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9頁

2023-10-05 12:38:23 作者: 林木兒
    范文程多看了費揚果一眼,但卻垂下了眼瞼,並未多說話。

    皇太極敲打著書案,一下一下的,半晌,才突然道:「朕想擴建漢軍旗,諸位以為如何?」

    費揚果心裡閃過一絲訝異,皇太極的腦袋確實是轉的快。

    結果就聽皇太極又道:「漢人科舉只開了一次,今年開一次恩科。上次只錄了七十餘人,這次至少兩百人……八旗里有旗學,漢軍旗開八旗,每個漢軍旗都開設旗學……」

    可以說是給每個漢人都開闢了上升的渠道!不僅擴充了軍事實力,同時也拉攏了漢人。而因著擴充軍事實力這一點,以多爾袞為首的反對重用漢人的這一夥子,也都暫時沒有話說。

    因此,皇太極這麼一說,這事就成了。

    該離開的離開了,皇太極卻把費揚果和范文程留了下來。

    漢軍旗開旗學的事,還得范文程去辦,另外,莽古濟的聯姻國書,皇太極應允了,又另外寫了一封國書,交給范文程,「你跑一趟,這事應了。」

    是!

    范文程忙去了,皇太極就看費揚果,「當初叫你回來,就是為了你大婚的事的!你今年都十八了,婚事真該抓緊了!之前呢,我想在科爾沁給你選一個結親,或者是八旗勛貴中擇一女婚配於你,而今嘛,你覺得在新明給你求娶一福晉,這事可行嗎?」

    費揚果皺眉,「新明皇室沒有合適的公主郡主。有位大公主才三歲而已,那位公主尊貴非常,又因是朱由校的獨女,因此,是絕對不會聯姻的。還有幾位是皇上的堂妹,年紀合適的王府庶女也有,但……新明皇帝不重視,這個婚姻就是雞肋。」

    「林家呢?」

    「林家……」費揚果還是搖頭,「林家近宗里沒有,遠宗都在江南老家,等閒都不上京城。」

    「那被新明排擠的差點沒立足之地的靖海侯家呢?」

    費揚果愣了一下,這哪裡是要結親,這分明是要挑事呀!他沉默了一下,沒言語,好半晌了,他才道:「皇兄,您要是覺得這個靖海侯家能掀起什麼風浪,那估計您想錯了!那個靖海侯那邊的皇上沒動,是為了不叫牽出皇后和太子這根敏感的神經的。要收拾,抬手就給收拾了。臣弟猜測,那是留著給太子收拾的……也只有太子出手,才不至於引起不必要的猜測。在那位皇帝眼裡,靖海侯府壓根就沒在皇上眼裡留。您要真覺得有聯姻的必要,那您就發國書,表示有這意思就完了。至於新明選什麼樣的姑娘來和親,那是人家的事。哪怕是選一民女,冊封了公主送來,臣弟都認。」娘娘選的人,總比皇太極胡亂指的婚叫人放心吧。

    皇太極笑了下,「這就是說,你不反對娶個漢人嫡福晉?」

    不反對呀!就跟你們誰的後院沒漢女似得。你那後宮不是還有個陳氏嘛!這到底是想說什麼呀?

    「你覺得范文程家的姑娘如何?」

    我又沒見過人家的姑娘!不過他這麼一問,他反應過來了,這是想給自己指婚個漢女福晉,以聯絡跟漢臣的關係。

    范文程?費揚果點頭,「咱們的規矩,婚事您說了算。您覺得合適,那就合適!」

    於是,轉天給費揚果指婚范文程的女兒。

    信兒送到宮裡,都已經入秋了,天慢慢的涼爽了。秋西瓜還有一茬,林雨桐切了給四爺往嘴裡塞,然後念費揚果來的信。

    念完之後,桐桐發現四爺的表情凝重,這個聯姻……怎麼了?

    事實上,范文程家幾乎是世世代代都在與皇室聯姻的。他們家娶宗室女的不少,有女嫁宗室的也不少。這個時期的聯姻,不比後來那麼嚴苛。努爾哈赤還把女兒嫁給漢將呢,只是這個漢將最後又叛了後金投了大明。而且,這種跟漢人之間的聯姻,不僅限於這一樁。只是效果不如跟蒙古聯姻那麼明顯罷了。後來入關了,也不是說滿漢不通婚,那時候的說法是旗民不通婚。

    旗是在旗,民是不在旗的那一部分。

    在旗的有滿有漢,就比如范文程家,他一定是隸屬於漢軍旗的,因此,這也不算是滿漢通婚。

    多爾袞現在是不贊成重用漢人,他這個立場其實就是為了跟更多的滿人勛貴一致的,在於拉攏人心。可入關之後,多爾袞其實是推行過滿漢通婚的,這個改變,也是屁股決定了他的腦袋,他的目的同樣是為了拉攏人心。可推行之後,他又強迫漢人剃頭,漢人就很反感,這就直接導致了滿漢通婚推行困難。而後呢,多爾袞死了,順治清算多爾袞。那滿漢通婚本來是有利於拉攏漢人的一項政策,可只因為跟多爾袞有關,這個政策也成了多爾袞的一部分被清算了。順治多恨多爾袞的,鞭屍呀!那誰還敢提滿漢通婚?康熙不能反他老子,而他本身又是一明君,給後世留下一模板。歷史上的雍正顧不上,到了乾隆處處效仿康熙……等過了康雍乾盛世,其他的君王不說也罷。說來可笑,最後還是慈禧廢黜了『滿漢不通婚』的祖制!其實這個東西沒有落在白紙上,沒有白紙黑字的那種規定說滿漢不通婚,反正就是當成了一個不成文的規定一直都遵守著。

    如今大清還在關外,在關外,他們分的很直接,滿就是滿,漢就是漢,哪怕是漢軍旗的漢人,那也是漢人。所以,這個聯姻有一定的意義。

    只有進關之後,一起進來的他們,在面對更多的大明遺民的時候,才打破了壁壘,有了那種:哦!我們都在旗,這樣的認知。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