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9頁
2023-10-05 12:38:23 作者: 林木兒
桐桐覺得不可思議,她真不知道這個。然後她看向晏殊,「先生,這是真的嗎?」
晏殊沉默了,這是真的。
桐桐不能理解,「那這不是要徭役增加到賦稅里了嗎?」
老農瑟縮著,又道,「也還有『折變稅』……就是本來交糧食就行,朝廷要把糧食折算成錢,再把錢給折變成布……」
桐桐一下子就懂了:折換率由朝廷和官府來定!這麼這換幾次,稅別說翻兩三倍了,就是十倍也能翻出來呀。
一時之間,桐桐還真被這個新增的知識點給打懵了。
四爺叫富弼近前,「對於朝廷推廣的『交子』,有些地方我沒弄懂。富大人學富五車,可否給在下解惑呀。」
富弼忙應了,「王爺請問。」
「我看邸報,說是今年有加印了『交子』,敢問舊幣回收了多少?」
桐桐對別的不敏感,數字這個可太敏感了。若是加印紙幣,不回收舊幣,這不就是意味著紙幣超發,超過準備金了麼?
這是稀釋備用金,損的是百姓的利益呀。
桐桐明白了,四爺的意思是:當皇令大於法令之時,這麼操作風險極大。
富弼在那裡解說著這些年朝廷印紙幣的數量情況,雖然還不嚴重,但已經隱隱的感覺,它的數量有些不大對了。
四爺嘆氣,卻沒說別的。只扭臉跟晏殊說,「我記得早些年,大宋立國才三十年時,就有李順、王小波鬧民變。他們當時喊著什麼?他們說啊,『均分田,吾疾貧富不均』。晏大人,他們沒喊『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他們要『分田求存』。」
晏殊明白,這話看似敲打自己,其實呢?是拿自己做鼓槌,敲打那些党項貴族的。
告訴他們,分田勢在必行。大宋在這件事上走過彎路。
既然主要不是說給自己聽的,那他就不接話了。
果然,雍王也沒叫自己接話的意思,只是看向其他人,「諸位以為呢?」
山遇惟亮就問說,「若是分,如何才算是公平呢?」地有優劣,草場遷移,這是沒法分的。
四爺就笑道,「好的地方,各個部族都有份;不好的地方,各個部族也都有份。不偏不倚。」
晏殊慢慢的低下頭,心說,若是如此,這豈不是把每個部族給打散了。他們再想以部族聚居,就不大容易了。
這哪裡是鈞田?這分明就是借著鈞田的名義,在拆分党項呀。
可這也是一定程度的延續了夏州的政策,畢竟李德明的政策就是——藩漢雜居。
第1772章 大宋反派(93)
晏殊回到汴京,天已經微微有些熱了。
幾場雨之後,河水漲了,來往的船隻穿梭不停。晏殊指著河水,問富弼,「可還記得昔年一起探春遊河?」
如何能忘?
「昔年,雍王還是縣公,翩翩少年郎坐於船頭點茶。昔年,王妃還只是郡主,一身男子裝扮,靠在船頭聽曲嬉戲……何曾想過,那樣的兩個孩子,已經長成一方雄主了。」
富弼心裡嘆氣,明白岳父心裡的愴然。那倆人小小年紀,已然是一方雄主了,可官家還不曾親政!太后還把著權利沒有撒手。
那兩人昔年跟被趕出京城一樣,可以說是赤手空拳打下了那一片江山。可官家是,空有山河,卻不敢伸手來把握這個乾坤,奈何?
要知道,他們年紀相仿,官家還大了幾歲呢。
晏殊這一趟真的老了好些,尤其是站在太后和官家對面,當著朝中的重臣同僚,聽著同行的其他人講這一行的所有見聞,他站在這裡更加的難受。
他們這一行是李氏覆滅的見證者,幾乎所有的過程都有人目睹了。
戰場上衝鋒陷陣,勇擒敵將;夏宮門前,破門解困;夏宮大殿,斬殺党項酋長……他們在大宋何曾見過這樣的熱鬧。
劉太后雙手緊緊的抓住椅子扶手,問說,「所以,雍王是新王?」
「不!雍王還是雍王。也未曾住進夏宮!」富弼就道,「臣等回來之前去跟王妃辭別。王妃正在著人改造夏宮。自此之後,再無夏宮。那裡將被改建為文萃閣。收集天下圖書、文匯。兩邊各有一單獨隔出來的雍王府和公主府,如今將雍王府改為文學堂,公主府改為武學堂。」
劉太后問說,「文學堂做何用?收錄學子麼?大宋的學子也收?」
「不是收錄學子,是官員用以長訓和短訓的地方。有些官員等著任職,可去長訓三五月;有些官員述職,在興州只能呆三五七天的,那就短訓。武學堂亦然!」
叫官員繼續就學,何意?誰來給這些官員授課?
「雍王和王妃親自授課。」
嗯?劉太后皺眉,「他們才讀了幾年書,授課是假,用以招攬人心是真。」
富弼沒敢反駁這個話,因為肯定有這麼一層意思在。但應該也不僅限於此!這裡面還有一個關鍵,就是王爺應該是想叫上上下下,慢慢接受他的理念。或者說,統一政見。因著多民族雜居,必然出現各種問題。雍王應該是想用這個法子了解、熟悉官員。
劉太后見晏殊一直沉默,就又問說,「雍王和雍王妃有什麼話要捎帶麼?」
富弼看了岳父一眼,而後搖頭,「並未曾交代臣什麼……」
那就是交代晏殊了。
可劉太后看晏殊,晏殊還是一言不發。她馬上就懂了,這是不方便當著這麼多人的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