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8章 四家諸侯聯兵,對抗蕭雲
2023-10-14 20:43:49 作者: 譽千山
「荀彧,早有破敵妙計。」
一言,賈詡和魯肅更是沉默了。
蕭雲淡然而語:「文若行事穩重,更不會行無把握之事。」
「一旦中原有任何風吹草動,危及我等,他早便通知於我。」
「既然沒有,那便說明一件事——」
「長安,並無危險!」
「三位,請回吧。」
魯肅,賈詡,郭嘉三人心裡一顫。
蕭雲,他對下屬,是何等信任?
再者,荀彧之才,他們也都是見過的。
或許,真如蕭雲所說。
長安無消息,就等於, 歸途沒有任何危險!
「喏。」
三人拱手退下。
帳中,蕭雲緩緩閉上了眼眸。
「文若。」
「且讓我看看,你到底有什麼好辦法,應對這數十萬聯軍!」
他深曉歷史,更知荀彧有多厲害。
在這種情況下,荀彧若來信,才會代表情況相當危急。
若他不來信,反倒證明……一切,都在荀彧的掌控之中。
「文若,且讓我看看,你究竟要如何應對這數十萬聯盟大軍!」
……
長安。
府邸里。
「報,探得袁紹,劉表,袁耀等諸侯出兵共計不下三十萬,他們拿下了函谷關,另出數萬精銳,包圍長安……」
「說是,奉天子詔,擒拿蕭雲!」
案台一側,荀彧閉眸聽著,不做言語。
自從討賊檄文發布開始,他始終都在留意著各地諸侯的動向。
一舉一動,盡在他的掌握之中!
即便情況看似危急,他卻始終沒有通知蕭雲。
為何?
此消息一旦傳開,蕭雲內部必定軍心動搖!
再者。
眼下,所有一切,都在他的意料之中 。
眾諸侯再度聯盟?
看似恐怖如斯,實則卻是可笑無比。
將士猶豫著,說道:「令君,倘若再如此下去,只怕,蕭司空回不來了。」
荀彧思索良久,睜開眼眸:「你先退下吧,我自有辦法。」
「喏。」
將士允諾一聲,轉身退下。
荀彧緩緩起身,一步步離開府邸。
他也該行動了!
……
片刻後。
皇宮內。
「啟稟陛下,荀彧求見。」
「宣。」
「是。」
隨後,腳步聲漸漸傳來。
荀彧步步而來,向著劉協行禮:
「臣荀彧,拜見陛下。」
劉協抬眸,望向荀彧。
他雖年幼,可看起來卻絲毫沒有稚嫩之味。
反倒更顯幾分不符合年齡的老成。
歷史裡,劉協並非是昏君,他的所作所為,都算是相當明智。
一封衣帶詔,更是讓曹操頭疼的不行。
只可惜,他遇到這個亂世,別無作為。
「令君此行,是為何事?」劉協低聲問道。
聞言,荀彧從容而言:「請問,陛下以為,司空如何?」
剎那間,劉協臉色僵住了。
他當然知道,荀彧就是蕭雲身邊的人。
這問題,幾乎讓劉協如履薄冰。
他額頭滲出汗水,稚嫩聲音響起:「司空……司空待朕甚好,更立下不世之功。」
荀彧不動聲色:「陛下以為,若司空死了,長安,又會如何?」
劉協瞳孔猛縮。
如果蕭雲死了?
此刻。
袁紹,袁耀,劉表等諸侯大軍,包圍長安!
劉表雖是漢室宗親,但他庸碌無能,更不會是袁氏對手。
一旦蕭雲身死,入長安的,必是袁紹或袁耀這兩人。
至於袁紹,當年董卓之亂,就是因為他!
因為他,大漢才會如此動亂!!
他會善待自己?不可能!
至於袁耀?其父袁術,殘暴無比!
若蕭雲當真死了……
想著,他臉色微微發白。
荀彧繼續言道:「蕭司空屠羌族,鎮我大漢國土安康,可袁紹等人,卻稱司空為國賊,更起兵三十餘萬,阻礙司空回京。」
「他們稱,自己奉詔討賊……敢問陛下,這詔,是從何而來?」
剎那間,劉協臉色大變。
奉詔討賊?
開什麼玩笑?
