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5章 過渡

2023-10-03 13:18:35 作者: 牛衣古柳
    兩人回到家後,自然是將拾回來的棉花放到院子裡曬。曬了兩三天過後,林慧娘便在太陽即將落山時,將曬棉花的包袱包了起來,叫上雲慕琤一起,將包袱抬進了倉房裡。

    第二天一早,林慧娘起床後便連忙去了周家,同周前說了自己今天想給村民們演示怎麼怎麼彈棉花——要知道,棉花雖然也可以直接填充到布料裡頭,但最好的,還是彈了之後再用。今年的棉花她正好要再彈完,正好順道給鄉親們一起演示了。

    周前同意之後,她才回家吃飯。

    吃過飯不久,得到通知的鄉親們若是有時間,便陸陸續續趕到了林家,實在有推脫不開的事情的,便也想著等回來了,再去向和自己關係好的人學習。

    林慧娘等了一會兒,看著人到的差不多了,便一邊開始用去年做好的棉弓等物開始彈棉花,一邊詳細地將注意事項、方法都講給了在場的眾人。

    等村民們離開後,雲慕琤便將工具拿了過來,讓林慧娘指點著自己。林慧娘也樂得這活兒不是自己干,因此,她很是詳盡地將操作方法、步驟、注意事項都給雲慕琤仔仔細細地講了一遍,看著他做的有模有樣了,這才放心地躺到了躺椅上歇著,悠閒的如同一個包租婆。

    今年的棉花不多,彈棉花便也沒有用得太久,等所有的棉花都彈完了,趙氏這才不客氣地取了些新彈好的棉絮,填充到自己的棉衣夾片裡。

    她做完,還剩了許多棉絮,她問過雲慕琤和李允,便也給李允做了一身棉衣。

    ***

    今年的棉花收了,林慧娘便找時間去了縣衙一趟。

    棉花這種東西,怎麼只能讓他們一個村裡的人用呢?只是要想讓百姓能穿上棉衣,還得需要長久的時間來推廣才是,特別是他們現在還沒怎麼有種子。不過倒是可以先跟林文仕說一聲了,畢竟要想推廣棉花,還是得林文仕出馬才行。

    況且,這事兒做好了,還能往林文仕的政績上添上厚重的一筆,對他的仕途只有好處沒有壞處。

    到了縣衙,林慧娘先是同錢氏打了個招呼,這才和雲慕琤一起去見林文仕。

    兄妹二人在書房交流了許久,才終於從書房出來,三人臉上都帶著笑意,可見是談的很好。

    辦完了事兒,林慧娘知道林文仕還沒接受雲慕琤,她對著林文仕也還是會感到心虛,便沒有多做停留,便和雲慕琤兩人一同告辭離去了,連午飯都沒有留下用。

    看著被豬拱跑的自家白菜,林文仕憤憤地瞪了那頭豬的背影好一會兒,等實在是看不到了,他才轉身進屋。

    沒在縣衙用午飯,兩人也沒有在外面,而是去了雲宅。

    說起來廚子的手藝,縣裡的大廚,又怎麼能比得上雲慕琤從帝京特意帶出來的大廚呢?

    雲慕琤這次是帶著李允一起來的,只不過進了城,他便打發了李允回了雲宅,故此,兩人回到雲宅時,廚房已然準備好了午飯。

    許久沒有吃過雲宅的大廚做的飯了,林慧娘這次飽餐一頓,兩人又說了會子話,便各自回了房間小憩,等醒來收拾妥當,便離開了雲宅,出城往大林村去了。

    ***

    今年對於大林村的鄉親們來說,是特別的一年。

    今年,他們村里修起了私塾,家裡的孩子能送到私塾去跟著先生認字。他們還從林慧娘那兒得到了一種名為「棉花」的種子,據說用棉花做的棉衣既輕便又暖和,村裡有許多人都領了種子種了,等到他們彈完棉花,按著林慧娘的指示,讓家裡的女人做成棉衣穿上一試,便知道林慧娘所言不虛。

    只是種子的數量實在是不多,又有許多人分,每人只分到了很少的一部分,種出來的棉花雖然多一些,但也有數,只做完了一件棉衣,便所剩不多了。

    他們便輪流著穿,有人要出門的時候,便給他穿上,其他人則是在炕上取暖。其實去年哪怕沒有棉花,他們也比以前好過多了,畢竟火炕燒起來是真暖和。但見識過了棉花的好處,他們怎麼還能忍得下去保暖不怎麼樣的棉衣?

    因此當林慧娘說自己可以教他們處理棉種的時候,他們絲毫猶豫都沒有,便直接跟著林慧娘去學了。

    等把自己家的棉種處理好,第二年他們便悉數種到了地里,等著秋天拾了棉花,再多做幾件棉衣給家裡人穿。

    ***

    推廣棉花任重而道遠,林慧娘也沒有太過著急,她只是將種植棉花期間的注意事項、收了棉花之後的步驟、彈棉花的方法以及棉種的處理等種種都回憶了一遍,先一條條地打了草稿,確認毫無遺漏之後,這才鋪紙研墨,仔細地謄寫了一份。等墨跡幹了,她便裝進信封里,托李允往縣城跑了一趟,將之交給了林文仕。

    大林村的村民們種著棉花,總算是讓家裡老小都能穿得上棉衣了。而這時的種子,林文仕便讓人給周前打了招呼,讓他用錢收了送到縣城,之後林文仕則是叫了下面的里正,將這些種子分給了里正們,讓他們先在自己家裡種,等種子足夠多了,再分給下面的村民們。

    林家的棉種,這幾年林慧娘也是一直都有送給林文仕,這麼一來,棉花的推廣總算是步入了正軌。

    而這幾年,林文仕更是在村子裡建了一間又一間的私塾。

    原先私塾是在大林村建的,但是大林村的村民們按捺不住跑去別的村裡的親戚家炫耀,這些親戚便找上了里正,里正又找到了林文仕,讓林文仕同意在其他的村子也都建私塾。

    只是私塾並不是說建就能建、建好就能用的,林文仕讓賴師爺找遍縣裡的秀才,最後還是不夠像大林村的那般富裕,一個私塾里有三名常任夫子一名兼職夫子,只好由一個夫子負責一間私塾,他又另外點派了兩名負責輔佐夫子的小吏。

    雖然建的這些私塾都不收束脩,但也不是所有的孩子都能堅持不懈讀下去的,多得是讀著讀著,家人便不讓再去的,這般下來,原先那些夫子還又忙又累,最後卻變得輕鬆多了。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