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頁

2023-10-01 21:54:23 作者: 痒痒鼠
    弘晙阿哥領著人圍繞大銀杏樹轉一圈兒,繼續參觀。

    前後三進的大院子,白牆青瓦,建築是江南風格的精緻,營造出一種精細厚實的書院風,環境是江南小橋流水的優美,每一幅圖、每一塊匾、每一副聯……都是內容簡單且豐富,值得細細品味、慢慢咀嚼……

    迴廊相連,四角飛翹,形似蝴蝶的蝴蝶廳;建環碧亭、辟荷池、架板橋,具園林之勝的東執事廳;掛有指路功能的對聯,向北仰視,泰山頂上岳武穆祠巍然;向前探尋,蝴蝶廳內胡安定像凝重的,書院前廳……

    庭院深深,花木蔥蘢,讀書聲琅琅,一個個身穿學生袍服的學子們也好似浸染書院濃郁的儒風學氣,古老學堂的悠長韻味,身姿挺拔,氣質清華,渾身詩意盎然。

    弘晙阿哥看得入迷,被幾聲呼喚喊回神兒。

    「小公子,小公子?」

    一個大約二十來歲的年輕學子站在他的不遠處,趙知,魏珠等人等好像很奇怪地看著他。

    弘晙阿哥環視一圈兒,發現其他人都該做什麼做什麼,都沒有注意到他,只有這位,遠遠的沖他呼喊。

    裝模作樣的其他人,他們也想喊啊,他們不敢。

    弘晙阿哥疑惑地走到他跟前,很有禮貌地問道:「你好。」

    年輕學子笑著回答,「小公子你好,可是來找掌院?」

    掌院?昨天瑪法召集揚州文人飲宴,書院裡的幾位大儒都見過他。弘晙阿哥微服私訪,不找他。

    「不找掌院,要去藏。」弘晙阿哥指明要去藏,絲毫沒想到他一個六歲的小娃娃能不能進去的問題。

    那位年輕學子登時想笑,在小四阿哥身邊人的瞪視下,使勁兒忍住。

    雖然是身穿揚州當地風格的便服,可是,聽聽這說話的語氣,瞧瞧這俊俏的小模樣,這身氣度……就是沒有掌院的交代,他們也都猜出來這位就是大名鼎鼎的小四阿哥。

    「小公子要去藏,我帶你去。」

    「我叫杭世駿,字大宗,是書院的學生,小公子稱呼我大宗即可。」

    弘晙眨巴眼睛,發現他眉眼間有股傲氣,身上都是善意,立馬乖巧地喊一聲,「大宗哥哥好。謝謝大宗哥哥。」

    「大宗哥哥在安定書院學習很多年嗎?考過科舉了嗎?」

    弘晙因為杭世駿的出現,有了更好的主意,科舉好不好,直接問考科舉的人啊。

    杭世駿對他的問題自然是「知無不言言無不盡」,兩個人一路交談,甚為「投機」。

    弘晙了解到,杭世駿自幼家境貧寒,勤奮好學,家裡窮買不起書,偶爾過訪友人館舍,見異文秘冊,就端坐那裡默默記下其中要點,用功之勤,可見一斑。

    他還經常向他人借書閱讀,並與同鄉梁詩正、孫灝、嚴在昌等人組織讀書會,互相討論學術問題。

    當然,他也是學問好,但是考了兩次鄉試也沒考中秀才的一個典型。

    第99章

    弘晙阿哥星星眼, 大宗讀書好勤奮, 弘晙阿哥眼神兒同情, 大宗也不適合考科舉。

    「下一期的鄉試,大宗考嗎?」加上恩科那次,這就是三次了。

    杭世駿的笑容大大,「考。」

    他越說越喜歡小四阿哥, 也沒想著通過小四阿哥做什麼,實話實說地說道:「舉人是必須考的, 當然能中進士更好, 然後就去遊學四方,老了就回來安定書院講學。」

    杭世駿對於科舉有自己的規劃,弘晙阿哥點頭,可是秀才都考了三次, 考完秀才,舉人再考幾次……

    咳咳, 杭世駿清清嗓子,感嘆一聲,「如果舉人要考到四五十歲,那我就直接去廣陵書院做童學講師。」

    廣陵書院, 是康熙五十一年的時候,揚州知府趙宏煜,在府治西建立的一所,專門教導童生的「義學」,因為只是童學, 裡面的名人學士不及另兩家書院多,但是仍有不少經學大家在那裡執教,畢竟童學是每一個學子們的基礎。

    弘晙阿哥重重點小腦袋,「大宗的學問好,一定可以的,將來和胡瑗先生一樣成為一代大教育家,桃李滿天下。」

    杭世駿聽了高興,哈哈笑,「托小公子的吉言。」

    「不過說起八股考試,這倒不是前朝的首創,或者說它的淵源其實很長。」

    淵源很長?弘晙阿哥來了興趣,「從何而來,大宗細說。」

    此時兩個人已經來到了藏,杭世駿領著弘晙在一個隔間坐下來,進去找到一本介紹科考文體的書出來,一邊翻書,一邊小聲交談。

    「八股文的形式,最早可溯源於唐朝的『帖括』。所謂『帖括』,就是概括地默寫某一種經書的註解。唐代雖以詩、賦取士,但並未完全廢除讀『經』。」

    「到了宋代,歐陽修先生、王安石先生等人主持科考,有感於以詩、賦、帖經取士,浮華不切實用,改革科考制度。不同於唐代專重記憶註疏原文,考試概括來書寫答案的『帖經』,而是發揮對經文意義的理解來寫文,因而名為『經義』……」

    杭世駿真的是細說。

    元代考試,用「經義」「經疑」為題述文,出題範圍,限制在《大學》《中庸》《論語》《孟子》四種書中。這就是最早的八股文雛形。

    明代朱元璋洪武三年,詔定科舉法,應試文改為仿宋「經義」。再到成化年間,經多名大臣提倡,逐漸形成比較嚴格固定的八股文格式,八股文章的格律形式就此形成。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