他現在人在長安,皇宮周圍全都是蕭雲的甲士,怎麼可能發出這麼一個詔書?
劉協明白了荀彧的意思。
他會意言道:「是……是他們偽造聖旨,意圖殘害大漢忠良。」
荀彧嘆息言道:「既然如此,陛下覺得應該如何做?」
劉協面色失意:「荀令君,朕……有的選嗎?」
一語,讓荀彧沉默數秒。
他語氣愈加凝重:「陛下,大漢動盪,眾諸侯強勢而起,各自均有稱霸之心。如今天下,唯有蕭司空,有一統之勢。」
「蕭司空待陛下, 已經是仁義至極。」
「董卓,更是前車之鑑!」
「倘若換了其他人來,陛下怎知,會不會是下一個董卓?」
劉協閉上了眼。
他明白了。
「朕,朕會下詔,令諸侯速速退軍。」
荀彧語氣更重了幾分:「諸侯已經奉矯詔圍堵司空,即便陛下下了真詔,眾諸侯,怎會輕易聽命?」
「難道,陛下心裡真的不明白,該怎麼做嗎?」
一言,再度讓 劉協噎住了。
他深吸了一口氣:
「朕……朕明白了。」
荀彧方才釋懷一笑。
他等的,就是劉協這一句話!
「臣替司空,謝過陛下。」
言罷,他一步步離開。
唯有劉協,面色失意……
與此同時。
荀彧離開了皇宮裡,立刻坐上馬車,快步前往了將軍府。
「子龍將軍,在下有一事相求……」
……
另一邊。
東郡。
「主公,袁紹,袁耀,劉表聯兵攻占函谷關,足有聯軍三十餘萬人!」
程昱拱手言道。
聞言,曹操緩緩頷首:「那,西涼和長安那邊,可有什麼動作嗎?」
程昱搖了搖頭:「平靜如初。」
「這點,倒是惹人生疑。」
說著,程昱眉頭擰緊:「袁紹等人聯軍之事,長安應該早知道才對。」
「但,他們始終都沒有任何行動……」
曹操心頭微沉。
對於蕭雲,曹操還算了解。
他手下荀彧,郭嘉,賈詡等人,哪個不是大才?
即便蕭雲人在西涼,長安里的荀彧,也絕不可能坐以待斃。
但為何……荀彧沒有任何行動?
曹操隱隱覺得情況有些不太對。
「仲康,你以為,我們該當如何?」
程昱沉思良久:「據探子消息稱,蕭雲依舊在趕赴長安,估計明日便會到達函谷關,與袁紹等人盟軍遭遇。」
「主公不妨故意延遲動兵,趁他們兩軍交戰之時抵達函谷關。」
「若蕭雲有勝勢,則助蕭雲。」
「若袁紹勝,則助袁紹。」
「若,他們始終按兵不動,則我們也故意延遲進軍速度,直到這兩家血戰為止!」
聞言,曹操思索片刻,隨後又是大笑:
「好,好計啊。」
「我既得公,又有何懼蕭雲袁紹之徒!」
……
翌日。
浩蕩四萬漢軍,抵達函谷關外較遠位置,駐營休息。
「報, 探得函谷關上將士林立,密密麻麻!」
探子半跪拱手稟告:「我們……根本無法到達長安。」
蕭雲背著手,望向遠處。
「可看見函谷關上的軍旗?」
「回稟司空,是劉和袁字,看樣子,應該是荊州劉表,冀州袁紹,以及南陽袁耀。」
聞言,蕭雲頷首。
有意思。
當初,十八路諸侯起兵討董。
如今,竟然變成這三家起兵聯盟復仇而來。
「典韋,許褚。」
「俺在!」
「俺也在!」
「隨我前往函谷關,探一下對手的底細!」
……
函谷關。
「荊州牧劉表,拜見袁公!」
「南陽袁耀,拜見堂叔!」
殿堂中。
袁紹坐在主座上。
而劉表,袁耀兩人,紛紛坐在次座。
雖然,袁紹給各諸侯發去了請帖。
但卻只有袁耀和劉表前來會盟。
並非是他們跟袁紹關係有多好。
而是,這兩家全都是蕭雲的死對頭。
袁耀,跟蕭雲有殺父之仇,不共戴天!
至於劉表?
當初,孫堅身死荊州,不就是蕭雲單人入荊州,用五百人嚇得那劉表放走了孫堅舊部嗎?
