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我答應你
2024-01-01 11:34:42 作者: 御炎
煉鐵和鍛造是涼州新技術起源比較早的存在了,基本上劉備推動技術革新的第一批次,就是煉鐵和鍛造。
為了煉出更優秀的鋼鐵,打造更堅韌的兵器,在這方面,劉備投入的非常之巨大。
尤其是販鹽事業出現起色之後,財政寬裕了,劉備更是大把大把的往裡頭砸錢,讓匠人們有充分的餘裕可以鑽研新技術。
皇天不負苦心人,匠人們的鍛造技術和冶煉技術不斷革新,至今為止已經革新五代技術,每一代都有比較顯著的改進。
劉備帶著盧植去看鍛造所的情況的時候,就給他看了使用第五代技術冶煉出來的鋼鐵所鍛造的兵器。
「這是第五代技術打造出來的環首刀,這是第一代技術鍛造出來的環首刀,也就是我在涼州鎮守的第二年,和羌人打仗那會兒的環首刀。」
劉備拿來了兩把刀給盧植看,盧植接過兩把刀,從他這個半專業軍人的角度來看,的確能很容易地看到兩把武器的不同之處。
這個所謂的第五代技術鍛造出來的環首刀看上去和第一代區別不是很大,但是掂量著,還是能感覺到重量上略有差距,兩刀對撞,僅僅三下,第一代技術的環首刀便出現一個小豁口。
「現在軍中使用的是這個第五代技術的環首刀嗎?」
盧植一臉驚訝地丟下了那把第一代環首刀,以手撫摸著這第五代技術的環首刀,頗有些愛不釋手的感覺。
「現在軍中主要裝備的還是第三代技術的環首刀,第四代和第五代之間間隔比較短,第四代的環首刀就沒生產多少,現在正在主力生產第五代,大概還需要半年左右的時間完成更換。」
劉備笑道:「最開始想要改善兵器質量的人是我,提出一些意見的也是我,但是現在,他們自發地總結了這些鍛造技術和冶鐵技術,從源頭開始改變,已經讓兵器越發的鋒銳、有韌性。
他們雖然沒讀過什麼書,也不是什麼經典傳人,沒有很高的地位但是他們總結出來的技術能讓大漢的軍隊所向披靡,我之所以戰無不勝,他們的功勞至關重要。
沒有他們在這裡為我埋頭苦幹,日復一日地總結技術,尋求創新,我又如何能訓練軍隊取得一次又一次的勝利呢?又如何能打出這赫赫威名呢?老師,您覺得呢?」
盧植撫摸著手上的那柄精良的環首刀,感覺無話可說,只能點頭。
那確實是這個理,親眼見到之後,盧植便感覺到了工巧之術的力量所在。
如果打仗的時候一方使用這個第五代環首刀,一方只能用最原始的制式環首刀,那麼兩軍交鋒要不了多久,幾炷香的時間之後,戰場就會變成屠宰場。
兵器的優勢在搏殺的戰場上能起到多大的作用,盧植還是清楚的。
當初,他參與平叛的時候,也打過一方用環首刀、一方用木棍和竹槍的戰鬥,那幾乎是一邊倒的局面。
以專業的眼光來看待這種技術革新,盧植便能明白為什麼劉備的軍隊總是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幾乎沒有失敗過。
之後,盧植跟著劉備參觀了一下投石機所,參觀了一下造紙所,還參觀了一下猛火油所,發現了很多新奇的玩意兒,還有很多已經投入軍中或者民用的技術依然在改進之中。
比如猛火油所里,工匠們正在不斷嘗試擴大猛火油爆燃範圍和威力的方法,這裡也是整個工巧研究院占地最大的研究場所,盧植一進去,便看到火光四射、火球爆燃的場面。
「這猛火油是當初弟子在涼州任職的時候無意間聽人說起的,便著人采來看,一看之下覺得很有軍事意義,就儲存起來研究戰術,現在猛火油罐已經成為軍中重要的主戰兵器之一了。」
劉備指著那爆燃的火球向盧植介紹自己的成果。
盧植看著那爆燃的火球,頓時想到了自己曾經打過的那些攻堅作戰,如果可以用上這樣的兵器,那麼攻堅戰的難度也一定會相對應的下降,軍隊的損失也會相對應的減少。
可惜,當時他什麼都沒有。
好用的環首刀沒有,猛火油罐也沒有,而這一切,都在這工巧研究院裡誕生了,他從中看到了無限的可能性和創新性,也看到了未來的巨大的不確定性。
原來為了打勝仗,為了增強實力,劉備私下裡做了那麼多的工作嗎?
