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頁
2023-10-02 07:17:53 作者: 郭強生
是分享者太過誠實?還是根本在自我催眠?這樣的第一次,在我聽來,感傷的程度還比不上某種變態的挑逗意味。
如今才終於理解到,自己對所謂「第一次」的疑問究竟是什麼。
別人說起第一次時,多數只是在陳述另一個男體所帶來的性刺激,而我,卻總在回想是在哪一次之後,讓我確定了,不會後悔,自己喜歡男人,並且接受了這就是我從今爾後的人生?自己到底有沒有過,那種的,第一次?
說不出具體原因,一直覺得後來感情的不順利,跟自己竟然搞出了好幾個第一次的版本有關。
事實上,那幾個輪流的說法並沒有造假,每個版本都確有其事,就算稍有加油添醋,也仍都記載了生命中的某種覺醒,或者,斷裂。
只因為捨不得那幾段記憶所留給我的一種氣氛,每一則都想給予它們「第一次」的記號。
矛盾的是,那幾個這輩子大概不可能再見面的人,把他們當「第一次」來說未免太諷刺,跟他們其實都只有唯一的,和最後的一次。
如此倉皇,也如此嬉鬧地過完了青春,三十四十也晃眼即逝。如今已五十許的我,格外地懷念起曾經苦思著「男人與男人間要怎樣才算發生過了?」的那個自己。
★
如今,我終於懂得,每個人如何存活都是取決於他/她記憶的方式。
沒有客觀公正的記憶這回事,所有的記憶都是偏見,都是為了自己的存活而重組過的經驗。
據說魚的記憶異常短暫,大象的記憶非常驚人。
我不知道這是如何測量出的結果。它們並沒有語言可以用來訴說、告白,或是寫回憶錄。也許它們都只是借著表現出或長或短的記憶,作為一種防身的保護色也未可知。
至少我確定,人類是非常懂得這種伎倆的。
我會說,記憶就像是在我們經驗的表面形成的一層皮膚。
經驗是血肉,太過赤裸與野蠻。但記憶卻是如此柔軟輕透的東西,有著適當的溫度與濕度,並從細小的毛孔中,散發出屬於自己的體味。
有時我會想到萊妮芮芬史達爾(Leni Riefenstahl),那個曾為希特勒所賞識,拍攝過一九三六年柏林奧運會這部影史上經典紀錄片的女導演。
在德國戰敗後她始終不改口,堅稱在二戰期間,她對於希特勒進行中的猶太大屠殺並不知情。世人無法接受她的說法,他們譴責她的惡意與冷血,並將她的經典作品撻伐成政治宣傳工具。即使,沒有一個法庭可以將她視為戰犯定罪,她卻永遠活在了歷史的公審中。
某種程度而言,我可以理解女導演為何堅持自己的不知情。不是為她辯護,比較更像是終於能夠了解,明明公開道歉就能息眾怒的事,為何她反把自己丟進了撻伐的火焰?
熱烈地投身導演工作,對此以外的事物,不管是太平盛世或血腥統治,她可能都毫無興趣,亦不曾費心去了解。暴君的崛起與萊妮才華的萌芽,也許是因果,也許只是巧合。她不巧就生錯了年代。在她轉動的膠捲上,他人的命運不過是鏡頭無法捕捉的雪花與流雲,落地即融,遇風則散。她剪接著自己拍攝的毛片,再也想不起除了她的電影外,那些年裡還有什麼值得記憶的事。
如果能夠記得的是青春、才華洋溢、與電影熱戀的自己就好,為何一定要讓所謂的事實,關於死亡、瘋狂與毀滅的油墨濺滿回憶?
我想,這是女導演可能自己都沒有意識到的。
矢口否認,未必是睜眼說謊,可能她只是用這種方式給自己活下去的理由。也許我們也都做過與她相同的事而不自知。
而又我究竟記得什麼?
蠢蠢欲動的一九九◯年代,不管是精神的肉體的物質的還是情感的,所有不可告人與難以負荷的悲憤,都即將尋著了社會轉折的裂縫後一次潰堤噴涌盡出,無遠弗屆漫竄而不知所終。
那種氣味像硫磺,又像燒乾的湯鍋,一陣一陣地冒煙。
一九九◯年代,關於這座島的很多謊言都將被毀滅。「立法院」里不甚安寧,校園中言論對立的社團衝突漸漸浮上檯面。時代的變動,不過是舊的謊言被揭穿,新的謊言立刻補位。總有太多不擅說謊的人,在這樣的落差中一跤滑倒,而從此不知道還能相信什麼。
野心者都已看到他們可以爭取的舞台。他們看到從前緊拴住整個社會的螺絲已開始鬆弛腐鏽,大好時機已為所有想翻身者打開了大門,受害者的光榮標籤幾乎來不及分發。我卻無從感受到那種期待的喜悅。
關於這些可寫入歷史的事件,我一概不記得詳細的來龍去脈了。我想,我患了一種跟萊妮芮芬史達爾相同的失憶症。因為這是一個儘管可以把錯誤推給歷史共業的時代,每個人或多或少都曾助長過某樁不公義的犯行,所以承認自己是不知情的共犯,或許才是人性化的表現。
大歷史從來都只是少數人的劇碼,如連續劇一樣演完一檔換下一檔。就算發生了戰亂,家破人亡,活下來的人不過同蟲蟻一堆,驚嚇之中蠕動四散,繼續開始覓食築窩,並且不忘交配,努力繁衍。
時代無論再怎樣地天翻地覆,我仍只能像夏末之蟬一般,緊緊攀住我的棲木,唱著屬於我的記憶。
萊妮芮芬史達爾記得的是她的電影,那是當她走到了人生盡頭,當一切脫落腐朽後,還能夠剩餘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