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功高蓋主?功臣被殺是有原因的
2023-10-22 09:25:23 作者: 孤單心碎李
劉邦能夠打敗項羽,一路高歌,最終建立漢朝,有一個人是不得不提的,那就是韓信。
韓信這個人也挺可憐,擁有一身軍事才華,卻遲遲沒被伯樂發現, 直到蕭何發現了他,他才有了展示本領的機會,最終被提拔為了大將軍。
按道理來說,像韓信這樣數一數二的大功臣,為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應該會被劉邦愛戴的才對!
可為什麼劉邦建立漢朝後想方設法的想把韓信殺死呢?
韓信被殺,很多人都為他不值。
還有很多人為他打抱不平,覺得劉邦實在是個小人。
劉邦作為華夏封建社會早期的開國皇帝,開了一個殺功臣的壞頭, 使得後世所有朝代,在開國之初,是血淋淋的充滿陰霾之氣。
不過說起來,韓信雖然值得同情,他本人也有極大的責任。
無可否認,韓信是一個軍事上的天才,不過,也是一個政治上的糊塗蟲。
說韓信是軍事上的天才,那不用多講。
背水一戰、暗渡陳倉、四面楚歌,這些計謀的使用,已經充分表明,他在那時候的軍事思想是處於領先水平的。
那時候處於領先水平的軍事思想是什麼?
是在勇力、紀律要求的基礎上,對詭道的採用。
是傳統的軍事思想是對勇力和紀律的要求。
孫武為什麼要冒著那麼大的風險,砍吳王的兩個妃子?就是要求軍隊必須要有紀律。
項羽採用破釜沉舟,置之死地而後生,就是對勇力的要求。
韓信的軍事思想, 是在這個基礎上的一種發展。
背水一戰是要求勇力, 但暗渡陳倉、四面楚歌則是詭道。
所以韓信最終能夠以詭道打敗只講勇和力的項羽。
但說到政治上, 韓信則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糊塗蟲!
比如攻打齊王的時候,本來劉邦已經派酈食其去說服了齊王歸降。
韓信正確的做法應該是,別人已經勸人投降了,這個功勞就讓給別人算了。
可韓信他不,他一定要爭,帶著軍隊去攻。
結果,等齊王烹殺了酈食其。
他這件事,既得罪了所有的大臣,也惹得劉邦不高興,他自己也沒增加多少功勞,幾處不討好。
等拿下齊地後,韓信又立刻要求劉邦封他為齊王。
韓信就這麼等不及!
等不及也罷了,誰知道他的時機也不恰當。
因為那時候,劉邦正處在危難時期,正需要他出力呢。
他這樣做,不明顯是要挾劉邦嗎?
意思就是你得給我封賞,我才會幫你打仗。
本來劉邦就已經不高興,又被韓信這麼一搞,你說劉邦心裡怎麼過得去?
幸虧張良在旁邊提醒劉邦忍住。
否則的話,劉邦可能當場就和他翻臉了,結果一定是兩敗俱傷。
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把他從齊王改為楚王,韓信就應該看出劉邦對他不放心。
事實也是這樣,韓信的性格決定了他不會像李靖那樣無欲無求。
韓信真要聰明懂政治的話,就不應該死死盯著兵權不放。
雖不至於像張良那樣要求歸隱,至少在交兵權上表個態。
表個態,也能讓劉邦滿意。
可是他沒有。
他始終沒有。
後來異姓諸侯造反。
韓王信造反,彭越造反,英布造反。
這個過程中,他並沒有反,但他一直和彭越英布等人眉來眼去,舉棋不定。
如果韓信在政治上是成熟的,那麼他必須要有一個明確的抉擇。
要麼始終忠於劉邦,向劉邦坦露心聲,永遠不會背叛。
要麼就下定決心,打心裡堅定自己的想法,和彭越、英布一起造反。
千萬不能猶豫不決,彷徨觀瞻。
彷徨觀瞻的結果,就是等著劉邦一個一個的收拾他們。
還有,當韓信被貶為淮陰侯的時候,他就應該吸取教訓了。
他就應該明白,劉邦已經對他非常不滿意了。
但他依然沒有吸取任何教訓,既不表忠,也不造反。
那結果不就是尋死嗎?
華夏封建古時社會是一個集權社會。
天下只有一個皇帝,只有一個主人。
如果你當不了皇帝的時候,你就只能當一個忠誠的大臣。
當你想當皇帝的時候,你就要有當皇帝的規劃、膽識和眼光。
韓信什麼也看不清楚,連蕭何和呂后是什麼樣的人,他也看不清楚。
所以最終被蕭何與呂后騙去,砍了腦袋。
在華夏曆朝歷代都有一個奇怪的現象。
那就是很多開國皇帝都會想盡辦法把他身邊的開國功臣都殺掉。
這無非就是兔死狗烹,鳥盡弓藏的道理。
開國皇帝都擔心這些功臣功高蓋主,威脅到自己的地位,出於安全起見,還是背負罵名,把他們都殺掉的好。
例如朱元璋當上皇帝後,大殺特殺,很多征戰時期鞍前馬後的將領都被殺掉了。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這些開國皇帝狠心,的確有很多人仗著自己是功臣,和皇帝關係好,就以為自己資格高,在皇宮裡也就肆無忌憚了。
但畢竟君主有別,建國後不比征戰時,該尊重的人還是要尊重,該收斂的還是要收斂。
比如李世民。
尉遲恭是李世民身邊的大紅人,為李世民出了很多力,在李世民當上皇帝後,尉遲恭也是相當高興的,畢竟自己的地位也可以跟著提升嘛!