好幾年前就開始的準備,他到底看了多遠,想了多少?
在他囿於門派之爭、門戶私計的時候,他的這個弟子到底做了多少長遠的思考,又把目光投向了何處呢?
把整個工巧研究院大致的轉了一下之後,站在最開始的印刷所門口,劉備又向盧植問了之前的那個問題。
「老師,現在,您願意答應我嗎?」
盧植看著手裡那本線裝本的左氏春秋書卷,翻看了幾頁紙,苦笑了一聲。
「陛下,臣有說不的權力嗎?」
「當然,您是我的老師,別人沒有的權力,您有。」
「玄德,我答應你。」
盧植把手裡的那本《左氏春秋》塞到了劉備手裡:「這東西已經沒用了,你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吧,我現在已經明白了,大漢的未來,在這工巧研究院裡,而不在左氏春秋。」
「老師為何如此說?」
劉備勾起嘴角,笑道:「明明左氏春秋也很重要。」
「不是左氏春秋重要,而是你的存在,讓一些人誤認為左氏春秋很重要。」
盧植搖了搖頭道:「左氏春秋從來不能讓人打勝仗,而這裡的每一樣東西,都能讓人打勝仗,事到如今,我繼續堅持這些東西也沒有意義了。
玄德,伱看的太遠了,與你相比,我只是井底之蛙,看不到真切的東西,但是我唯一好奇的是玄德,你到底看到了多遠?看到了什麼?」
盧植用好奇的眼神看著劉備,似乎想要從劉備這邊得到這個答案。
但是這個答案劉備沒法兒給他,他沒法兒告訴盧植自己看到了兩千年以後,看遍歷史興衰,看遍人類周期循環的鬧劇。
他只能說一些模稜兩可的話語。
「我所看到的,是一些常人所不注重的東西,老師,我只能說,未來我要做的事情,是讓工巧研究院更強大,然後就是走出去,是不斷地走出去,不斷地尋找更新的地方探索未知的領域。
所有可能帶來改變的方式里,只有工巧研究院和走出去這兩樣東西能切實的帶來改變,其他的都不算什麼,人亡政息罷了,所以我一定會朝著這兩個方向走,現在所做的一切,都是為了這兩個目標打基礎。」
「這樣啊……」
盧植好像聽懂了,但又好像沒聽懂太多,他能感覺到劉備話語裡的情緒的低落,這讓他的情緒更加低落,因為他的學生並不願意跟他講太多。
難道說,他的學生並不認為他這個老師能夠在這個方面幫到他嗎?
這樣想了一想,盧植覺得這也是自己的問題——剛剛在門戶私計的選項之中,他猶豫了。
或許就是這樣的猶豫,讓學生不再相信自己?
盧植稍微有點難過,有點自責,有點無奈。
但是不管怎麼說,他答應了劉備,他決定交出屬於盧氏的《左氏春秋》的傳承,從此,讓涿郡涿縣盧氏回歸原本的生態位,告別閥閱之家的地位。
也就此結束最後一個閥閱家族的存在。
與此相對的是,他只有一個要求。
他想要時不時的來工巧研究院這邊看看最新技術的發展,他想要看看這個充滿蓬勃向上氣息的地方到底能給大漢帶來什麼樣的改變。
劉備答應了他,將自由進出工巧研究院的權力給了盧植。
於是,劉備成功了,他成功的將最後的閥閱之家消滅了。
建安五年十二月十一日,劉備明發上諭,昭告天下,宣布以他自己的家族為首,涿郡涿縣劉氏、扶風茂陵馬氏、涿郡涿縣盧氏三大閥閱家族,將同時放棄《左氏春秋》的傳承,將家學傳承歸還給國家。
在上諭之中,劉備明確的提出了當年白虎觀會議和白虎觀會議之後所發生的事情,把閥閱家族的誕生用自己的理解講了一遍,然後宣布,閥閱家族將放棄一切,把原本屬於天子、國家的,歸還給天子和國家。
因為天子年幼、暗弱而導致的學術權力外流的情況,到劉備這裡走到了盡頭。
天下的閥閱家族在十幾年風雲變幻之中,死的死,貶的貶,主動放棄的主動放棄,最終,走向了全面覆亡。
從此以後,大漢第三帝國就沒有閥閱家族了。
皇族本族都帶頭放棄了,還有誰能夠堅持呢?
