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頁
2023-10-01 21:26:19 作者: 五十九夜
最初時候的如意館人才和傳教士,許多就是這麼被篩選上來的。
弘晝出遊時,就和康熙一起在那片地方呆了一個月。說實話,話本里的江南水鄉和秦樓畫廊,都沒有十三行街區讓他喜歡心動。
沒想到還好,一想起來,弘晝就抓頭想要去把永璧拔苗助長,這樣他就可以快樂自由了。
皇帝也不好當啊!
不過腦海里各種可能性相對比,十三行這個現成的商行真的最佳選擇了。尤其是公行雖然有代理人在,但行商家數始終變動不定。公行沒有真正法定的共同領袖,也沒有取得完全統一的部署,組織相當鬆散,時散時復。
僅僅只有成立時候的十三條條例不變。
但最特別的,還是因為它的運行機制。諸如承商制、保商制、總商制、攬商制還是公行等等,本質上就是清政府確保實行以商制夷,確保稅收的方式而已。
一面規範對外貿易市場,一面實現利益最大化。
弘晝又拿出碳筆自己瞎琢磨著寫,等到輔國公等人過來之後,幾個臭皮匠一起細思妙計。這世上沒有真正的俗人,誰都是愛錢的。他們愛新覺羅家的孩子雖然養尊處優,日子從來不愁,但是頭上一度主張不鋪張浪費。所以除了幼年時候,亦或者個別受寵之人,就算不會精打細算,但也不至於像話本里的普通富商子弟一樣毫無頭腦,隨意揮霍。
宮門外的侍衛們得了令下,對於上門一些無關緊要的,或是後宮小事都會推了。當然也不敢隨意得罪人,不著緊的都會自己記著,回頭給皇上稟報。
當今聖上想要發展商行,底下的人當時就走動起來。
別說什麼士農工商,商人是最低等的話,這都是為了階級層次而糊弄百姓搗鼓的思想禁錮。就如世界有百行,行行出狀元一樣。只要你肯努力,就是乞丐也能被丟去西北支援。其中最有出息的那個代表,勤奮肯干,思想轉變之後還跟著走入了幹部階級。無論是身份還是個人,從裡到外都是脫胎換骨的變化。
尤其是現在這位皇帝還在主張,底下的人也有了思想上的轉變,腦子靈活的還會主動請纓介紹熟識的擅長經商之人。
這些人弘晝不可能誰都見,他叫了幾個對這點擅長的下去,另外再將回信封好,重新送到另一邊的胤礽手裡。
弘晝最早就在學業等上面下功夫,登基後農業在慢慢發展。如今商業緊跟其後的同時,胤禟偶爾送來的交流信中還摻雜了軍事方面的私貨和情況。
早在聽到胤禟還有研究兵器上的天賦,弘晝並沒有太過在意。畢竟如果真的有人認真專研並以運用,那大清就算要亡,姿態也沒有那麼悽慘窘迫。直到看見傳說中的鳥木倉大炮,弘晝心裡才有了概念和影子。這個影子,促使本來只是經商夥伴的叔侄二人愈發親近。
又或者說,九叔甚至比十四叔還要親近。
或許是之前的奪嫡過於兇殘,康熙當時的心態和作為有所轉變,這也使得底下的兒子們處境和想法隨之變動。胤禟卡在兄弟的中間,他不是嫡,也非最得寵。身為宜妃的兒子,雖然很得額涅的寵愛,但因為生性貪玩也不像嫡兄胤祺穩重,所以從小到大都被康熙說慣了。
既然不求那張椅子,胤禟就有點自由小放飛。弘晝和他說話的時候,有時候甚至沒有什麼時代或者年齡上的差異。從小到大都是如此,弘晝當了皇帝也依舊親近,以至於戰場上的八百里加急甚至還比不上他們叔侄的通信勤快有用。
而這麼頻繁的書信,並不代表就是好事情,因為大家的想法不同。弘晝想要走到世界的前端,但這僅限於自己熟悉的區域。一個國家的強大,軍事力量也是不可缺少的,甚至是很重要的因素之一。可問題再厲害的國家,再發達的兵器,打起來的時候依然會有犧牲和悲劇。
從來都是走勝利之路的弘晝,他難以想像在文明復甦的環境裡,卻讓自己的百姓血流成河。贏了,還有各個國家之間的糾纏以及之後的戰爭。輸了,他更加愧對。
與其一腳踏進沼澤里掙扎,還不如就保持一直以來的高高在上。當然他的旁觀不是萬事不做,相反他走的是另一條道路。
經濟、農業、文化等不斷的衝擊進步,大清的環境就會日新月異的變化。局中人只是感嘆一聲,但是局外人隔了兩年再看,就總能發現其中的不同。如今國外都在搞思想文化革命,人人都在抨擊愚昧和不公。可就在這個時候,他們突然發現海的另一邊有一片快樂的淨土,心不心動?
刺不刺激?
想不想來?
大清從來不弄宗教文化,再加上這些年佛教被驅趕出門,弘晝時常看到的是新的文化和思想。每年前仆後繼的傳教士們傳教結果都不順暢,呆得住的都是有文化的人,呆不住的就會另尋之路。
就弘晝所知,光是十三行來往的洋人里,有好些是來回幾次之後就有了轉變,甚至想要拖家帶口的過來。
正如科學院的簽約合同,如同未來的居住許可證一樣,弘晝還琢磨弄一個官方的條令下來。最好等外人的國家打的頭破血流,回頭看過來的時候大清已經完全奠定自己的基礎,軍事能力上也要將國土保衛的固若金湯才可以。
這麼說來嘛,東印度公司的□□走商就越發讓他心動了。
但這一些弘晝沒有直說,胤禟站在前沿看著,時常就會想要攛掇弘晝大軍上前。因為這些年內蒙古和西藏之地不太平,總有宵梁小丑上躥下跳,讓朝廷中頭疼了許久。可以說,胤禛交遞皇位的時候,除了這個問題之外,幾乎都是完美的。