但有一次尉遲恭竟然在皇宴上打了一位皇家貴族,就是城王李道宗。
這讓李道宗很沒面子,也讓李世民很難堪。
此時的李世民便體會到了劉邦為什麼要殺韓信,但李世民還是忍住了。
因為李世民了解蔚遲恭只是一個無腦的武夫,並沒有其他太多的心思。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李世民真是一個開明的君主啊,碰上其他脾氣不好的皇帝早就要殺他了。
為了告誡尉遲公,李世民找了一個機會單獨把尉遲公叫到了自己身邊,給他講了一下韓信被殺的故事。
尉遲公雖然是一個武夫,但韓信因何被殺,他也是有所了解的。
他立刻就給李世明認了錯,說自己沒有想那麼多,但是以後一定會注意的。
李世民也就沒有再說什麼了。
想必此時的尉遲恭也是很感激李世民吧,畢竟沒有幾個皇帝能夠這樣指出臣子的錯誤的。
而韓信被殺不僅僅是在劉邦建立漢朝後自認為自己功高蓋主,無所顧忌的後果。
還在劉邦與項羽爭鬥的時候,劉邦就已經起了對韓信的殺心。
有一次韓信在追擊項羽的時候,眼看著就把項羽給追上了,但韓信卻突然下令讓軍隊原地待命。
劉邦很是著急,便問蕭何,蕭何了解韓信為人,知道他這是在討封,便提示劉邦該給韓信封王了,劉邦聽後很是生氣,韓信這不是在威脅我嗎?
但也無奈的很,便封韓信為王,而且還給了他「五不死」的承諾,韓信被封王后,這時才下令讓軍隊乘勝追擊。
換做是誰,誰也忍不了這樣的臣子。
所以說,韓信被殺也是必然的。
…………
「仙人盤點韓信,究竟是為了什麼?」
「如果韓信得到了獎勵,朕想要殺他,豈不是很困難。」
「而且現在韓信已經知道朕將來會殺他了,如果他提前造反怎麼辦?」
劉邦將手中的酒杯甩飛,有些鬱悶。
劇透。
韓信被劇透,那他會怎麼做?
「不過說的也不錯,如果韓信真心忠於朕,而且像李靖那樣,不貪戀權力,朕會殺他?」
「肯定是不可能的!」
「李靖建功立業之後,主動提出退隱江湖,功成身退的口號,這讓李世民很放心啊。」
「都說朕是小人?」
「呵呵……那是他們不是皇帝,如果他們和朕一樣,手底下有一個大臣如此貪戀權力,還很有聲望,他們怕不怕?」
「如果韓信造反,肯定會有很多人響應他,那朕的大漢不就是亂了?」
「只希望仙人不要賜下超乎朕能力的獎勵,如果是那樣,朕拿韓信可就是一點辦法都沒有了。」
劉邦想了想,又喃喃自語道:「不對話說回來,如果韓信通過盤點視頻,能認清自己的定位,忠於朕,不貪戀權力,朕也不會殺他。」
「就看他怎麼選擇了。」
「如果他執迷不悟的話,就休怪朕不客氣了。」
…………
大漢的同一片天空,另外一個角落。
韓信看著天穹之上的投影,一臉的無奈。
「呂后和蕭何要殺我?為什麼呢?」
「蕭何以前如此推薦我,為何會想要殺我呢?」
「呂后看上去如此優雅,也要殺我?」
「難道最毒婦人心說的是真的?」
「再說了,論功行賞不是很正常的嗎?」
「沒有獎賞,將士哪裡有動力打勝仗?」
「看看漢武帝怎麼做的,霍去病打了那麼多勝仗,拿了多少獎勵。」
韓信很不明白。
在他看來,自己能打勝仗,要點獎賞,不是很正常的嗎?
為什麼要殺他呢?
為什麼呢?