所有的家學傳承全部從家族中剝離,全部納入到太學這個大集體當中,從此往後,學術歸公,歸屬天下學府,任由天下學子自由學習,再也沒有門戶、家法傳承之說。
所有的解釋,所有的異議,都會在朝廷這裡走向終結,門戶之見將永久成為歷史,不再成為限制學者們進一步發展學術的桎梏。
這個消息其實還挺驚人的,因為隨著這個消息的公開,一個重要的伴隨了東漢帝國一百多年的社會現象即將走向末路。
門生故吏遍天下。
失去了家學傳承,也就沒有人有資格招收門生了。
沒有門生,哪來的門生遍天下?
學術歸公的情況下,就意味著只有官方辦設的官方學府有教授學生的權力,而官方學府裡面的老師始終有一層官方身份加持。
他們是以官方身份傳道授業的,他們教授弟子的場合是在官方的學府之中,是不可能形成家學時代那般緊密的門生故吏體系的。
這是公有的,而非私有的。
劉備很明確的說了,從今往後,包括他劉備在內的所有個人,也將不再以個人身份和家學傳人身份招收門生弟子。
所有人都應該在以太學為首的官方學府里求學,跟隨官方老師自由學習經典,而不應該去找什麼私人老師做什麼私人的門生、弟子。
在上諭之中,劉備還明確規定,經典歸公之後,劉備會以經師的身份參與到《五經正義》的編撰工作之中,將數百年來大家爭論不休的儒家經典的分歧全部理清。
所有不同的字形,讀音,理解,以及各家不同的說法,全部都會在《五經正義》當中得到最合理的解釋,而且為了方便大家閱讀,劉備還宣布會開創標點符號,用於斷句。
他會將朝廷以及天下學者共同認定的最合適的文本用標點符號完成斷句,然後頒行天下,讓天下人不需要學習句讀也能讀書,省去這一學習環節,減少學習的難度和門檻。
這份上諭的發布可以說是傳到哪裡,哪裡的識字群體就虎軀一震,大為震驚。
甚至於在發布之前,在劉備召開內部會議的時候,就引起了與會人等的集體震驚。
可以說句都這玩意兒在這個年代是區分讀寫型選手和正兒八經讀書人之間最重要的東西,學會了句讀,掌握了句讀,才能成為一個讀書人,否則就是個簡單的讀寫型選手,不具備自我學習能力。
而一旦一種公開的得到全面認可的斷句方式被創造出來,並且運用在書本文章之中,讀寫型選手和讀書人之間的差距就被抹平了。
用東漢時代的術語來說,識字庶民、豪強與士人之間的距離就被人為抹平了。
那大家就都是讀書人了。
甚至於一般讀書人和有家族作為支撐的士人之間的區別都會開始縮小,各類知識的學習難度會進一步縮小,讀書人群體的進一步擴大將成為事實。
原本大漢只有三五十萬正兒八經掌握足夠學識的士人,而一旦標點符號普及,句讀成為歷史,這個數字將在短時間內擴張十倍不止,且隨著時間推移這樣的人會越來越多。
到最後,讀寫可能成為每個大漢子民都能掌握的基礎技能,讀書人也不再是那麼天之驕子一般的存在。
明智的官員們紛紛對此感到驚訝,並且對此感到擔憂。
剛剛跟隨劉備沒多久、正在內閣任職的蒯越就預料到了這一點,然後提出了一點擔憂。
「陛下,這自然是好事,眼下來看也是好事,但是十年二十年之後,或者三十年之後,掌握學識的人可能會遍布大漢,那麼多掌握學識的人,而大漢會有那麼多的官職能夠提供給他們嗎?
沒有學識的人是最好統治的,擁有學識的人是很不好統治的,一旦心有不滿,一群人聚在一起,就能給大漢帶來巨大的麻煩,因此臣建議,此事還是從長計議比較好。」
蒯越的想法也是一部分官員的想法。
他們紛紛提出劉備降低學習難度果然是好事,但是從統治的角度上來說,只會帶來更多的不可控因素,對於維持國家穩定不一定是好事。
誠然,劉備必須承認,他們的目的也不單單是為了他們自己和他們的家族,也有為了漢帝國穩定的這一層考量,甚至於在這個時候,對漢帝國穩定的考量要超過他們自身的利益考量。
不過,劉備看著他們焦慮的模樣,便知道自己之前所作出的推測是對的。
亂世終結,治世到來,會給人們帶來安穩的生活,但與此同時,也必將伴隨著統治力度的加強和自由思想與創造的窒息。
因為統治者只想維持穩定,所有的一切都是為了穩定。
而且這幾乎是一個下意識的行為,是一個群體一個階級下意識的行動,哪怕他才剛剛做皇帝沒幾個月,這種情況就出現了。
他想起了他曾閱讀過的同為漢室皇族的劉安和他的門客們所共同編寫的《淮南子》當中的一個故事。
那是一個很有趣也很滲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