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6頁

2023-10-05 12:38:23 作者: 林木兒
    張采就笑,「我是聲名在外,僅此而已。」

    四爺點頭,心裡便有數了。張溥和張采是同鄉,但是一個住在城西,一個住在城南,在婁東也被稱為西張和南張,且兩家有姻親,所以,據說這兩人交好。

    可如今看張采這個樣子,他跟誰不交好嗎?

    其實,說復社是兩人共同創立的這不恰當,歷史上,張溥創立應社的時候,張採在臨川,還在臨川當著官呢。只因著跟張溥兩人齊名,他就被拉了進去。而後,他才辭官的。後來,追究張溥的罪責了,張采都死了,後人自辯,才知道所謂的共同創辦,其實背後是有隱情的。

    就像是現在,張采只說了一句:我聲名在外。

    因為聲名在外,然後他在任上呢,又被齊名的人給拉進來了。

    桐桐就看四爺:這人是前不久才辭官的?

    四爺微微點頭,是的!鬧出事了,張采的名聲嚷出去了,然後張采的官就當不成了。

    林雨桐:交的這都是什麼狗屁朋友。

    四爺心裡笑,所以說,有些人他吃虧,真是性格決定的。歷史上張采也好聚集人,弄個什麼社之類的,他在臨川創立的是合社,合社是個文社,目的相對單純。但是應社乃至到後來的復社,別人許是沒有太大的目的,但張溥有。這個復社最後能被稱為小東林,可見這裡面很多人未必是為了弄權,他們單純的就是覺得,明末的現狀得改變。

    如今境況不同了,這些人的想法又是怎麼樣的呢?四爺就問了,「學社的宗旨是什麼呢?聚集了這麼些人在一起,你們有什麼樣的訴求呢?或者說,想改變點什麼呢?」

    不是說張溥想怎麼樣,而是這些人認可張溥的一些看法,那這個普遍被認可的看法又是什麼呢?

    張采還沒說話呢,門被推開了,有人直接進來了,「受先兄……」進來了,看見四爺和桐桐了,「受先兄有客人呀?」

    受先是張采的字。

    張采站起身來,「乾度老弟來了,來來來!來的正好。」

    給彼此介紹,林雨桐才知道眼前這個比張采年輕些的,有個三十出頭的人,就是張溥。

    一介紹,此人馬上揚起笑臉,跟四爺和林雨桐拱手見禮。

    彼此見禮之後,落座了,張采才道,「又是個好奇學社的同仁。」

    張溥忙道:「歡迎之至。咱們學社初為求學,然而朝局紛雜,學當以致用。老話說,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這話對,也不對!我認為,貨與帝王是狹隘的,貨於誰呢?該貨於天下。天下不僅僅是帝王的天下,是皇家的天下,更是天下人的天下。我聽聞,皇上就是這麼跟百官說的。既然皇上都說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那天下就當由天下人做主。」

    林雨桐就問說,「那敢問,誰能代表天下人呢?學社?還是先生?」

    張溥哈哈大笑,「林老弟,我如何能代表天下人呢?要代表天下,自然該是學社,是學社這些有志之士。」林雨桐就問說,「學社能代表一部分讀書人的意願,可怎麼代表天下呢?天下更多的人並不曾讀多少書,他們是田裡幹活的莊稼漢,是街上的販夫走卒……」說著,她指了指站著的青衣小廝,「是像是這個小子一般,站在這裡默默無言,不懂也不會懂這些的人們。先生覺得,學社能代表他們嗎?」

    張溥一嘆,看向林雨桐,「林老弟,你這話問的好。正是因為他們什麼都不懂,才更需要懂的人去維護他們。學問之道,在於治民。我們皓首窮經,其目的也是為了能牧守一方,治理一地百姓的。若是百姓什麼都懂,又何須治理呢?」

    「先生這話謬矣!」林雨桐就道,「治理百姓這個話,並不恰當。」

    哦?林兄有何高見呢?

    林雨桐就道:「在先生看來,百姓不讀書,不識字,是為愚。真因為愚,所以才需要讀書識字的智者,去治理。何為治理?按照讀書人設立的標準,管、罰,使得太平,是為治理。那又何以見得,只讀書人的理是正確的呢?若是如此,那皇上在律院修訂律法的時候,招了許多不是讀書人的人,此作為,豈不昏聵?」

    張溥頓時愣住了,打量了林雨桐好幾眼,此人是誰,何以說話這般的咄咄逼人!

    第635章 明月清風(211)

    張溥有些疑惑,這姓朱又姓林的,莫不是皇室宗親或是承恩侯府出來的?他先看張采,張采搖頭,姓朱的是不是宗親咱也不知道,但林家的後輩里,這個年紀的肯定沒有此人。

    張溥心裡拿不準,又覺得張采此人太過於粗疏,他未必認的全的。因此,對林雨桐的話,他是笑了笑,然後朝林雨桐道:「林兄這話說的好,你稍等一下,咱們回頭再談……」然後轉臉就看屋裡伺候的小廝,「剛才聽聞周先生正在找我,你去看看周先生在哪……見了告訴他一聲,我在這裡見兩個朋友,他要著急過來也成。要是不急,我稍後就去。」

    小廝應聲去了,四爺就道,「張兄要是忙,只管去忙便是了。」原本也不是為了單找你的。復社在明末聲名很大,有張溥之流,也有許多確實有獨到之處,屬於在政治上相對單純的人。他們中的人在崇禎末年,也分化了好幾撥。有張溥這種摻和朝政想左右官員的,幾乎都沒得善終,人就沒了。還有許多在大清入關之後,乾脆遁隱山林,不復出的。同樣,也有投靠了大清,繼續高官厚祿的。還有李闖入京之後,乾脆投靠李闖的。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