「呵呵……枉我韓信一生為了大漢,立下了汗馬功勞,幫助陛下戰勝項羽,贏下楚漢之爭,可沒想到自己卻落得個被殺的下場。」
「哎……我韓信的未來究竟應該何去何從?」
「是應該主動上交兵權,然後表態甘作陛下的臣子。」
「還是乾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反了得了。」
…………
「呵呵,在咱看來,韓信這等威脅,是不能存在的。」
「固然韓信為劉邦立下了很多功勞,可是這又怎麼樣呢?」
「皇帝終究是皇帝,臣子終究是臣子,韓信沒有弄清楚自己的位置,肯定會被殺的。」
「像韓信這等貪戀兵權的人,哪個皇帝不怕?」
「至於是韓信在咱老朱手中,肯定是不能讓他活著的。」
洪武大帝朱元璋一點都不為韓信感到惋惜。
正如他說的那樣。
韓信如果生在大明。
他不會有絲毫的留情。
因為他是華夏歷史上一個非常有個性和特點的人物。
他既有海納百川的胸襟肚量,能把天下英豪收為己用,頗有明君氣象。
但另一方面他又顯得兇狠暴戾,開國之後,曾經跟隨他鞍前馬後效力疆場的功臣宿將,幾乎被他屠戮一空。
華夏古代皇帝中,有很多人有過屠戮功臣的經歷,但像明朝這樣規模之大、涉及人數之多、持續時間之長,確實非常罕見。
洪武八年三月,朱元璋下旨賜死德慶侯廖永忠,以此為肇始,一直持續到他去世,明朝第一批開國宿將幾乎在一輪又一輪的大清洗中屠戮殆盡。
人們印象中凡是能叫得上名字的明朝開國大將,除了早死的徐達、常遇春、鄧愈等人少數幾個,其他絕大部分都身敗名裂。
到明朝第二個建文帝登基時,明朝第一批開國功臣六公二十八侯,倖存者只有郭英、耿炳文等寥寥數人。
朱元璋到底為什麼要對功臣們下此毒手?
多年以來一直流傳一個說法,認為是朱元璋小肚雞腸,滿腹猜忌,生怕手握兵權的功臣大將們起兵造反,篡奪皇權。
這種說法可能存在,但不完全對。
明朝開國之初,朱元璋就對軍隊管理體系進行了大刀闊斧的革新。
朱元璋不僅設立五軍都督府制度,軍隊彼此相互節制互不統屬,兵部擁有調兵權而無統兵權,五軍都督府調有統兵權而無調兵權,大明兵權都控制在皇帝一人之手。
沒有朱元璋的兵符與聖旨,任何一個武將或者五軍都督府、兵部,都別想調動一兵一卒,想起兵造反純屬痴人說夢。
因此因為功高蓋主殺了功臣的說法太過片面。
事實上,在洪武二十一年六月,六十歲的朱元璋對全國各地武將下達一部詔令合集《武臣大誥》。
這部《武臣大誥》非常奇特,完全不是像朝廷公文一樣文縐縐的,而是通篇都是沒有經過任何潤色的口語大白話,明白淺顯,通俗易懂。
因為朱元璋擔心武將們文化水平低看不懂,起不到宣傳警示作用,故此他才會別出心裁。
意思就是咱這般直直地說著,大的小的都要知道,賢的愚的都要省得。
你們都給咱聽好了。
朱元璋在《武臣大誥》中,詳細列舉了各地武將三十二人的違法犯罪之舉。
其中既有常遇春之子鄭國公常茂這樣的高級將領,也有地方衛所的百戶千戶等基層軍官。
犯罪行為既有干擾地方政務等大局問題,也有苛待、殘害軍卒等細節,還有貪墨軍餉軍糧等經濟問題,還有搶占民女等作風問題,無所不包。
從中可以看出,明朝開國初期,功臣武將們倚仗權勢為非作歹、踐踏國家法紀的情況已經非常普遍和嚴重,簡直到了駭人聽聞的地步。
永嘉侯朱亮祖接受地方豪紳的重賄,光天化日沖入番禺縣大牢放走人犯,鞭打知縣。
常遇春之子常茂,「貪財殺降」。
以及醉酒後殺傷前來歸降的北元武將,幾乎激起大變引發戰爭。
其他各種不法行為如「肆貪害民」「冒支官銀」「私役軍卒」「強暴軍卒眷屬」等等,都已經到了觸目驚心、危及明朝統治的地步。
使得大明軍隊戰鬥力嚴重下降,將士離心,民怨沸騰。
朱元璋在前言中說:「我每日早朝晚朝,說了無限的勸誡言語」。
「我這般年紀大了,說得口乾了,氣不相接,也說他不醒」。
可軍官們依舊利慾薰心,置若罔聞。
朱元璋說:「我許大年紀,見了多,擺布發落了多,自小受了苦多,軍馬中我曾做軍來,與軍同受苦來,這等艱難備細知道」。
他出身貧苦農民,從最下層的普通紅巾軍小兵一步步奮鬥成皇帝,底層軍民的痛苦辛酸生活他感同身受,故此才會再三勸誡功臣大將們體恤民情,愛護士卒,遵規守紀。
苦口婆心之態,令人落淚。
可惜他的一番苦心並未能喚醒這些執迷不悟的功臣武將們。
朱元璋迫不得已才會凶相畢露,大開殺戒。
故此朱元璋才會對功臣大將們下此重手,實際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看看《武臣大誥》中那些底層軍民飽受摧殘的斑斑血痕,令人心酸落淚,就會理解朱元璋的一番苦心。
為自己的子孫掃清障礙是一方面,但是如果功臣們沒有自己的原因的話,朱元璋有什麼理由能隨便殘殺他們呢。
正是因為他們有了像韓信一樣,有讓皇帝必須殺他們的理由,他們才會被殺。
而不是用一句所謂的功高蓋主,害怕功臣危級天下江山來替代。
韓信,也是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