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頁
2023-10-02 01:25:24 作者: 篆文
第二十二章 語罷清宵半(一)
乾嘉三十九年二月十七,皇上崩於養心殿東暖閣。
大行皇帝大殮後,梓宮停於乾清宮正殿,遵遺詔,國不可一日無君,太女殿下遂於三日後在靈前即位,定年號為天授。
連續三日,在京文武百官以三品以上命婦均著喪服于思善門外哭靈。
闔宮上下一片縞素。我亦穿了素服,冠烏紗,腰系黑色犀角帶,跪於宮女內侍隊伍中。
當司禮監掌印高謙喊「舉哀」時,周圍瞬間哭聲雷動,那些哀戚聲和哭嚎聲從四面八方涌過來包裹著我。
我始終做不到那般痛哭失聲,如同我始終忘不掉大行皇帝臨終前的樣子。我反覆的告訴自己,大行皇帝不是我害死的,可越是強調,反而越是加深我對這句話相反意思的理解。
我想我這一生都不可能忘懷她最後指向我的手和看著我的眼神。我懷著對她最深的歉疚匍匐在地,任我的淚水緩慢的流淌過臉頰,希望藉此能洗刷我心中的罪惡。
我遠遠的看著公主—如今該喚作陛下哀傷淒婉,泫然欲泣的面容,總會想到那日在養心殿裡她清淺的嬌笑聲。
我並不是那麼介懷她那日的舉動。我雖不能體會但卻可以理解她想要母親疼愛關懷的心情,她已經做了那麼多的努力卻還是得不到她想要的關注,於她來說,這也是無法釋懷的悲哀和傷痛吧。
高謙來找我的時候,我正在翠雲館收拾陛下的翰墨書籍,準備將它們都搬去新的寢宮。
他瘦了許多,看上去愈發的蒼老。我對他執了拜見掌印之禮,他禮貌的對我還禮,微笑道,「你很快就會擢升司禮監掌印之位,而我則是日薄西山,你不必對我這個老朽這般客氣。」
他說的實話,自新帝登基,所有人都認為我不日就將升至宮中內宦最高的職位,掌內宮一切事務。
近來我已明顯的感受到眾人對我的禮遇和客氣,自然其中也包含著奉迎和諂媚---這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
相對的,我猜想他亦會遭受一些前所未有的冷遇,所以才會這樣說話。
我有些不安和難過,欠身道,「元承不敢忘記當日掌印大人的指點和幫助,大人正當壯年,不可妄自菲薄。」
他點頭,笑而不語的看了我,「陛下沒有選錯人,我也沒有看錯,你雖然年輕,但心地好,沒有驕矜之氣,懂禮貌,且又知書識字,更強過我當年。希望你以後好好侍奉陛下,如我當日所說,在陛下身邊見證一個錦繡盛世。」
我低頭不語,他的誇讚讓我覺得受之有愧,我如果心地真的那般好,又怎能如此快速的接受當日養心殿所發生的事。
他似乎猜到我在想什麼,拍了我的肩膀,「過去的事情就忘記吧,人要朝前看,當日陛下救你也是不忍看你無辜受戮,你若為此想不開,就辜負了她的一番好意。前面的路還長呢,你大可以有很多機會為你的不安來恕罪,侍奉好當今陛下未嘗不是其中一種方法。眼下,我也剛好有另一件類似的事來找你幫忙。」
我聞言抬眼看著他,」大人有什麼吩咐?」
他擺首,「不是吩咐,是求你相助。大行皇帝的梓宮已過二十七日了,即將遷往景山壽皇殿,陛下卻遲遲未下旨讓長公主回京,外頭輔臣們各懷心思,言官們卻是眼望陛下,畢竟長公主是大行皇帝長女,母親去世女兒卻不來奔喪,別說是皇家就是民間也於禮不合。」
我不禁皺眉,這確是個棘手的問題,「那陛下對這件事有什麼說法麼?」
他輕輕嘆氣,「陛下只說按祖制,分封在外的親王公主同外埠官員一樣均在本地面向宮闕哭臨致喪即可。這倒也不錯,合祖宗規矩,只是大行皇帝生前很鍾愛長公主。」
我亦嘆氣,陛下對長公主那般介懷,又豈會輕易讓她再踏進京畿和禁宮,」大人覺得元承能做些什麼?」
「自然是希望你去勸說陛下,」他見我蹙眉,微笑道,「不要小看自己,你在陛下心中還是有些分量的,我是看著陛下長大的,很清楚她的性子,她絕少相信一個人,但她卻很信你,你不妨趁陛下心情好的時候進言幾句,其實限制長公主哭靈來的親衛軍人數並不難,何況朝中凡支持長公主的人均已肅清,我看沒有人會真的冒天下之大不違再提什麼國本之爭。陛下大可以放心,此舉還顯出她的寬厚大度,何樂而不為呢?」
我心中一凜,隨即想到其實陛下未必不清楚長公主已沒有實力和自己相爭,她真正在意的是大行皇帝臨終前對長公主的念念不忘,這是她心中最大的芥蒂。而我又有什麼能耐助她解開心結呢?
我知道他在等我回話,只好誠實言道,「大人的意思,元承都明白,我會盡力一試,至於成與不成,元承不敢擔保。」
他似鬆了一口氣般,欣慰的點點頭,「我替長公主先謝過你了,你是個有福氣的人,也懂得積福,這樣很好。」
我不好意思的笑笑。他輕輕拍了拍我以示鼓勵,隨後便和我告辭。
我欠身送他出去,在臨別的一刻,我再次沒能按捺住心中疑惑,問道,「大人適才說替長公主謝我,可我知道大人明明更在意當今陛下,您明知道此事為陛下不喜,為何還要極力促成呢?」
他本已走出門去,聞言又再度回首,卻沒有看向我,他的眼神空幻而飄渺,仿佛落在某張用回憶織就的美麗畫面上,」這是我能為大行皇帝,做的最後一點事了。」他清矍的臉上泛起一絲笑容,那一刻,他的笑容讓我覺得很是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