇統一六國有著很多的功臣,他們的功勞是人們無法磨滅的,在這所有的人當中,王翦的功勞無疑是非常巨大的,始皇一統六國,他的功勞至少占了三分。
杜牧說過「周有姜太公,秦有王翦」。
司馬遷說過「王氏蒙氏功為多」。
還有人認為如果沒有王翦,那秦朝的大一統事業也不會這麼快成功,可以說王翦的功績就是大秦統一的基礎。
那王翦究竟是做了什麼,被秦始皇這麼賞識。
首先,王翦能成為戰國著名的軍事家,與他的學習和教育是分不開的。
年少時期,王翦就對軍事十分感興趣,於是熟讀兵書,奮力學習,終於在軍事上頗有心得。
而後經人舉薦,王翦來到了嬴政身邊任職。
秦國吞併六國正值用人之際,王翦就有了真正的用武之地。
在六國裡面,除了韓國以外,其他五國的滅亡幾乎都與王翦有關係。
這點還不能看出王翦的厲害之處嗎?
王翦出生將門,將門出生的王翦自幼受到周圍環境的廣泛影響。
除了周邊整天舉刀弄槍的士兵,王翦還有一個別人所不具有的天生才能——力氣很大。
王翦在十歲的時候,就可以開七十斤大弓,對於普通人而言,別說七十斤,五十斤的大弓都夠嗆。
雖然在華夏古代這個力氣並非驚人,可是對於十歲的兒童而言,王翦絕對是個人才。
時間一天天過去,王翦的才能越發顯露出來。
早期的家庭環境和身邊環境加上個人的才質突出,王翦很快成了秦國的著名將領,其軍事思想和他的性格決定了他必定是個優秀的將帥。
在范雎等一干猛人主政之時,王翦一個武將,卻能得到他們的尊重,不敢輕漫於他,除了是王翦是武將之外,更多的還是由於王翦本人靈活的處事方式,為人不張狂,不喜歡與人為惡。
簡單點說就是王翦這人很低調,非常非常的低調,再直白點就是王翦明白政治是怎麼一回事。
這也是為什麼王翦能夠功成名就,全身而退的原因。
作為這樣的一個低調有才能的將領,想不出人頭地,那完全沒道理了。
除了自身很優秀,王翦還很會培養接班人,其中培養的最出色的一位就是自己的親兒子王賁。
王賁雖然在很多地方不如老爹王翦,可是卻也繼承了很多的優點,父親有的他都有,父親沒有的優點他也沒有。
當初這父子倆攜手並進,共同在打架鬥毆方面頗有建樹,一般人跟他父子倆打,基本上都是越是信心滿滿的來,越是失望的去。
鼻青臉腫就不說啥了,命丟了也就是個家常便飯。
由於吃飯的傢伙就是砍人頭得來的,王翦和王賁對血是天生的喜愛,雖然戰場上打的凶,但是他並不喜歡濫殺無辜,這比之前的那位白兄弟好了太多。
王翦靠著戰場看人頭,不斷在軍中和朝堂上樹立威信,他的成績也逐漸被始皇帝嬴政所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