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3頁

2023-10-01 21:54:23 作者: 痒痒鼠
    皇上細細地和乖孫孫講述孔孟之學的起源,從百家爭鳴百花齊放,到秦始皇「焚書坑儒」的不實傳言的流行,再到兩漢時期,一開始也是民間各種學說盛行,誰也不服誰,朝廷面對這個情況,則是主張老子的無為而治……

    漢武帝遵儒,魏晉時期佛家傳過來開始盛行,唐朝時期遵道……五代十國大亂,宋太==祖皇帝實行「與士大夫共治天下」,廣開科舉,導致儒家成為朝堂上的主要風向,但是世人喜歡佛道兩家,於是出現結合儒釋道三家思想的理學家……

    這下子,輪到弘晙阿哥聽得一愣一愣的。

    皇上摸著乖孫孫的小光腦們,語氣里有對歷史變遷的感懷,「理學家們的主張,一開始也不是這樣的,也沒有要漢家女子不二嫁,裹小腳。還是那句話,時易世變。」

    「到了前朝時期,因為各種原因,先是八股科舉,再是奉行程朱理學為國教,程朱理學一步一步地演化,就成了這樣。」

    弘晙阿哥更不明白了。

    這樣?

    「瑪法,什麼原因要實行八股科舉?八股科舉好嘛?大魁學問好,人也好,可他考不上秀才,還有范和,范和說他的曾曾祖父當年就是好不容易考上秀才,可怎麼也考不中進士。」

    「考不上進士就不能做官,瑪法。」

    弘晙阿哥認為八股科舉有問題,有學問,有才華,人品好的人,考不中。親瑪法……傻眼了。

    范和,這都和乖孫孫說得什麼?

    范和,弘晙阿哥的伴讀之一,父親范宜中,翰林院編修,祖父范時崇,左都御史,曾祖父范承勛,當朝的太子太保,年老致休,德高望重。

    而他的曾曾祖父范文程,文正公的第十七代後人,作為大清國的四朝重臣,開國功臣,一生為清朝的建設立下不可磨滅的汗馬功勞。范和居然和他的乖孫孫說,他的曾曾祖父當年就是因為沒考上進士,沒法在前朝做官,才投奔太宗皇帝,簡直……

    皇上挺生氣,嚴肅著臉和乖孫孫說道:「范文程先生,是一位功臣,不可無禮。」

    弘晙……弘晙阿哥也「嚴肅」著臉,他說的是,八股科舉,沒有對范文程先生無禮。

    皇上一噎,妥協地解釋道:「范文程先生,自幼好讀書,聰慧靈敏,勤奮樸實,十八歲中秀才,是一位年輕有為、身懷抱負的有志之士。」

    「奈何范文程先生身不逢時。明朝末期朝廷腐朽不堪,百姓過著水深火熱的日子,他看到動盪不安的大明朝廷,發現太==祖皇帝是一位明君,才來投奔。一生輔佐四代皇帝,勤勤懇懇,更難得情深義重。」

    「不是考不上進士,不能做官,知道嗎?」說著話,皇上也瞪大眼睛望著乖孫孫。

    弘晙阿哥立馬乖巧地表示,「弘晙知道,大清國的文肅公,『元輔高風』,文人楷模。」

    說到「楷模」,還搭配搖頭晃腦。皇上讓乖孫孫逗得笑出來,隨即心裡又是一嘆。

    漢人都說,范文程不顧國家生死存亡,轉身投靠他國。說范文程有背棄國家只求名譽的嫌疑,是「大漢奸」,甚至被顧炎武評價為「士大夫之恥,是為國恥」……

    弘晙發現瑪法走神兒,等了片刻,發現瑪法表情不對,喊出來,「瑪法--瑪法--」

    皇上回神,牽著乖孫孫的手繼續散步,不忘諄諄教導,「不論如何,范文程先生一生為了大清殫心竭力,操勞國事,弘晙要記得。」

    不論如何?

    弘晙糊塗,直覺裡面有事兒,可他發現瑪法的情緒不對,也沒問。

    「瑪法放心,弘晙記得,范文程先生是大清的大功臣。」

    「瑪法,你還沒說完八股科舉。」

    親瑪法……心頭一哽,什麼感傷感懷的情緒都沒了。

    皇上不樂意搭理在「打破砂鍋問到底」的小孩兒,讓他自己看書,自己琢磨。

    弘晙阿哥皺巴小鼻子,不想去找也可能會忽悠他的老師們,想起阿瑪在信里的囑咐,直接去了揚州的十大書院之首,安定書院。

    安定書院,揚州最好的書院之一,當今天下最負盛名的書院之一,各地方各學派的大儒雲集,天子學子更是數不勝數,科舉考試也是人才輩出。

    始建於北宋年間胡瑗先生的講學舊址,重修於康熙元年,適逢監察御史來揚州巡視兩淮鹽政,對北宋時期的大學者,理學先驅、思想家,大教育家,胡瑗先生非常推崇,就將胡瑗木主置書院堂內,改「泰山書院」為安定書院,並為書院題寫「安定」院額。

    揚州有了安定書院,並且越來越興旺,幾代書院掌院都是名家大儒,文風鼎盛,引領江南學壇。

    到了康熙四十四年皇上南巡,駕臨安定書院,心裡喜歡,直接賞賜一副「經術造士」匾額給了書院很高的榮譽,更是讓安定書院譽滿天下,天下讀書人莫不嚮往,想當然,安定書院的浩瀚藏書,也是天下一絕。

    弘晙阿哥帶著「自己琢磨」的任務,領著人來到位於三元坊的安定書院,首先被書院裡,完全不同於國子監,不同於其他地方的學風,氣氛,所吸引。

    進來就是胡瑗先生的塑像和碑文,文採風流地講述安定書院的由來。

    胡瑗先生世居陝西路安定堡,且教書育人,傳孔孟衣缽,當蘇湖文壇領袖,學者咸稱「安定先生」;胡瑗先生當年手植的一株銀杏樹,承負千年風雨的蕩滌,見證千年滄桑的變遷,依舊執著地堅守,每年碩果纍纍……
關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