自從那一件事,劉表算是丟大了人,荊州人人一提蕭雲,就是窩火!
他們?
看似是聯盟,實則各懷心思。
「兩位能來此助我討賊,我甚感欣慰,來,喝!」
說著,袁紹舉杯慶之。
可還不等酒水喝完,忽然一個將士匆匆而來。
「報!平原縣劉備,率兩千人前來會盟。」
一言,滿座三人,紛紛眼神怪異。
連袁紹都覺得納悶。
不對啊。
他又沒給劉備發請帖,這傢伙怎麼就突然來了?
袁耀眉頭一皺:「此番,劉景升率十萬人來,我也同樣率五萬人,而袁叔父也率十餘萬人會盟,陶謙更率五萬人而來!」
「這劉備,區區兩千人,也敢來此?真是可笑!」
「叉出去!」
袁紹瞄了一眼袁耀:「耀兒啊,切不可如此。」
「當初十八路聯盟討董時,他劉備只帶著關張兩人就來了,那時的劉備,可是沒有一兵一卒啊!」
「更何況,劉關張三人,都能挫敗呂布,其實力不容小覷!」
劉表頷首,同樣附和道:「來便來了,我們當有待客之道才對。」
「再者,蕭雲大軍也快到了,其手下,可是猛將如雲啊。」
「有劉關張這三位豪傑 相助,此戰,定能勝之。」
袁耀眉頭微皺,沒再說話。
「來人,請劉備入席!」袁紹擺了擺手,看似大度無比。
全場,陶謙始終沉默無言。
他此番前來,也只是打了一個扶漢的旗幟。
片刻後。
劉備緩緩走了進來。
其身後跟著的兩位大漢,也正是關羽和張飛兩人。
「在下,平原縣劉備,攜關張兄弟,前來會盟。」
見到劉備時,袁紹面色微變。
數月前酸棗會盟時,他還身無分文,只有關張兩兄弟。
可現在,才多久的時候,非但有了個平原縣,還得兩千人跟隨……
倘若,再給他一段時間,只怕,此人定會有所起勢啊。
「玄德啊,快,快請坐。」
袁紹笑面相迎。
可劉備,不為所動。
他沉聲道:「恕備直言,此番備來此,是為奉詔討賊,而不是吃喝玩樂。」
「倘若,本次會盟,依舊如上次那般猶豫不決,備定當離去!」
袁耀惱了:「愛來不來,不來就滾,就你那兩千人,還不夠塞牙縫的。」
受到這等大辱,劉備倒是冷靜無比:「既然閣下不歡迎,備這就離去。」
言罷,他轉身便欲離開。
見狀,袁紹連忙上前:「玄德啊,你們兄弟三人,都是蓋世英雄,怎能說走就走呢?」
只要劉備不走,等到時候蕭雲真的來,他就先讓劉關張這三人出戰。
再者。
劉關張三人之勇,之前虎牢關時,袁紹就已經見過了,他也有心想把這三人收入麾下。
想著,袁紹轉頭對著那袁耀怒喝:「怎麼跟玄德說話呢?人家一片好心前來 會盟, 爾等怎能如此怠慢?」
袁耀被罵了一通,卻也不敢再反駁,只扭頭不看 他。
論輩分,他比袁紹還要小上一輩。
比起兵馬 城池,也是袁紹更多,他只能憋著。
等著,以後找到機會,他定要廢了這袁紹!
袁耀眼神中閃過一絲惡毒。
而劉表,則始終沉默無言,他的面色愈加憂慮。
大戰未開,這聯盟里就已生間隙……
此戰,他當真能報荊州之仇嗎?
這時。
袁紹連忙歡迎著劉備入座。
「玄德能來此,我甚是歡喜,別想那些不悅之事,快請入座!」
劉備這才入了座席,拱手言道:「備,謝過袁公好意。」
「只是不知,我們何時出戰,救出長安天子?」
聞言,袁紹笑了笑:「玄德莫急,某料定,過不了半日,那蕭雲定當兵臨函谷關下 !」
「屆時,我們則出軍討伐,只要蕭雲一死,我們自然會進入長安,救得天子……」
話音未落,一個將士匆匆而來:
「報!!」
「蕭雲只帶兩員將軍,於關前叫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